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原君(节选)‎ 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省余姚市黄竹浦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入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政治思想带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色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在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后,封建社会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明夷待访录》,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政治专著。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指等待后代明君来寻访采纳。‎ - 8 -‎ 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原其本,“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然而,当下的君主却是“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以辛辣的笔触,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其合法性。‎ 章节 主要内容 第一段 从君主的起源说起,开宗明义,阐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兴利”“释害”‎ 第二段 对后世君主贪暴专制的抨击。通过分析君主把整个天下当作自己的私产,颠倒“天下”和“君主”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君主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第三段 分析后世君主贪暴专制的原因 第四段 批驳宋儒理学关于君主“如父如天”的谬论,打破了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维系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伦理观念 - 8 -‎ - 8 -‎ - 8 -‎ 对应学生用书P55‎ 一、识字注音 ‎1.好逸恶劳(wù)      2.寇雠(chóu)‎ ‎3.无稽之事(jī) 4.窥伺(kuī sì)‎ 二、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同“仇”,仇敌 三、一词多义 ‎1.去 ‎2.固 ‎3.私 ‎4.博 ‎5.除 ‎6.安 ‎7.焉 四、古今异义 ‎1.此其人之勤劳 勤劳 ‎2.亦犹夫人之情也 夫人 五、词类活用 ‎1.名之为独夫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离散天下之子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分离、分散)‎ ‎3.独私其一人一姓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私,偏爱)‎ 六、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 8 -‎ ‎1.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句式: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译文:所以,古时候对于君位,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就是这样。‎ ‎2.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好逸恶劳,也是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3.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 ‎4.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句式:判断句,“此……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 ‎5.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句式:判断句,“……矣”表判断。‎ 译文: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 ‎6.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必于天下之人千万”。‎ 译文:一定比一般人高出千万倍。‎ ‎7.是以其未得之也。‎ 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是其未得之也”。‎ 译文: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 ‎8.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句式:省略句,“传之”后省略介词“于”,应是“传之(于)子孙”。‎ 译文:传给子孙,享受无穷。‎ 七、名句积累 ‎1.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2.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对应学生用书P56‎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 8 -‎ ‎[解读] 这里的“自私”“自利”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自私”“自利”不同,并不是指人性上的自私自利,而是说当初没有国家和君主,所以每个人都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而公共的事情却没有人来为大家处理。既没有人为大家来发展对公众有益的事情,也没有人来处理社会上出现的对公众有害的事情。‎ ‎2.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解读] 黄宗羲认为当一个君主就是要能为百姓谋利除害,一个人要想为百姓谋利除害,他就要付出比一般人多出千万倍的辛苦,但是从人性出发,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做付出千万倍于常人的辛苦而得不到丝毫的利益的事。‎ ‎3.“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至“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解读] 本段从一开始便指明,古代的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因为那时的君主一心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为天下人兴利除害,自己勤劳万分,却不享丝毫利益,这不是只有父母的爱才能达到的程度吗?这不是像天那样润泽万物,却不求丝毫回报那样伟大吗?而现在的人仇恨自己的君主也在情理之中,因为现在的君主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让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尝妻离子散之苦。随之,作者笔锋一转,直斥那些迂腐不堪的、做事行为规规矩矩的小儒。“小儒”们以“君君臣臣”的关系为天下的大伦,他们死守这个伦理,竟然认为一个君主再残暴也是君主,也应该尊如父、敬如天。这些小儒的荒谬学说正好给了君主一个好借口,把自己比作父、比作天,阻止别人对自己的产业进行窥伺。‎ ‎1.文章第一段列举许由、务光、尧、舜等人是为了说明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为了说明古代人君的产生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自己倍受劳苦,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谋取公众利益。‎ 列举许由、务光、尧、舜等人是与后代君主作对比,突出后代君主谋个人私利而牺牲大众利益,从而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个观点。‎ ‎2.文章第三段,作者提出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思想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三段揭示出君与民的责权关系,提出了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作者认为,古代理想社会的君民关系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这里的“天下”即指民众(人民),“主”即主体,是主宰者,是权力的来源;“客”即客体,是为主体服务者。君的天职是毕生为天下人民兴利除害,而非“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3.今之君的做法固不足取,古之君的做法你是否赞同?‎ ‎[明确] (1)赞同。古之君天下为公,呕心沥血,廉洁自守,勤劳异于常人,没有高尚的觉悟,没有美好的品性,是难以及此的。古之君也是现代人的道德楷模、精神风范。‎ ‎(2)不赞同。古之君虽然能做到为公众利益而廉洁奉公,刻苦自励,但那毕竟是“一言堂”,在社会发展中,“民主”是必由之路,制度不能是为一个人所决定,而应为大多数人来拟定,这样不会使制度因人而成,因人而废,才会做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 8 -‎ ‎4.《原君》中的观点有哪些时代的局限性?‎ ‎[明确] 文中把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视为人类的天性,视为君主制度产生的根源,这并不符合人类和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实际。作者无情地鞭笞后世君主,但并非要彻底铲除君主制,只是寄希望于君主的开明,这仍然是无法实现的改良主义思想。当然,这些局限比起他的民主思想的精华来,是瑕不掩瑜的。‎ - 8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