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天工开物》两则
明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宋应星
宋应星(1587-?),明代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宋家乃名门望族,到他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万历四十三年(1615),与其兄同中举人,时称“奉新二宋”,但在此后15年间,与进士无缘。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田间农业技术、作坊手工操作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他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回乡,卒于清顺治年间。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他才大学博,又勤于著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除《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多已失传。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手工业,闻名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明思宗崇祯七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较为闲暇。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 16 -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
《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各卷先后顺序的安排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宋应星把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农业各卷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有关工业各卷,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卷垫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尤其可贵的是,书中附图123幅,包括提花机、钻井设备、轧蔗机、大型浇注锤锻千近锚、阶梯式磁窑、玉石加工磨床等。所绘内容结构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强,依其图样与数据,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巨著。
《稻》中主要谈了水稻的种植过程。这些记述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没有记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记述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方法,使《天工开物》成为一部科学技术的完整著作。
《治铁》中主要介绍了铁器的锻造工艺。详细介绍了铁器在锻造过程中的损耗、所需炭种以及如何使铁器更为坚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稻》
主要内容
第一段
稻的种类。分别从黏性、功用、稻谷形状和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二段
水稻的育种分秧:第一步湿种,第二步播种,第三步分栽
第三段
水稻的收获和成熟期,以及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的关系
第四段
南方两季稻的栽种以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
《治铁》
主要内容
第一段
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
第二段
介绍炼铁用炭的方法与特点
第三段
论述冶炼工艺,逐节粘合,不断捶打,合为一体,淬火是其中的关键一步,中西方有区别
稻
- 16 -
- 16 -
治 铁
- 16 -
对应学生用书P68
- 16 -
诵读《稻》第一、二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形状,外形)
(2)湿种之期(浸湿稻种)
(3)名①为社种② ①(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社日浸种)
(4)俟其生芽(等待)
(5)生出寸许,其名曰秧(左右,表示约数)
(6)即①栽于亩②中 ①(即使) ②(田地)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译文:只可以熬粥的,这又是另外一个品种。
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2)最迟者后于清明。
译文: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清明”后置,正常语序是“最迟者于清明后”。
(3)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译文:不过是长出几粒谷子,只能算是长出谷实罢了。
句式:定语后置句,“数粒”数量词后置,正常语序是“生数粒谷”。
3.文段中的夹注:“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有何作用?
[明确] 补充说明这两种稻谷(无论长芒、短芒)都是早熟品种,长芒在湖南浏阳一带著名,短芒在江西吉安一带称雄,可见当时稻谷种植之普遍,且竞相争胜,各秀一域。
4.水稻的育种分秧共分几步完成?
[明确] 共分三步:“湿种”是第一步,“最早者春分以前”,“最迟者后于清明”。“播种”是第二步,其中以稻秆、麦秸包浸至为重要,这样,既可以防冻,又可以增加养分。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独特、关键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很高,干旱、洪涝都不宜栽种。
诵读《稻》第三、四段,完成以下各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就)
(2)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十天)
- 16 -
(3)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催苗速长)
(4)待夏潦①已过,六月方②栽者 ①(雨水大) ②(才)
(5)六日刈初禾(割)
(6)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重视,崇尚)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译文:夏种秋收的稻谷,必须(种在)山间源水不断的田里。
句式:省略句,省略“种”“于”,应为“必(种)(于)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2)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译文:其中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类稻。
句式:判断句,“非……也”作标志词。
7.第三段中,夹注“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有何作用?
[明确] 引用民间方言土语,补充说明早稻救荒的功用,以及百姓对它的感恩之情、珍惜之意。稻米在当时人民心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于此可见。
8.《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作者把“稻”作为全书第一篇,有没有特殊含义?
