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晋灵公不君
史学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说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它的写作立足于对春秋社会的批判。《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妾媵、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业盛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而对鲁季孙氏、齐田成子、晋国韩赵魏诸卿与公室的矛盾,郑子产的改革等描述,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
- 17 -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它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便出自这样一位贵族之口。
《晋灵公不君》一文通过晋灵公横征暴敛、弹射行人、残杀厨师、不听雅言等事件,突出晋灵公残暴无道,揭示了不行仁义必将自取灭亡的道理。文章通过赵盾的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与晋灵公的暴行的正反两方面对比,还说明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其大致内容概括如下:
段落
内容
第一段
以典型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段
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
第三段
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提弥明战死
第四段
写赵盾救助灵辄,灵辄反戈报恩
第五段
写了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为法受恶,身背弑君之名
- 17 -
- 17 -
- 17 -
对应学生用书P21
诵读第一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晋灵公不君(实行君道)
(2)寘①诸②畚 ①(同“置”,放置) ②(之于)
(3)问其①故,而患②之
①(杀人的) ②(担心)
(4)过①而能改,善莫大焉②
①(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②(句末语气词,了)
(5)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
①(没有) ②(很少) ③(能够)
(6)衮职有阙(通“缺”,过失)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 17 -
译文:你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是“则莫继之也”。
(2)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译文:请让我先去,如果(晋灵公)不听,您再继续进谏。
句式:省略句,“不入”之前省略主语“晋灵公”。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译文:大王您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不会被废除啦。
句式:被动句,虽无明显的表被动格式,但句意有被动之意。
3.文章第一段中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晋灵公不君?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写的:
奢侈无度
“厚敛以雕墙”可以看出晋灵公为满足奢侈生活,横征暴敛。
贪图玩乐
“台上弹人”可以看出晋灵公贪图玩乐,放纵恣睢,扰乱百姓。
残忍褊狭
杀“宰夫”“寘诸畚”可以看出晋灵公心胸狭隘,残忍毒辣,横行无忌。
刚愎自用
士季进谏,假装没看见,后来又说“将改之”,不用贤人芹献,自塞忠良之路,可见其独断专行,不思悔改。
4.士季进谏有什么巧妙之处?
[明确] 巧妙之处有三:(1)巧用宽慰加以引导。士季用“人谁无过”来宽慰晋灵公,为晋灵公纠错打下基础,引导晋灵公改过自新。
(2)妙用《诗经》,增强说服力。士季引经据典,说理剀切,让人信服。
(3)使用双关,弦外有音,委婉而中肯。士季用“君能补过,衮不废矣”一语双关,说“衮不废矣”,实际上也是说君位可以保全。
诵读第二、三段,完成以下各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宣子骤①谏,公患②之,使麑贼③之
①(多次) ②(厌恶) ③(刺杀)
(2)寝门辟①矣,盛服②将朝
①(打开) ②(穿戴好了朝衣朝冠)
(3)晋侯饮赵盾酒(使……饮酒)
- 17 -
(4)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快步)
(5)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三杯)
(6)提弥明死之(为……而死)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译文:(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
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麑”“赵盾”。
(2)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译文:不忘记端庄有礼,真是百姓的主啊。
句式:判断句,以句末“也”为判断标志。
(3)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译文:在这两者之中有一种,还不如死了。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此有一,不如死也”。
7.文章第2段中麑死前所说的话,表现了什么?
[明确] (1)表现了麑的正义感。作为古代的刺客,在“忠”“信”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用死来成全,表现其可歌可泣的正义的一面。
(2)表现了晋灵公顽固不化:从麑悲壮而死的情节中,晋灵公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位刺客尚且能为忠信而死,一国之君却不明晓,可见,晋灵公已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
(3)同时也表现了赵盾的品格魅力。麑之所以不杀赵盾,完全是因为被赵盾敬业尽职的品质感化。
诵读第四段,完成以下各题。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宣子田①于首山,舍②于翳桑
①(同“畋”,打猎) ②(住宿)
(2)食①之,舍②其半
①(给……吃) ②(留下)
(3)今近焉,请①以②遗③之
①(请允许我) ②(介词,把) ③(送给)
(4)遂自亡也(逃走)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17 -
译文: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宣子于首山田,于翳桑舍”。
(2)翳桑之饿人也。
译文: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
句式:判断句,句末“也”为判断标志。
10.如何以儒家的观点认识赵盾这个人物?
