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马说》教学反思
示例一
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
可以从陶渊明无法施展抱负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隐居避世入手;也打算从伯乐和千里马
的故事入手。但最终我选择了从题目理解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出所要讲的课文。因为我觉得
在 45 分钟里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将课文分析透彻是很紧张的。于是我决定直接从解题开始。
从效果来看,学生一开始愣住了,不知“说”是什么东西,后来在我的点拨之下,记起了
《爱莲说》,也就明白了“说”就是说说、谈谈的意思。一开始沉寂的课堂也就活跃了。
但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顾忌的比较多,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关键字的解
释上稍嫌潦草,特别是文末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中的两个“其”字,我只
是简单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说了一下是个反问句,没有问个“为什么”,没有
让他们品味揣摩,更没有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来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这里能再多花几分钟,
并且能结合课后练习四来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也就不会有结尾的松懈
了。
关注的第三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中语气的变化,这种语气的变化浓缩在几个“也”字上,
那怎么让学生通过读这个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在当时确实是煞费苦心。最后我试着让
几个朗读能力很好的同学来读这几段文字,并且要求读准这个“也”字,其他的同学仔细听,
并对朗读的效果进行点评。几个点评得比较好的,我还当面叫学生示范性读出来。学生对作
为评委这个角色很感兴趣,点评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头痛的问题交到学生
手里竟然变得很容易,这确实是我意想不到的,这块环节也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
总之,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创意作秀还是我们平时真实的课堂风采?我曾
经以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开课,常常绞尽脑汁,希望能够出奇制胜。但是后来我慢慢地
明白了,不管我们的设计多么经典,能体现在课堂上才是硬道理,所谓“是马是驴,总要拉
出来遛一遛”。在备好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这个“也”字,
对它的语气的理解和把握是备课备不出来的,而最终的解决却是从学生的身上找到突破口,
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灵光乍现”,但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能力的增
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业务水平。
示例二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
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
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
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
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
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
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
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
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 45 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
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
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
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