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学课件 / 语文课件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下载资料包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 ) 2.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 3.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难点 ) 4.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素养 ) 知识备查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1.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 , 指唐以前 ( 主要是汉魏 ) 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 , 不求对仗、平仄 , 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 , 称新乐府 , 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 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 ,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了解诗歌 知识备查 3.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 , 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 ,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 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 , 分五绝和七绝 , 四句一首 , 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 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 , 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 , 以屈原 的 《 离骚 》 为代表 , 又称“骚体”。 特点 : 融汇大量神话故事 , 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 ; 除抒情外 , 大多用铺陈的手法 ; 句式比较散文化 , 大量用“兮”字。 知识备查 6. 新诗。   又称“现代诗” , 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 , 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 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 , 铺张本事而歌称“行”, 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 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通俗生动; ② 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 ③ 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常用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知识备查 观沧海 曹操 知识备查 曹操 (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 qiáo )县人(今安徽省亳 bó 州)。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 , 有 《 步出夏门行 》 等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 观沧海 》 选自 《 乐府诗集 》 ,是乐府诗 《 步出夏门行 》 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当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观沧海 东临 / 碣 石,以观 / 沧海。 水何 / 澹澹 , 山岛 / 竦峙 。 树木 / 丛生,百草 / 丰茂。 秋风 / 萧 瑟, 洪波 / 涌起。 日月 / 之行,若出 / 其中 ; 星汉 / 灿烂,若出 / 其里。 幸甚 / 至哉,歌以 / 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精读细研 观沧海 东 临 碣石,以观沧海。 水 何 澹澹,山岛 竦峙 。 到达,登上 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 译: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1.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秋风 萧瑟 , 洪波 涌起。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浪 动 景 静 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 译: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精读细研 幸 甚 至 哉,歌以咏志。 像 它,指沧海 译: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银河 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译: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日月之行, 若 出 其 中; 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 幸运 达到极点 1. 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2.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3. 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4.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 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观沧海 看 想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听 萧瑟秋风 2.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合作探究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 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合作探究 实写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4. “ 日月之行 ”至“ 若出其里 ”四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 这四句展现了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 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合作探究 5. 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首诗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合作探究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气派,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写作特色 2.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板书设计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拓展探究 1. 曹操的历史评价 ◆ 陈寿: “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 魏书 》 ◆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 诗品 》 ◆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魏书 》 拓展探究 2. 对比阅读毛泽东的 《 浪淘沙 · 北戴河 》 “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阅读提示: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旧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知识备查 李白 (701—762) ,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唐代 浪漫主义 诗人,有 “诗仙” 之称。他与 杜甫 并称为“ 李杜 ”。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 《 将进酒 》《 望庐山瀑布 》《 蜀道难 》 等。有 《 李太白全集 》 。 王昌龄   ( 698—757 ),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 边塞 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被后人誉为 “ 七绝圣手 ”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闻 / 王昌龄 / 左迁龙标 / 遥有此寄 [ 唐 ] 李白 杨 花 / 落尽 / 子规 / 啼 , 闻道 / 龙标 / 过 / 五溪。 我寄 / 愁心 / 与 / 明月, 随君 / 直到 / 夜 郎 / 西。 合作探究 闻王昌龄 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 子规 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降职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叙 事 写 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抒情 1.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路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 找一找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细研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过五溪”, 可 见被贬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现出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同情与关心。 撷取“ 杨花落尽 ”“ 子规啼 ”的景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精读细研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明月 ”带去的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合作探究 1. 作者为何“ 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合作探究 3. 诗中哪个词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 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愁心。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 古人云:诗言志。但古典诗词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等)曲折、隐晦地表达。因此,在理解古诗词时,就需要联系背景,结合手法等进行分析。 1. 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对较难的诗词,要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理解。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 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他的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而陶渊明的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情怀;陆游的诗多与爱国有关,渴望朝廷收复失地。 3. 重视诗题的作用。 诗题往往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提示作用,有的诗题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但要注意词的词牌名与题目的区别。 4. 根据诗词的题材来阅读。 不同的题材,内容自然不一样。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生活及报国情怀为主;田园诗往往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方法指导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诗人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 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 写作特色 1. 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诗中的杨花、子规都是渲染气氛的物象,展示了凄楚、黯淡的氛围。诗人以此烘托悲苦的心情。 2. 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强烈深沉。 将“愁心”寄予明月,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物象,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 关切之情。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写景点时令 --- 飘零之感 叙事表惊悉 --- 迁谪之远 抒情表牵挂 --- 情深意长 写景,隐含同情 叙事,深切挂念 抒情,关怀牵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 峨眉山月歌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古朗月行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渡荆门送别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下独酌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拓展探究 李白诗中的月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诗歌 拓展探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 龙 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 阴山。 —— 《出塞(其一)》 第二课时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 “ 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观沧海 》 ,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知识备查 王湾 ,唐代诗人,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 《 次北固山下 》《 奉使登终南山 》《 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 。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次北固山下 客路 / 青山 / 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 / 两岸/阔,风正 / 一帆 / 悬。 海日 / 生 / 残夜,江春 / 入 / 旧年。 乡书 / 何处达? 归雁 / 洛阳 / 边。 精读细研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前。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 次 北 固 山 下 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 次 : 停宿。 北固山 : 在今江苏镇江北,北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客路 : 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 : 北固山。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平 : 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风正 : 风顺,指风平浪静。 悬 : 挂。