[明确]
总结:赵盾为人臣敬忠国君,直言敢谏;对本职工作是宵衣旰食,连杀手都佩服他;对百姓尽其分,做到了养民以惠;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从以上种种行为可以看出,赵盾按儒家臣道做到“敬”,是一位良臣。
诵读第五段,完成以下各题。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宣子未出山而复(返回)
(2)赵盾弑其君(杀。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3)宣子曰:不然(这样)
(4)书法①不隐②
①(记事的原则) ②(隐讳)
(5)我之怀矣,自诒①伊戚②
①(遗留) ②(忧伤)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译文:赵穿在灵公的园囿杀了晋灵公。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是“赵穿于桃园攻灵公”。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译文:
- 17 -
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没有越过晋国边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大逆不道的人(弑君的人),不是你是谁呢?
句式:判断句,以“为”和“非”为判断标志。
(3)其我之谓矣。
译文:恐怕说的就是我呀。
句式:宾语前置,用“之”作提宾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我矣”。
(4)董狐,古之良史也。
译文: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
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
13.董狐为什么认为“赵盾弑其君”?如何评价董狐记载“赵盾弑其君”的这种记事原则?
[明确] 按照《春秋》礼法,赵盾最终背上了“弑君”的罪名: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他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是他没有。
由文中可知赵盾脱身以后,只能逃亡。但是,还没等他逃出晋国国境,晋灵公就被赵穿杀死了,于是,赵盾又返回国都重新执掌朝政。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作为史官的董狐也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法。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为“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14.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明确]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比如,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麑行刺一段对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幻莫测,情趣横生之妙。
对应学生用书P103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
B.伏甲,将攻之 甲:士兵
C.宣子田于首山 田:打猎
- 17 -
D.遂自亡也 亡:死亡
解析:亡:逃走。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古之良大夫也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
解析: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助词,的;C项,助词,的;D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D.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解析:A项,“辟”同“避”;C项,“阙”通“缺”;D项,“溜”通“罶”。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盛服将朝
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提弥明死之
D.晋侯饮赵盾酒
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名词作动词。A、D项为使动用法,C项为为动用法。
答案:B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靡不有初,____________。
(3)不忘恭敬,民之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之怀矣,____________。
- 17 -
答案:(1)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2)鲜克有终 (3)贼民之主 不忠 弃君之命 不信 (4)自诒伊戚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臣子侍奉国君饮,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
(2)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暗杀他。
(3)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7.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②不能体现赵盾“恭敬”;B项,②是士季的话;C项,①不能表现晋灵公“不君”。
- 17 -
答案:D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可见其“不君”。
C.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
D.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从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这种精神连杀手都被感化。
解析:C项,“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的不是赵盾,是士季。
答案:C
9.晋灵公已经知错,并答应改错,可士季为什么还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文中大臣士季进宫劝谏,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晋灵公的话把重点落在了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而士季的这句话则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是在进一步强调“改”。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①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
- 17 -
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②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霓,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③,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鄙我,亡也 鄙:以……为边境
B.遂致其君命 致:传达
C.筑室反耕者 反:造反
D.敝邑易子而食 易:交换
解析:反:通“返”,使……返回。
答案: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其待之 其孰能讥之乎
B.郑人囚而献诸楚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寡君使元以病告 余船以次俱进
D.华元为质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解析:D项,为:动词,做,成为。A项,其:助词,表期望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B项,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以:介词,把;介词,按照。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解析:“通知宋国投降”与原文不符。
答案:B
- 17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
(2)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
(3)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参考译文: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让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他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付给楚庄王后就出发了。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邑。把我国当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
宋国人派乐婴齐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是屈是伸,要做到心中有数。’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着毒虫猛兽,美玉隐匿着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 17 -
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军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庄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楚庄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载着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我父亲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诺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庄王按他的话去做了。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我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三、语言表达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昨日山西大医院对这个病例进行了会诊,全院相关科室的医生讨论和听取了主治医生关于患者病情的诊治报告。
B.这里山体发生滑坡,两块上百吨的石头挡住了去路,导致附近的这一段高速公路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C.当戏剧创作者自觉抵御外部环境的各种诱惑,更多地关注作品的内涵及其内在精神提炼的时候,中国话剧的潜力和活力才能真正迸发。
D.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哈特拉斯角国家海滨一直是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现在去那儿的游客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地方可供探秘。
解析:A项,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应改为“听取并讨论”。B项,语意重复,应去掉“为此”。D项,句式杂糅,“现在去那儿的游客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地方可供探秘”应改为“现在去那儿的游客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地方可去探秘”或者“现在那儿又有了一个新的地方可供游客们探秘”。
答案:C
1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你放心,就凭咱俩这么多年的交情,还用见外吗?到时候需要我做什么,你只要来府上说一声就好了,我一定会帮你的。
B.刘敬斋先生是我省著名书法家,春节时我去给他拜年,居然得到他一幅惠书,要知道多少人都以得到他的作品为荣啊!
