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九下第四单元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
法、读书的功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对学生颇具启发意义。
《不求甚解》是马南邨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
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能做好预习、旁批,注重积累等,敢于提出不同的见
解,同时对于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
任务。但是作为毕业班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对读书的价值观产生动摇,从而产生厌学情
绪。所以,这两篇课文中阐述的读书的益处和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学
习信念,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
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本文的教学可谓给学生下了一场“及
时雨”。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揣摩精炼有力的语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揣摩精炼有力的语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教学难点:2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比较阅读,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学习方法:
《谈读书》:自主质疑,自主释疑。批注阅读,积累佳句。情境再现,拓展迁移。
《不求甚解》:拆分阅读,提炼观点。条分缕析,理清思路。比较阅读,感受异同。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学习《谈读书》)
一、激趣导入,把握内容
1.看故事,猜成语。
①苏秦读书倦了,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最终做了六国宰相。孙敬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
拴在梁上,一打盹就惊醒,终于成为大儒。(悬梁刺股)
②车胤夏天用白布囊盛萤火虫,映着光读书。孙康晚上映着雪光读书。(囊萤映雪)
③匡衡在墙壁上凿一个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凿壁偷光)
④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韦编三绝)
导入:中国古代先贤是这样读书的。那么英国作者培根是怎么谈读书的呢?我们共同学
习。
2.读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觉得文章应该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质疑预设:读什么书?为什么读
书?读书有哪些好的方法……
3.初读释疑。3
初读课文,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梳理:文章主要讲了三个内容,读书的目的(1-6
句);读书的方法(7-10 句);读书的作用(11-17 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联系学生的学习积累,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破题法,
自主质疑,读文释疑,梳理出文章的大致脉络。)
二、你问我答,理清思路
1.全班分为三个组:目的组、方法组、作用组。
2.每组根据文段内容,设计问题。
①目的组问题预设。
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②方法组问题预设。
读书要纠正哪几种不良的态度?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
③作用组问题预设。
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
3.分组展示问题,全班合作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自主地回答问题,以此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
四、赏析语言,丰富积累
1.学生勾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2.小组交流,推选出最优秀的同学全班朗读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认证等方法,其中,比喻
论证能使观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对比论证能使观点全面有力,使人信服。(设计意图及
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将学生学过的批注法再次运用到阅读实践中,赏析文章语言的同时,4
深刻理解不同的论证方法的不同作用。建议在教学中,老师还可引导学生体会王佐良先生译
文中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的文风,特别体会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
气势,增强的辩论的力度。)
五、情境再现,拓展迁移
1.积累语言,学以致用。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积累了知识,更要学会运用,这也是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地的
好办法。)
第二课时(学习《不求甚解》)
一、拆分阅读,理解题意
1.说说你对“不求甚解”这个词语的理解。
2.阅读拆分短文 A(课文②③④段),思考:
陶渊明笔下的“不求甚解”②是什么意思?
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针对课题入手,引导学生
阅读拆分文段 A,旨在让学生对“不求甚解”有三个层次的了解。自己的、陶渊明的、作者
的。为下面的学习环节作铺垫。)
二、提炼观点,把握体裁
1.阅读拆分短文 B(课文①⑤⑥⑦⑧⑨段),勾画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2.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吗?本文在体裁上属于什么文体?
3.引导学生明确,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提出
自己的观点,全文就是为了批驳这个错误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文章叫驳
论文。(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在勾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后,引导学生明确本文5
的体裁。将文章拆分为两个文段引导学生阅读,旨在降低驳论文的学习难度,遵循学生的认
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易到难,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条分缕析,理清思路
学生阅读全文,结合拆分阅读的成果,完成思维导图,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抽丝剥茧般地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二是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直观清晰一些。)
四、结合实践,拓展导创6
1.读了《不求甚解》你有哪些收获?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反思自己读书时有哪些不
足?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即生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生
活中去。)
第三课时(两文比较阅读)
一、比较阅读,感受异同
1.小组合作,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文之间的异同。
(提示:可以从主要内容、论述角度、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内容上,相同点都是谈论了与读书方法相关的问题,都希望读者学会读书。不同点是
《谈读书》比《不求甚解》多讲了读书的目的、作用等。
写法上,相同点都是以议论说理为主,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不同点是《谈读书》先立论,
然后逐层论述,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不求甚解》是先批驳,在批驳别人观
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认证和道理论证等。
语言上,《谈读书》语言精练华美,多次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句式工整,警句迭出;
《不求甚解》语言严谨,说理透彻,通俗易懂,以平和的语言娓娓道出观点,令人容易接受。
……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跳出一次学习一篇课文的思维模式,进行
类文比读,在比较中,分析不同角度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
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二、学以致用,温故知新
1.选取下面两项任务中的一项,组织语言,全班交流。
任务一:在《谈读书》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处论据,形成
一篇议论文。7
任务二:《不求甚解》作为一篇驳论文,也存在着论述不是完全严密的地方。找出相关
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示: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仅仅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读书方
法吗?原文中,这句话更多地是为了表现什么?
2.诸葛亮拥有雄才大略的主要原因只是因为“观其大略”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最后这一环节,除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会理解的基础上,
运用知识,还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全面地理解问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谈读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清晰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
揣摩精炼有力的语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这方面,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问题在于,
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的完美,按部就班的较多,生成的东西不够,如何引导学生学得活、学得
巧、学得深,这方面以后还是要多研讨多探索。
《不求甚解》的学习中,逐段读析较顺利,思维导图很好地帮助了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
思路。但是在类文比读环节,学生还是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需要老师引导,提示几个不同
的角度,而且对于思辨性地思考问题上也是短板。所以以后的教学中,可多引入类文比读,
群文阅读,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