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共由五首短诗组成,寥寥数句,短短几行,看似简单,读来却意境深远。诗人们用
自己丰富的想象,创设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意象,用既朴实又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倾
诉衷肠,如梦中呓语,令读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甚至产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无限美
感。
第一首《月夜》是中国新诗运动开始之后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篇,诗人沈尹默原本是惯常
写旧体诗的人,却毅然决然告别过往,支持和倡导新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自我否定和重
新开始!诗作一开篇就着力描写秋天的夜晚,在读者的心里,那应该是萧瑟的,甚至是有些
寒冷的,但诗人的呈现,却是生动的,甚至明媚的,“呼呼”、“明明”,这两个词,一下
子就让寂寞与冷清走开了。“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从“没有靠着”
可以看出,诗人在末尾表达了自己渴望独立自主的精神愿望,追求人格独立,不依附他人,
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出自诗人戴望舒,口占意即即兴作诗,诗人用第二人称“你”,
来呼唤好友萧红,全诗读来像是诗人在自言自语,但就是这样的自说自话,却更能给人亲切
的好感。诗人与萧红是好友,是至交,他知道萧红喜欢花,是个爱花的人,他大费周章来到
墓前,为好友献上了她最喜欢的山茶花,内心或许有万千话语想要倾诉,但彼时,斯人已逝,
无从说起,诗人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深沉和寂寞。
第三首《断章》读来充满了哲理,意蕴绵长。诗人描绘了两个画面,其一,在桥上看风
景的“你”与在楼上看风景的观者,原本二者并无关联,却因为同时看风景,前者在观赏的
同时,也成为了后者观赏的风景之一,颇有几分“异度空间”的意味。其二,窗边欣赏明月
的“你”,出现在了别人的梦里。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这首
诗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
联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第四首《风雨吟》创作于 1941 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作者芦荻当时正 29
岁,诗人用“风雨”一词,隐晦地比喻了抗战时期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将自己比作“年轻舵2
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在那艰难的抗战时期,诗人依然坚信,祖
国能在风雨飘摇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第五首《统一》是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首外国诗歌。诗人认为所有的叶
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对一本身是
对立的,诗人用“是”将它们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学情分析:
对于诗歌,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不再陌生,九年来,他们读到了不少优秀的诗歌,
但这篇课文却与往常不同,它一下子出现了五首,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广,令学生们有些
应接不暇。课文内容既兼顾国内、国外,又历史久远,有的表达思念之情,有的牵挂祖国命
运,有的富含哲理,皆短小精悍,意蕴绵长。学生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读通读懂读透,尤其通
过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理解诗作的意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执教者,
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
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完成任务单的形式,促进学生自学群学。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完成任务单和小组内讨论探究,从而达到群学的目的。
2.揣摩、品味关键性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任务单自学、群学。
教学创意:
以完成任务单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归纳总结。
教学流程:3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文
你知道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是哪十个人么?
明确:胡适、艾青、徐志摩、海子、洛夫、易白、北岛、汪国真、舒婷(汪舒二人并列
第八)、席慕蓉和食指。
他们都曾在文坛活跃一时,并且凭借风靡海内外的代表作被读者所铭记。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这五首诗歌,虽不是出自他们的笔下,但他们也曾经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自由朗读,完成任务单一
(一)填写表格
诗
篇
我最喜欢的句子 喜欢的理由
《月夜》
《 萧红墓畔 口
占》
《断章》
《风雨吟》
《统一》
(二)自由上台展示或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此处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不必做过多要
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分组朗读,完成任务单二
分小组分配任务,朗读之后,完成填写表格的任务。
诗
篇
关键性词语 关 键 性 句
子
背景
资料
我 的
理解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 4
《风雨吟》
《统一》
明确:
1.《月夜》。
关键性词语:并排、立着、没有靠着。
关键性句子: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背景资料: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
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
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
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
学诞生的标志。
理解: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
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
关键性词语:寂寞、等待、漫漫、海涛闲话
关键性句子: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背景资料:萧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
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
和友人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
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
‘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理解:诗人用强烈对比,来表现痛失友人的伤感,等待的长夜是这样的漫长,可是逝去
