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阶段质量检测三(6-7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居处,接受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忤:冒犯,触犯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机:机会
D.则文辞不能达 辞:言辞
解析:机:关键。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便即护短不纳
B.亦犹夫人之情也
C.须大段著力
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解析:A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古今含义相同。B项,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项,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D项,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
解析:履:名词作动词,踩。
答案:C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古之学者为己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B.用之则愈明 木受绳则直
C.事已却悔,如何 今当读何书
D.也知此为天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A项,结构助词“的”。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D项,判断动词,是。
答案:C
11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6分)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谏》)
(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子语类》)
(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心说》)
答案:(1)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2)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3)著而为文辞 则文辞不能达
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2)人心的性灵,是由天理所决定的,勤于用心则更加明白事理。
二、阅读提升(50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11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不复有初矣 初:人的最初的淳朴的状态
B.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就
C.则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
D.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实:诚实
解析:遽:突然。
答案: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C项,均为连词,因为。D项,均为被动句的标志。
答案:B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保持童心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
①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③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④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⑤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⑥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⑤
解析:②说的是童心因这样做而消失了。④是说道理是通过多读书得到的。⑥陈述的是“文人童心不失”的事实。
答案: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童心,然后作者分别用一个判断句和两个假设句来阐明童心的含义。
B.作者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理学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
11
C.作者认为“护此童心”就是要解放个性,保留个性;“障其童心”则是摧残个性,扼杀个性。
D.作者连用十七个“假”字,突出了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解析:A项,作者用的是两个判断句,“真心也”和“绝假纯真”二句,不是一个。
答案:A
(二)课外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选自朱熹《牧斋记》)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B.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C.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D.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解析: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答案:D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1
A.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B.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D.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 ,属于散文的范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解析:《论语》不属“六经”。“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答案:A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解析: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
答案:C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句,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
答案:(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
参考译文:
11
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
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候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其中的中肯的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
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
孔子说:“贫穷,但快乐。”又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是很对的。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叙述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短文题写在墙壁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9分)
朱 熹 传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1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解析: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答案:B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全书共分18章。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解析:“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答案:D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解析:D项,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答案:D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2)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一个人赴任。
(3)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做,就不能算做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定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11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三、语言运用(15分)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
②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
③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
④待客之道,首在分清主宾
⑤当然,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
⑥主人尽量为客人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A.②④⑤⑥③① B.④②⑤①③⑥
C.②④③①⑤⑥ D.④⑤②①③⑥
解析:②句中的“好客”和横线前的“慷慨好客”照应,应该为第一句。④句紧承②句中的“待客之道”。③句紧承④句解释“主宾”。①⑤两句分别从主、宾两方解释待客之道。⑥句是对①⑤的总结。
答案:C
20.某设计师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进行创意艺术设计,以下为其中两幅作品。请概括出两幅图的共同特点,并选择其中一幅介绍其除汉字、拼音以外的构图要素,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解析:介绍图的构图要素,就是要求把图画内容介绍清楚。做这类题,应当对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同时要注意细节,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并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介绍。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一用故宫(天安门)和京剧脸谱的图形共同构成变体的“京”字,故宫(天安门)和京剧脸谱都是北京的特色;桂林山水甲天下,图二就选取了桂林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桂林山、 水构成变体的“桂林”二字。图一图二都由字画结合而成。
参考答案:共同特点:采用变体字形,由字画结合(或书画结合)而成;(2分)采用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元素。(1分)
构图要素:(示例一)用故宫(天安门)(1分)和京剧脸谱(1分)的图形共同构成变体的“京”字。(1分)
(示例二)选取了桂林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桂林山(1分)、水(1分)构成变体的“桂林”两字。(1分)
21.中秋节快到了,又恰逢陈鹏奶奶100岁大寿,家在外地的陈鹏想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因此要请假三天。下面是陈鹏写给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6分)
请假条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举家团圆的节日,又恰逢奶奶100岁大寿,令尊决定带家人回陕西乡下探望老人,给奶奶过寿。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陈鹏
2017年9月26日
(1)错处: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2)错处: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3)错处: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明确,“不恰当”的地方应该包括语言表达上的不得体和形式上的应用文写作的格式问题等。本质上本题属于对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得体、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综合性考查。(1)本文稿是请假条,请假条要有请假对象,所以要加上称谓“尊敬的王老师”;(2)“令尊”是指对方的父亲,用于此处不妥当,应该改为“家父”;(3)请假要有明确的天数,应在“特向您请假”后面加上“三天”。
参考答案:(1)缺乏请假对象 加上称谓“尊敬的王老师”
(2)“令尊”用错 改为“家父”
(3)没有说明请假天数 在“特向您请假”后面加上“三天”
四、写作表达(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
董卿在《朗读者》里提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请以“我看选择”或“我的选择”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副标题”式的作文类型。与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题相似。材料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是说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关乎“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层“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是举例说“选择无处不在,每种选择都会让我们成为某一种人”;第三层“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是说选择对于成长的意义。只有综合理解这三个层次,才能准确地立意。
考生可以选择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散文,但不能忽略副标题的关键字“我”。文章所写角度,应该符合考生的身份,从“我”的角度谈对于“选择”的理解和认识,要能体现“我”的思考。小的方面,可以写对人生、生命的思考;大的方面,可以写对家国的情怀,明确选择对于家国的重要意义。
[参考立意]
①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②选择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意义;③选择往往比能力更重要;④选择对于个人、对于家国的重要意义;⑤在选择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成长;等等。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