[明确] 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但是作者把稻列在“乃粒”之首,放在小麦、大麦、黍、稷、麻、豆前面来论述,是因为在当时全国民用的口粮中,稻米占了十分之七,其他粮食只占十分之三,而麻、豆多作菜蔬、糕点、油脂之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治阶级鄙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宋应星有感于当时富贵子弟把农民视同囚徒,读书的儒生把“农夫”当作骂人的话,著《天工开物》,并把农业冠于全书之首,表现了他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
9.《稻》一文反映了什么科学思想?
[明确] 《稻》表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天、地、人)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秧、合理分秧、培育新品种,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
另外,《稻》也突出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而在这三者之中,宋应星一贯认为人的巧智是最重要的,是主宰“法”和“器”的灵魂,在其他篇章中他对此多有论及。而融会所有这些思想的,是作者一以贯之的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
诵读《治铁》第一、二段,完成以下各题。
- 16 -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没有根据)
(2)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只)
(3)煤炭居①十七② ①(占) ②(十分之七)
(4)其炎更烈于煤(比)
1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译文:谚语说:“万器把钳作为第一”,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句式:判断句,“非……也”为标志词。
(2)其炎更烈于煤。
译文:它的火焰比煤炭更烈。
句式:倒装句,介词短语作状语被后置。应为“其炎于煤更烈”。
12.锻造铁器用的熟铁有哪两种?使用哪一种成本更低?
[明确] 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相比较,后者其成本更低一些。
13.第二段中的夹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在说明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一个实在但不雅的俗名,火矢,即火屎,谓火烧过的废物。但这样的“废物”却比煤的热效率还高,而且不堵塞通风口。这一俗名虽不雅,但可能是民间的通称,若不指出,恐生讹误。
诵读《治铁》第三段,完成以下各题。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取其神气为媒合(接合的媒介)
(2)水火未济①,其质②未坚 ①(调和) ②(质地)
(3)入清水淬之(淬火,将烧红铁器突然浸入液体中,使其坚硬)
(4)弱性犹存也(还)
(5)故大炮西番①有锻②成者
①(西洋,西方) ②(用锤击等方法,使可塑状态下的金属材料成为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器物)
(6)中国则惟①事②冶铸也 ①(只) ②(依靠)
1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 16 -
(1)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译文:在接口处涂上黄泥。
句式:倒装句,介词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接口之上涂上黄泥”。
(2)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译文:但经年累月之后,(接口)终究不牢。
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接口”,添加于“终究”之前。
16.中国古代焊接铁器的方法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具体该怎么做?
[明确] (1)不同:中国在焊接时采取“冶铸”法,而西方国家采取“锻成”法。
(2)办法:首先,将黄泥涂在接口处,将涂有黄泥的铁器放入火中煅烧锤打,此时,铁器就接合在了一起。其次,为了使接口处不易开裂、更加结实,在铁器出炉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淬炼。这样,接合的铁器就更结实又耐用了。
17.宋应星在《治铁》一文中也写出了中西方在“焊铁”方面的技术差距,宋应星是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明确] 宋应星说“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其中“奇”字表现出中国在焊铁方面不如西方,也透露出宋应星对西方科技的欣羡之情。
中国焊铁,“终不可坚”,宋应星对这种技术落后的情况也有遗憾的表露。西方大炮“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一句,“惟”字说明宋应星对中国落后技术不加改进革新有批判意味。
18.结合文中实例,谈谈《天工开物》正文中夹注的作用。
[明确] 《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做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以课文中的例子略加分析如下:
(1)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补充粘稻的特殊功用,带出南方以糯米酿酒的习俗。“所为”二字,令“糯米”活灵活现。
(2)俗名婺源光之类——指出产地的俗名,令人想到当地以“质本粳而晚收带粘”这一特殊稻米“为粥”的饮食习惯。
(3)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补充说明这两种稻谷(无论长芒、短芒)都是早熟品种,长芒在湖南浏阳一带擅长,短芒在江西吉安一带称雄,可见当时稻谷种植之普遍,且竞相争胜,各秀一域。
对应学生用书P113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6 -
A.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质:质地
D.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尚:高尚
解析:尚:重视,崇尚。
答案: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十七:古义为“十分之七”,今义是一个数字。十三:古义为“十分之三”,今义为一个数字。
