资料简介
1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全篇共 12 节,课文节选的是开
头的两节。小说通过一个六岁儿童何满子的视角,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 20 世纪 30
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的风情画。《蒲柳人家》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有致,富有传奇色彩,
并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小说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
问。
第一节:小说一开场便以白描手法勾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乡野顽童六岁的何满子,并由
一条大红兜肚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疼爱他的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节便是围绕着这位“能
镇八方”的女中豪杰展开故事情节的。既生动刻画了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的“好奶奶”形象,
又刻画了她行侠仗义、泼辣勇猛、乐于助人的“女侠”形象。在紧凑的叙述中既展现了家庭
亲情,也揭露了家庭矛盾。这样的开场引人入胜,也为故事的深入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奠
定了基础。
第二节:第一节里何满子被拴在立柱上的情节首尾呼应,这教训孙子的手法出自何满子
的爷爷——何大学问。第二节便围绕着这位卖力气走江湖的人物展开。既像说书一般神气刻
画了何大学问人高马大、本领高强、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绿林英雄形象,又像嘘寒
问暖一样贴心叙述了何大学问大半辈子的悲凉与希望,以及时局动荡,糊口艰难,险些送命
的窝火。所以在疼爱孙子的方式上体现了“为之计深远”的思想——希望何满子读书识字改
变命运。他亦文亦武,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倒是给人几分可敬可爱又可笑的滋味儿。这
一节不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何大学问这一形象,也通过他在关外的遭遇将社会背景打开了一
角,为冀东北农村抗日救亡斗争埋下伏笔。何满子望眼欲穿的救星又是谁?也吊足了读者的
胃口,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课内、课外阅读了不少小说,门类五花八门,体验参差不齐。中学
教材专门把小说阅读纳入教学,有教读课文 7 篇,其中鲁迅作品 3 篇,古典小说节选 2 篇,
外国短篇小说 2 篇;有课内自读课文 6 篇;有综合性学习 1 次;有名著导读(课外阅读)112
部。共 25 篇。从小说题材和阅读方法分别推荐,用心良苦,循序渐进。到九年级下册,学
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已有相当积累。本文是教材最后一篇小说,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本文极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欣赏鲜明的人物形象;又符合本单元小说题材的多样性:
乡土文学;还能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不同语言风格。本文虽为自读课文,但不可
不读,且有自身的特点与价值。本单元通过前面两篇教读课文《孔乙己》《变色龙》、一篇
自读课文《溜索》的学习,学生温故知新,熟练掌握了小说三要素,能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
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能结合具体描写分析人物特点,能通过故事情节深入小说的思想价值,
能品味小说细部语言的美与整篇组织的精妙。学生“已知”和“未知”的范围和程度会有不
同,需要老师介入与点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自读课文的讲授既要做教学设计,也要做学习
设计,将“学得”与“习得”有机结合起来。本课有两点特色:一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
生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勾画相关语句并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二是本课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
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既有文学性也有生活味儿,既有时代性也有地方性,学生品读可从三个
方面开展:乡亲、乡音、乡土。
教学目标:
1.精读乡亲,走进故事精髓。
2.品读乡音,感受语言魅力。
3.赏读乡土,畅享田园牧歌。
4.课内课外,实现三位一体。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生动的人物形象。
2.感受富有特色的语言。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视频,介绍作者,导入新课3
师:“亲”“亲们”“亲爱的”这些称号现在使用的好频繁好随意,引起了我的关注,
于是专门去了解了一下这个“亲”字。下面分享一段视频:
【《汉字里的中国人》“亲”字的视频】
师:看完视频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亲”这么美好的名字?