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夜还未消尽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海日 : 从海上升起的红日。 生 : 升起来。 残夜 : 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入 : 进入,降临。 精读细研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思念故土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乡书 : 思念故乡的书信。 达 : 到,送到。 归雁 : 北归的大雁。 合作探究 1.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 客路 ”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 客路 ”呢? 2.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 潮平 ”?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合作探究 残冬腊月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3. 这个“ 旧年 ”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 4.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 合作探究 5.《 次北固山下 》 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你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第四句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合作探究 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 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生”字和“入”字用得好。 “生”“入”采用拟人的手法 , 将“日”和“春”人格化了 , 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无意说理 ,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合作探究 7. 读了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 —— 这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 “ 海日 ” 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脍炙人口。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板书设计 (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绿水前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一帆悬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入旧年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 传乡书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次北固山下 拓展探究 抒写乡愁的诗句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 小雅 ﹒ 采薇 》 ) 2.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 汉乐府民歌 《 悲歌 》 ) 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 ﹒ 王维 《 杂诗三首 》 (其二)) 4.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 ﹒ 李清照 《 菩萨蛮 》 ) 5.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 王建 《 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 ) 6 .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 ﹒ 司空图 《 漫书五首 》 )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知识备查 马致远 (约 1251—1321 以后),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 《 汉宫秋 》《 青衫泪 》《 荐福碑 》《 岳阳楼 》《 马丹阳 》《 黄粱梦 》 等杂剧共 15 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 200 余首,经后人辑入 《 东篱乐府 》 。 “曲”分类 杂剧(戏剧) 散曲 散套:由若干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知识备查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关于元曲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这首散曲选自 《 全元散曲 》 。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他 被后人称为“ 秋思之祖 ”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枯藤 \ 老树 \ 昏鸦, 小桥 \ 流水 \ 人家, 古道 \ 西风 \ 瘦马, 夕阳 \ 西下, 断肠人 \ 在 \ 天涯。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精读细研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农家。 天 净 沙 · 秋 思 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藤: 干枯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 阳 西 下,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古道: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西风: 秋风。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1. 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 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3. 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 “ 情景交融 ” 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 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 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九种景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 惜墨如金 ”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合作探究 2. 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 ” 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 “ 昏 ” 字,属于写景铺垫。 “ 断肠人在天涯 ” 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句。 3. 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 “ 情景交融 ” 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合作探究 这首小令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写作特色 《 天净沙 · 秋思 》 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 “ 流水 ” ,与处于静态中的 “ 小桥 ” 、 “ 人家 ” 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 西风 ” 与 “ 古道 ” 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1. 静景与动景相映。 写作特色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以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 景色与情思相融。 板书设计 写景 :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凄凉冷清 惆怅之情 羁旅之思 天净沙 ﹒ 秋思 课堂检测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沧 海 ( cāng ) 涌 起( yōng ) 枯 藤 ( téng ) B. 萧 瑟 ( sè ) 咏 志( yǒng ) 残 夜( cán ) C. 澹澹 ( zhān ) 归 雁 ( yàn ) 碣 石( jié ) D. 竦 峙 ( shì ) 断 肠 ( cháng ) 丰 茂 ( mào ) 【 解析 】A. 涌 yǒng C. 澹 dàn D. 峙 zhì B 一、选择题。 课堂检测 2. 对“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 ,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 , 令人难以忘怀。 C.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匆匆交替 , 怎能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生出思乡之情 ? D. 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 表现出了生活哲理 ,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 解析 】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江上春早 , 旧年尚未逝去 , 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B 3. 对 《 天净沙 · 秋思 》 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前三句 18 个字 , 写了九种景物 , 有静有动 , 有声有色 , 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小令 , 写景由近及远 , 感情抒发由浅入深 , 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 这是一幅秋景图 , 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 , 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 , 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 , 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 ; 人与物结合 , 情与景交融 , 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课堂检测 B 【 解析 】 诗眼是“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课堂检测 1.《 观沧海 》 的作者是 ,字孟德 , 末年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 天净沙 · 秋思 》 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3.《 次北固山下 》 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 4. 李白,字太白,号 。 代浪漫主义诗人,有 之称。他与 并称为“李杜”。 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马致远 元 戏曲 王湾 唐 青莲居士 “诗仙” 杜甫 唐 二、文学常识填空。 课堂检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理解性默写。 1.《 次北固山下 》 这首诗的颔联是: 2.《 观沧海 》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 观沧海 》 虚写诗人想 象 之景的句子是: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中 饱含诗人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断肠人在天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课堂检测 4.《 观沧海 》 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 次北固山下 》 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6.《 天净沙 · 秋思 》 中 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课堂检测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1. 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 分 ) 2.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3 分 ) 四、 ( 2017· 江苏连云港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 回答下面的问题。 (5 分 ) 课堂检测 1. 示例:“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 (1 分 ), 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1 分 ) 。  【 解析 】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能力。解答时 , 先明确“阔”字的本义 , 再分析第二联 , 可知“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 , 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开阔无限的感觉。 2. 示例首联点出“客路” , 表明自己出行在外 , 点明思乡之情 (1 分 ); 第三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 暗示时光流逝 , 表达不能回乡的忧愁 (1 分 ); 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 , 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 分 ) 。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 需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解答。开头以对偶句发端 , 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 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 , 情景恢宏阔大 ; 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 , 对仗隐含哲理 ; 尾联见雁思亲 , 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答案示例 拓展探究 古代 “思乡” 题材的诗歌中常见的 意象 明月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杨柳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大雁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拓展探究 梦 寒蝉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捣衣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古代 “思乡” 题材的诗歌中常见的 意象 天净沙 · 秋 阅读白朴的《天净沙 · 秋》,想象一下秋天的画面。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白 朴 拓展探究 示例: 太阳渐渐西沉 , 天边的晚霞也 渐渐 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 地 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 孤独 的老树上,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 ; 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着, 尽显秋日的风情。   拓展探究 课下作业 1. 背诵这四首诗。 2. 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