答案:C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①代词,“它”;②助词,“的”;③连词,“来”;④介词,“用”。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A.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
B.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C.臣具以表闻
D.取其火性内攻
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为“用斧头”,D句为“向内”。A、B两项名词作动词,C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闻”。
答案:D
5.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 16 -
B.其炎更烈于煤
C.以为受锤之地
D.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解析:B项与例句都为倒装句,介词结构作状语被后置,例句应为“于清明后”,B项应为“于煤更烈”。A项,判断句,“非……也”为标志;C项,省略句,应为“以之为”;D项,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
答案:B
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播种时,先用湿的稻秆、麦秸覆盖数日,等到稻种发芽,把稻种撒在田中,芽长到一寸左右,它的名字叫稻秧。
(2)有山林而无煤的地方,炼铁工要先选择坚硬的木条,烧成木炭(俗名又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它的火焰更甚于煤炭。
(3)中国小型焊接就用白铜末(作粘合剂),大型焊接就会竭尽全力挥锤捶打使其粘合。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9题。
治 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 16 -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天工开物·卷上·锤锻第十》)
7.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属于铁器“粘合”方法的一项是( )
①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 ②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③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 ④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⑤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⑥大炮西番有锻成者
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②是说明其牢固情况的,③是怎样使铁器坚硬的。这两句说明的不是“粘合”的方法。
答案:A
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
B.炼铁炉中的燃料,要用十分之七的煤炭和十分之三的木炭混合而成。
C.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
D.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其质地不坚,还需要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
解析:B项,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
答案:B
9.《治铁》一文突出地反映了宋应星怎样的技术思想和科学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治铁》一文突出地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而在这三者之中,宋应星一贯认为人的巧智是最重要的,是主宰“法”和“器”的灵魂。而融会所有这些思想的,是作者一以贯之的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
- 16 -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成质后,入水永劫不坏。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是必由之。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灰居十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底,灼火燔之。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固舟缝,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和。瓮墁则仍用油灰。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①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其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举。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②以代之。
(选自《天工开物·石灰》)
[注] ①羊桃藤汁:猕猴桃汁。②蛎蚝(lì háo):牡蛎。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 淫:指渗水
B.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 燔:焚烧
C.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沃:肥沃
D.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埝 埝:缝隙
解析:C项,沃:用水浇湿。
答案:C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
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
B.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
C.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其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举
D.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
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
解析:D项均为连词,“那么,就”。A项,前一句为助词,“之后”同于“以后”;后一句为代词,代“青石”。B项,前一句为介词,解释为“用”;后一句为连词,解释为“来”。C项,前一句为代词,指“煤饼、垒石”;后一句也为代词,“其”即“此”或“这”,“其余”,相当于“此外”或“这以外”。