(明确:根据视频内容会把“亲”定义在“不离不弃”“有血缘关系的人”。例如父亲、
母亲、爷爷、奶奶等至亲。血缘关系之外呢?“亲”还可以指挚友、生死之交、管鲍之交、
刎颈之交等。旨在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正确对待流行语,称呼要准确,亲疏得当。)
师:我从刘绍棠的生活经历和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一群人可以称为“亲”,他们不离不
弃,肝胆相照,他们就是乡亲。
刘绍棠可是一位神童作家呢。10 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就轰动全校。14 岁发表作品,高一
发表的小说还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18 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他的家乡通州
儒林村走出来的第一个文化人,是全村人的骄傲。20 岁进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时最年轻
的会员。成也写作,败也写作,他在 1958 年由于发表文章被错划为“右派”,开始劳动改
造,没有公职,没有薪水,被剥夺了出版和发表作品的权利。曾经的神童与骄傲,默默地回
到了家乡儒林村。憨厚朴实的乡亲们一如既往爱护他,没有把他当成右派反革命,他躲过了
文革的灾难,直到 1979 年彻底平反,重回北京。刘绍棠先后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了 30 年,儒
林村的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头活水,乡亲们成了他小说中的人物原型。患难见真情,他发愿
“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为粗手粗脚的爹娘画像”,一生坚持乡土文学
创作,“要表现人的美,地区的美,风光景色的美”。正是这片乡土孕育了刘绍棠和他的乡
土文学。1980 年《蒲柳人家》问世,再次引起文坛关注。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 8 课《蒲柳人家》,快速浏览课文,梳理小说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作者为乡亲们做了一幅怎样的画像呢?请带笔读书,让阅读在你的书上留下痕迹,让人物在
你的心头留下影像。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熟悉人物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4
(明确: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
学法提示:篇幅较长的文章一定要课前预习。有备而来,听课效率更高。
2.运用勾画批注法,小组合作分析人物。
每组集中分析一个人物,分 3 个组。
分析策略:从“ ”这句话看出她/他是一个 的人。
勾画句子,批注人物性格特点。
(教法提示:将学生自学与小组学习结合,重视学生“已知”和“习得”,体现自读课
文的教法。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引导者。给足时间,充分阅读。)
三、为乡亲画像:勾画批注,赏析人物
过渡/师:“如果你对角色并不熟悉,也无法对事件感同身受,你就是还没有掌握到故
事的精髓。” ——《如何阅读一本书》
同学们通过自学和讨论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请听他们的分析。
1.何满子。
从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可见他是个天真顽皮、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野孩子。
从何满子“聪慧灵秀,脑瓜儿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
“何满子跟着周檎学会了一大堆字儿”可见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从他“恨透了老秀才”“整天跟这位洋学生形影不离”“对爷爷心怀不满”“心疼起爷
爷来了”可见他是个爱憎分明、善良明白的孩子。
推荐朗读第一节第 12 段、第二节第 9 段。
2.一丈青大娘。
从“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句话可见一丈青大
娘非常疼爱这个贵子。具体行为从大红兜肚、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的隆重风俗里表现的
淋漓尽致。5
从第 6 段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大脚、大嗓门、骂人打架一系列表现来看很符合文中
“粗野”一词的描述,也可以用泼辣大胆来形容。
从第 7 段收拾纤夫的情节可见一丈青大娘粗中有细、淳朴刚正、武艺高强、维护秩序。
从第 8 段可见一丈青大娘非常能干,是个多面手,也是蒲柳人家响当当的人物。
推荐朗读第一节 6-8 段。
3.何大学问。
从第 3 段可见何大学问行走江湖是个有本事、有脾气的能干人。
从何大学问“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
点数儿”可见他慷慨豪爽、肝胆相照的侠义精神。
从何大学问讲故事、听书、看唱本,支持儿子学艺娶亲,想方设法教孙子可见他崇尚学
问,滑稽又悲凉。“何大学问也不是不疼爱孙子”,打是亲,骂是爱,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
对命运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
推荐朗读第二节第 5-7 段。
(教法提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肯定好的学法和分析成果。选择精彩片段,
还可乘兴即兴再欣赏,达到学有所获、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小说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4.根据性格,大胆猜想。
过渡/师:性格决定命运。同学们不妨猜一猜小说的走向。
故事背景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
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妾,
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
①他们会眼睁睁地看着望日莲受人欺辱卖给董太师做妾吗?
②“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了”,周檎是不是抗日分子?乡亲们又会怎么办呢?6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小事不含糊,大事不糊涂。再抛出小说结局:以何大学问、一
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
婚。)
师:这就是咱们多情重义、扶危济困、肝胆相照的乡亲们!作者为他们画像,我们为他
们点赞。乡亲们到底是怎么挫败这个阴谋的呢?又有哪些喜怒哀乐呢?细节尽在书中,此处
不剧透,请同学们阅读原著,不仅有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有大运河优美的风景呢。百闻不如
一见,亲自去读读吧。
第二课时
一、为乡音代言:精读片段,品味语言
过渡/师:“寒门出将相,草莽出豪杰,蒲柳人家出英才。”普通贫苦农家也不是等闲
之辈,他们多情重义、扶危救困、嫉恶如仇。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我们为
人物和情节叫好时,别忘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玩味。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书都有评点。他曾
说:
“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金圣叹
既是“最恨之事”,我们自当杜绝。读文章务必品语言。
1.阅读课文助读系统“阅读提示”第二段,勾画本文三个语言特色。
2.大量使用口语。
方言举例: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腻歪、一脑门子官司。(见注释)
师: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风俗人情,也使得人们在语言习惯上也有很大差异。
北方人的语言习惯中最大的特点便是使用儿化音。最为突出的就是北京、天津、开封。
把文中含有儿化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7
儿化音举例: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儿)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
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儿),鼻梁子裂了皮(儿),全身上下就像刚
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课堂激趣、课外练习:
进了门儿 ,倒杯水儿,喝了两口我运运气儿。
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了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
绕口令儿,练字音儿,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儿。
小快板儿,大鼓词儿,越说越唱我越带劲儿。
3.大量使用俗语。
人配衣裳马配鞍 野马摘了笼头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头发长,见识短 鼓着肚子充胖
(明确:“衣裳”“筵席”的读音。重视积累。)
4.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
作者借鉴了评书,他笔下的何大学问也爱听书,评书是怎样的呢?
