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 1 -
第 16 课 短 文 两 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馨、鸿儒、调、亵玩、鲜、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代名贤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陋室铭》
【情境导入】
同学们,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
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
呢?(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
屋子,并曾为这间屋子写下铭文。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
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1)齐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勾画出重
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何陋之有?- 2 -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本文哪句话提挈全文,点明主旨?
讨论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归纳,完成下表。
体现方面 语 句
德
馨
同桌讨论,交流明确:
体现方面 语 句
环境清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德
馨 情趣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3.作者写自己“陋室”的同时,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小组交流,明确: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
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4.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深意?
讨论明确: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突出表明
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5.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
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三、品读课文——写法赏析- 3 -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短短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对偶、白描、用典等手法,而且韵
律感极强,读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刘禹锡将散文特点与诗化语言相结合是本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也是一种创新。使得文章饱含理性而又
不失其飞扬的文采,读来犹如行云流水般轻巧却又不失回味之隽永。
特点之一:言简。用字简至极点,多一字,若画蛇添足;少一字,如群龙无首。可见作者行文之老到。
全文仅八十一字,高度概括了“陋室”与“德馨”,并能在八十一字中运用多种手法。而且很多是在一个
句子中同步运用多种手法,在他的妙笔下展现了文字的独特魅力。这对我们后人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合理
的技巧运用,是增添文章魅力的好方法。
特点之二:韵美。通阅全文,给人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朗上口。文章重在
五言,又间以四言、六言,这种参差的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美妙的音乐
感。
特点之三:意长。文毕意不尽,余味绵长。《陋室铭》可谓十月酝酿、一朝分娩。作者长期以来深悟
宦海的起落沉浮,以陋室为出发点,思如泉涌,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文中丝毫没有停顿的余地。但其主
旨如音乐般曲尽而余音绕梁。结尾一个问号,更留给人们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孔子的话是以一种反诘的
修辞手法间接肯定,不是作者直接的肯定,孔子的说法就是绝对的正确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
四、拓展延伸
1.根据本课所学,结合作者资料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示例: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
革,失败后长期遭受贬谪,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
文就是他被贬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2.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也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送一块匾额,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示例:
(1)雅称——清心斋 因为刘禹锡虽遭贬谪,身居陋室,但心境清明,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不为名
利所累。
(2)匾额——室陋德馨 因为居室虽简陋,但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情怀。
五、本课小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
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 4 -
水,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接下来我们又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两篇文章虽
然相距几百年,但后人却常常很自然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他们像一对孪生姐妹,以其特有的光彩步入文
学艺术殿堂。两篇文章不仅呈现的主题相似,而且都托物言志,运用陪笔。在结构的安排上,两篇文章又
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
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1)齐读、轮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意,并勾画出重
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受人喜爱的特别多。- 5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试将赞美莲的句子找出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莲的,赋予了莲什么品格,完成表格。
描写方面 相关语句 象征品格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风度气质 端庄、清高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描写方面 相关语句 象征品格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质朴、庄重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
正直、刚直不阿、
芳香远扬
风度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端庄、清高
2.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明确:- 6 -
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
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
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从正面来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三、品读课文——写法赏析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全文仅一
百一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
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手法,
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倍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
对比映衬,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
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名逐利的世态人情
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
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示例: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
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
取的。
2.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示例: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归纳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
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五、本课小结
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附板书设计:- 7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