答案:D
- 16 -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灰是用石灰石烧炼成的,石灰石一般埋于地下二三尺,以青色的为佳,黄白色次之。造船盖房时,人们常用它填隙防水。
B.石灰按质量可分为上好的“矿灰”和劣等的“窑滓灰”等,可用于固舟缝、砌墙石、瓮墁、垩墙壁、襄墓及贮水池。
C.用一分石灰加入三分河沙、黄土,再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轻地夯打便很坚固,永久不会损坏,这就是“三合土”。
D.温州、台州、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人,若是不习惯使用石灰,那么就用天生的牡蛎来代替石灰。
解析:“石不堪灰者”是说“沿海的石头如果不能烧成石灰”,不是“若是不习惯使用石灰”。
答案:D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石灰凝固以后,遇水永远不会被破坏。众多的船只和墙壁,填缝防水必须要用石灰。
(2)先用煤炭和泥合成饼。每一层煤饼上堆一层石,下面铺以燃料,点火烧之。
(3)用石灰填固船缝时,就得与桐油或鱼油调配,放在厚绢或细罗上用油拌和,再杵一千下以后塞缝。
参考译文:
石灰是经火烧炼石灰石制成的。石灰凝固以后,遇水永远不会被破坏。众多的船只和墙壁,填缝防水必须要用石灰。百里内外的土中总会有可烧成石灰之石,这种石以青色的为上料,黄、白色的次之。石灰石一定埋于地下二、三尺内,掘取出来烧炼,但表面风化的不能采用。烧石灰的燃料中,煤炭占十分之九,薪炭占十分之一。先用煤炭和泥合成饼。每一层煤饼上堆一层石,下面铺以燃料,点火烧之。最好的叫矿灰,最差的叫窑滓灰。火力一到,便将石烧脆,放在风中,时间一久便成为粉。急用时以水浇湿,也会自成粉末。
- 16 -
用石灰填固船缝时,就得与桐油或鱼油调配,放在厚绢或细罗上用油拌和,再杵一千下以后塞缝。用石灰砌墙或砌石时,要筛去其中的石块,用水调粘。涂饰器物,仍用油灰。用石灰粉刷墙壁,那么,就将石灰用水澄清,加入纸筋后再涂抹。用来修坟墓或蓄水池时,则是石灰一份,加入河沙、黄土三份,以糯米糊、羊桃藤汁和匀,轻轻一压便很坚固,永不毁坏,名叫三合土。其余如制造蓝靛、造纸,都离不开石灰,其用途难以列举。浙江温州、台州及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石头如不能烧成石灰,则有天然产生的牡蛎壳可作代用品。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这则新闻,为新闻拟写导语。
剧情式纪录电影《天工开物》在江西开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纪录电影《天工开物》围绕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这本书的传奇故事展开,以闻名世界的《中国科技史》作者、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视角为切入点,记述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传奇曲折的一生。影片采取纪录片与故事片相结合的方式,由展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引申到现今短短60年间中国科技从落后到顶尖的发展过程,时长90分钟。
参考答案:一部围绕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的传奇故事,记述其作者宋应星曲折一生的同名电影在江西新余开机。
15.大学生李明非与其他几个同学一起给曾经的高三班主任买了一个生日蛋糕,但老师不在家,他留下了一封短信。请找出信中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获悉恩师今日寿辰,所以我们光临您家,但您不在寒舍,我们不能当面向您表达祝福,感到十分遗憾。听说您的身体非常健康,我们都感觉非常欣慰。这个蛋糕是您的几位高足买的,表达对您生日的祝福。祝您生日快乐,工作顺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光临”改为“去”;②“寒舍”改为“家”;③“欣慰”改为“高兴”;④“高足”改为“学生”。
- 16 -
我们先看一下宋应星的简历。
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他28岁,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推官、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他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目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
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
从这段简短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宋老先生其实也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他前半生美好的时光,全部用在了科举考试上,28岁中举后,先后五次进京会试不第,才改弦易辙,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他抛弃书生意气,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写入书中。中国波澜壮阔的官场上少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吏,却多出了一个空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科学家。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认为宋应星弃仕从研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在当时,宋应星的选择,却是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他生活的封建时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是官本位、官崇拜的时代。那时的知识分子代代传承、无上崇拜的是“满朝朱子贵,尽是读书人”的理念,是农工医商皆为“雕虫小技”的理念。他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不仅是学子的议论、家人的不解,抑或还有整个社会的白眼。令人钦佩的是,在宋应星的手里,终于诞生了一部对中国、对世界影响巨大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宋老先生并没有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最后还是走上了仕途,李自成打亳州时,他才无奈地从亳州知府的位置上挂印而去。做官,宋应星只能算是庸官,上马不能平天下,下马不能抚黎民,乱臣贼子来了,只能弃官而去。但作为一个科学家,宋老先生确是居功至伟、成绩斐然。
- 16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