的萧红却独自惬意地在听着海涛闲话。诗人还在忍受着煎熬,逝去的友人已经解脱了。
3.《断章》。
关键性词语:看、装饰5
关键性句子: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
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所以才取名为
《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理解: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
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风雨吟》。
关键性词语:年轻舵手、心、海上。
关键性句子: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背景资料:一九四一年,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期,抗战进入了最黑暗、最
艰苦的阶段,“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
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
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理解:“我”就像是一个年轻的驾驶船舶的舵手,“我”眼见祖国的命运多舛,“我”
内心忧虑不安,但依然在风雨飘摇之时,挺身而出,“我”愿意做那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
运的人,由“我”来驾驶这艘巨轮顺利抵达彼岸。
5.《统一》。
关键性词语:所有、谎言、 一片、一朵
关键性句子: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背景资料:聂鲁达是智利著名的诗人,他 13 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 年发表第一部诗集
《黄昏》,1924 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
人生命运坎坷,曾三次来到中国,也曾因政治原因流亡海外,这样的颠沛流离,使得他善于
思考,善于总结,也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你我并无不同,一个就是世界。
所有就是“一”,“一”也是所有,诗人用主观之眼,把世界统一了起来。6
(二)小组展示任务单二
1.小组围读,完成任务单三。
2.填写表格。
诗篇 诗人想要表达的情
感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
《风雨吟》
《统一》
明确:《月夜》——追求独立自主。
《萧红墓畔口占》——寄托对逝者的思念。
《断章》——生活中原本毫不相干的人或事,也可能被联系在一起。生活中充满了巧合
和缘分。
《风雨吟》——面对抗战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像舵手一样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
《统一》——通过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立统一的关系。
3.小组展示任务单三。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你觉得比较困惑的地方,找出来,分小组展开讨论。
《月夜》为什么开篇写霜风、月光?有什么寓意?
明确:霜风、月光点明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和环境氛围,有月亮的夜晚,也寓意黑暗的中
国,有着思想和文化的迸发。
《风雨吟》中的风雨指什么?年轻舵手的心,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风雨是在抗战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挫折等,诗人将自己比作“年轻的舵手”,表
现出自己缺乏经验,在这样风云诡谲的时代,诗人对把握人生的方向和确立人生的目标感到
茫然。7
《统一》这首诗最后一句——“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要怎么理解?
明确:诗人把大地比作是一朵花,表现出了诗人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透过繁多的现象
看见单一的本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此处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习诗歌时遇
到的困惑。教师可从中点拨、解疑答惑。如果此处学生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提出
以上问题,供学生分组探究。)
六、这五首诗都是新体诗,你能说说新体诗和旧体诗的区别么?
旧体诗: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主要指五言、七言律诗和五言、七言绝句。其名称是作
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的新诗的相对物出现的。
新体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
的新体诗,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七、板书设计
短诗五首
《月夜》——独立自主 《风雨吟》——使命感和责任感
《萧红墓畔口占》——寄托思念 《统一》——对立统一
《断章》——巧合和缘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使用任务单的形式来开启自读课文的授课模式,起初,很有几分忐忑,
总觉得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扔”给了学生,是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直到上课之后,我的心
里才稍稍安定了下来,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们的预习很充分,在完成任务单以及小组合作探
究的时候,场面并没有那么的冷清,相反,对于新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充满了兴趣和探究未
知领域的好奇。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务必建立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的基础上,如果
学生提前不做准备,那这节课肯定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在备课环节,我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体
会诗人的情感,另一方面由于本课诗篇较多,内容较为复杂,对于学生而言,一首一首的常8
规式讲解难免枯燥乏味,且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时也
是为了体现自读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任务单的形式,充分挖掘文本,紧紧围绕诗歌中的关
键性字词,关键性句子来揣摩诗人的情感,所有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体会
诗歌的情感上。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在小组学习中,处于劣势,他们还停留
在依赖教师逐一讲解的层面,很难跟上小组学习的步伐。小组内的 1 号、2 号学生明显能力
更强,在小组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但 5 号、6 号就很难在这节课上有较大的收获。今
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小组内的“后进分子”,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何让他们也能
从中有所受益,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话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