- 17 -
C.你看你,来就来了吧,还带什么礼物,这大老远的,一定很累吧?多谢你的好意,我只好笑纳了,以后可别这么客气了。
D.看着眼前拥挤的人群,他很着急,一边护着妻子,一边大声道:“借光,借光,我妻子身体不舒服需要马上到医院,请大家行个方便!”
解析:A项,“府上”是敬称,称对方的家或老家;B项,“惠书”是敬辞,指对方来信;C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答案:D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势必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发展旅游,使传统村落得到活态保护,传统村落以新的活力融入现代文明。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地方政府参与,就可以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好地保护,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增进民生福祉。
①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未必就会消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②地方政府参与,未必可以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好地保护 ③传统村落得到更好地保护,未必就能增进民生福祉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等,其倍受关注、盛传不衰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史学地位和对传统史学的深远影响。
相传孔子修订过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但由于记载简略,用语隐晦,而有“使圣人闭户十年思之,不能得”(桓谭《新语》)的感叹。事实上《左传》才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独立的叙事详赡、编写有体的编年体史著。二者均记春秋一代史事,以鲁国史事为主,兼记诸侯各国。起始一样,但《左传》比《春秋》多记17年,且最后又有鲁悼公4年事一条。《春秋》1.8万字,《左传》18万字,相比之下,《左传》记事有首尾,用语有文采,且立“君子曰”以抒作者之见。二书之编写,从字数、记事、编排、用语等方面看,实属两种路数。但经学家以《左传》为解《春秋》经之作,故西晋杜预作注时重加编排,首列《春秋》经文,然后分条记事,从此《左传》原貌不可得见。
- 17 -
《左传》作者左丘明是一位瞽史,鲁国人,与孔子同期。但从《左传》所记内容看,断非一人一世所能完成,多有后人的加工增益。所以用“左氏”命名者,古人讲师传,最初传授者,便是作书人。如《公羊传》《谷梁传》写定于汉初,但仍以战国人公羊高、谷梁赤名书。《左传》得名,似亦此理。
史学界多认定《左传》最后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这是一个激烈动荡又精彩纷呈的时代。左丘明构思在前,继作者加工润色在后,把这纷呈的时代精彩全部融注入《左传》中,从编写体例、史事记载到文字表述,将史学推入了它的学术成型期。
史的本质在求真求实。《左传》崇奉秉笔直书。故《文心雕龙·史传》篇有“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的名句,将首倡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归功于《左传》。由于强调直笔,史料自然讲究信实,《左传》引用的大量史料,与现今传世的《春秋》《国语》《竹书纪年》等记载多有吻合,可互为印证。书中对远古三代的追溯,亦多能与《诗经》《尚书》互为证明。司马迁撰《史记》,便较多地采用了《左传》。《左传》是我们研究春秋社会最丰富而可信的史料依据。当然,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亦有迷信夸饰的成分。
春秋礼崩乐坏,旧秩序大乱,孟子说“孔子惧,作《春秋》”,以使“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显然是说孔子在惊恐之余,犹欲力挽狂澜。《左传》则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如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无庶”一样,合乎天理,顺乎人情,对历史转型表示了深刻的理解与认同,体现了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历史观。
《左传》大量描述战争,这是时代赋予的内容。但要精确地捕捉每次战争的性质、简练地揭示双方的特点,生动地写出战争的全貌并揭示出胜败的原因,作者如果没有成熟的军事思想和外交斗争的经验,是不易达此境地的。故史学界有以《左传》为三晋人最后成书的推想,一则书中记晋事最多,再则记晋国战事又多,三则战国法家、纵横家多出自三晋,这方人士在军事外交上有深厚的积淀,故在讲习传阅中予以加工润色的可能性不无存在。其实由谁写成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左传》提供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外交斗争艺术,已成为我国军事学与外交学上的宝贵财富。
《左传》在编纂学上首创“君子曰”一栏,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的意义,为史家主体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后世史家效仿成传统,是我国史著中进行理论阐述的重要部分,也可视作是史书与子书结合的体现。从历史文学角度看,其叙事井井有条,以插叙、倒叙补编年之不足,使史事因果分明。构思情节,又往往放飞想象,踵事增华,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因此许多片段写得脍炙人口,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这大概渊源于瞽朦的说唱艺术,使文学与史学取得了完满的结合。至于其语言的运用,可谓雄健流畅,准确凝练,想来已是几代人共同锤炼的结晶了。刘勰所说“辞宗丘明”,我们可以再宽泛些理解,即实际上确立了《左传》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17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