请欣赏【巩汉林《老酒馆》说书片段】
师:这段评书罗列了好多种北方美食美酒啊,听得嘴馋了吧。视频中九一八事变后流离
失所、家破人亡的酒馆客人们也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与向往中。评书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吸
引客人、推动情绪的呢?说说你的发现。8
(明确:最突出的两个语言形式——念诵大段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富有音乐性和语言
的美感;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对偶句式如:
长短句,四六体(三言)
满脸开花,口鼻出血(四言)
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八言)
过五关,斩六将
投宿住店,歇脚打尖
三间泥棚茅舍,八亩河滩洼地
排比句式如:
第一节第 8-10 段、第 12 段,第二节 5-6 段。
(教法提示:朗读,勾画,可以试着说演。掌握对偶和排比句式的特点以及好处。加强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衣食住行、语言文化、性格心理各个方面都有浓
郁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极为鲜明,带给读者强烈的美感,
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景。
二、为乡土寄情:畅享田园,传承创新。
片段一:9
长河落日圆。何满子跟周檎,在郑整儿和荷妞那里吃过晚饭,才踏着夕阳西下的霞光,
沿运河边纤夫踏出的小路回村去。
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
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
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鸟入林,鸡上窝,牛
羊进圈,骡马回棚,蝈蝈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
1.这个片段摘自哪部小说?
2.这幅风景画你喜欢吗?为什么?
3.如果你是何满子,愿意被父母接进城里吗?
(明确:《蒲柳人家》写景片段展现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怎能不喜欢?“何满子也知
道,爸爸将要强迫他离开爷爷和奶奶,离开望日莲姑姑,离开干爹郑整儿和干娘荷妞,离开
柳罐斗、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以及牵牛儿,离开这个可爱的小村和他整天野跑的河滩,像
抓住野鸟一般把他关进笼子去。”)
片段二: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
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
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翠翠感觉着,
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
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
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
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1.这个片段摘自哪部小说?
2.这幅风景画你喜欢吗?为什么?
3.对比田园乡村和繁华都市,你更喜欢哪一种?10
(明确:《边城》描绘的湘西风情,景色优美,生活恬淡,令人陶醉。)
师:同学们大多生在长在城市,乡土文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或空白。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我们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去深度体验一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在消失,那份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已经变质,乡土文学失
去了传统的味道,正日渐衰微。我们又到哪里去寻觅呢?文明是一条河,总是新中有旧,旧
中有新,或者说化旧为新,化新为旧。且行且珍惜,愿我们还可以享受田园生活,还可以阅
读并创作更多乡土文学作品。
文化是开给精神的一剂良药。给同学们开一个书单吧:
刘绍棠《蒲柳人家》、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孙犁《荷花淀》《芦花荡》
板书设计:
乡亲——人物
乡音——语言
乡土——风格
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一堂课?始于备课,陷于细节,终于成长。
备课,首先是备教材。这篇课文读了多遍,看了多遍,想了多遍,每一遍都有疑惑,也
有收获。单单是“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一句话就琢磨了好久,查阅了很多资料和文章。怎
样在小说教学中兼顾人物情节和这种气息风格?时而怀疑自己是不是钻得太深、走得太远,
毕竟我的授课对象是初中生。备课中也务必兼顾学情,以生为本不仅仅是课堂活动中以学生
为主,更要把学生时刻放在心里,从备课之初到授课成效都要以学生的收获和成长作为目标。
经过对课文、原著、作者生平等多方面的考量,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之下是过程设计,是对环节、对细节的反复推敲。本课的重难点:一是人物形象,
二是语言特色。人物形象表面上看生动活泼,往深处读却是人性之美,性情之美。这种“粗
手粗脚”“粗野”“豪放”的性格在颜值当道的都市文学里是看不到的,学生的偶像情结里
很容易被好看的皮囊所吸引,却不去深钻有趣的灵魂、有情有义的性格。本课不仅要知人论11
事,也要欣赏人物的风情风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起初我也担心能否实现这个构想,
会不会力不从心?会不会曲高和寡?事实上我是多虑了,同学们对人物的理解很有见解,也
很有个性。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不单一,一经调动打开思路,对乡土气息的人物和情节也是津
津乐道。品读语言特色的三个环节,会不会流于形式热闹?课堂 45 分钟需要知识点,也需
要兴奋点,否则如何吸引学生激励求知呢?陷于种种细节,授课者经历了各种纠结、比较、
揣摩,经历了否定与肯定的交错,这一切只为了知识的精度与纯度,只为了快乐充实的 45
分钟。
反思这堂课最终的收获是什么?不是这堂课多么精彩,不是学生和老师获得多少好评,
而是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路上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追寻。我们酣畅淋漓地上了一课,我们在文
字里相交相知,我们度过了美妙的 45 分钟。足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