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1 专题训练(九) 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训练◇                    幼时记趣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 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 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沈复《幼时记趣》)   [乙]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 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 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 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选自沈复《闲情记趣》) [注] ①芸: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é):何不。③踯躅(zhí zhú):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 俑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 1.用“/”给下列句子标明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2 分) (1)见二虫斗草间 (2)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 分) (1)以丛草为林    为: (2)鞭数十 鞭: 2 (3)案头瓶花不绝 绝: (4)觅螳螂蝉蝶之属 属: (5)不亦善乎 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4.甲、乙两文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3 分) 相同之处: 。 不同之处:甲文写的是 ; 乙文写的是 。 三 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三峡3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①言:“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②,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⑤。林中萧森⑥,离离 蔚蔚⑦,乃在霞气之表⑧。仰瞩俯映⑨,弥习⑩弥佳,流连信宿 ⑪,不觉忘返。目所履历 ⑫,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 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⑬。”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注] ①崧:姓袁,东晋末人,博学能文,著有《后汉书》一百篇,今不传。一作“山僧”。②临惧相戒:临惧,登临此境令人 恐惧。戒,告,劝人注意。③践跻:亲自登临。④崿:山崖。⑤辞叙:言辞来叙说。⑥萧森:树木高大耸立的样子。⑦离离 蔚蔚:繁荣茂盛的样子。⑧霞气之表:霞气,指云气。表,外边。⑨仰瞩俯映:抬头欣赏,俯身观看。⑩弥习:愈熟悉。 信 宿:两三天。 目所履历: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 “亦当”句:紧承上文说,山水如果有灵的话,(逢此探索幽胜的人)也 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2 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沿溯阻绝   溯:    (2)不见曦月  曦:    (3)常闻峡口水疾  疾:    (4)奇构异形  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4 4.两文都使用了引用的表现手法,在两文中各有哪些作用?(3 分) 5.两文各自突出三峡的什么特点?(2 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三峡》全文 [乙]浪游记快(节选) 甲辰之春,余随侍吾父于吴江明府幕中,与山阴章苹江、武林章映牧、苕溪颐蔼泉诸公同事,恭办南斗圩行宫,得第 二次瞻仰天颜。一日,天将晚矣,忽动归兴。有办差小快船,双舻两桨,于太湖飞棹疾驰,吴俗呼为“出水辔头”,转瞬已 至吴门桥。即跨鹤腾空,无此神爽。抵家,晚餐未熟也。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2 分)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自非亭午夜分(正午) B.良多趣味(的确,实在) C.抵家(到)5 D.天将晚矣(将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抵家,晚餐未熟也。 4.为了表达船行之快,两文运用了什么相同的手法? (2 分) 5.两文中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 分) 《论语》十二章 [原创]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论语》)6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 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居五日,李生故③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 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 之坐右,以昭炯戒。”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 ①志:记住。②还:同“旋”,掉转身。③故:特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不亦说乎   说: (2)李生说之曰 说: (3)莫逾自厌 厌: (4)王生益愠 愠: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学者之大忌”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学而时习之 B.凡师之所言 C.择善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7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 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3 分) 赵 普 [原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 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 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 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 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有删改)   [注] 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8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随时积累。请你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4 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 词 词 义 例 句 (1)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为 (2)     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3)     太祖乃悟 乃 (4)     永乃发愤读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甲文“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试发挥想象,说说当时赵普心中的想法。(不少于 50 字)(3 分)9 4.甲文赵普读书“手不释卷”和乙文傅永“发愤读书”的原因各是什么?(3 分) 5.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傅永有哪些共同点?(2 分) 《列子》一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 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 逃声哉?” [乙]义海习琴 兴国①中,琴待诏②朱文济③鼓琴为天下第一。京师僧慧日大师夷中④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⑤,海尽夷中之艺,乃入 越州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⑥,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10 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 及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 ①兴国: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②琴待诏:乐师,因琴技出色而待诏。③朱文济:北宋著名琴师。④慧日大师夷中: 北宋著名琴师,得朱文济真传,又培养了知白、义海等一批著名琴师。⑤义海:北宋著名琴师,琴艺出众。⑥辐辏(còu): 文中指有很多学习琴艺的人会聚于义海身边。 1.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2 分) 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志在登高山   志:    (2)卒逢暴雨  卒:    (3)积十年不下山  积:    (4)士大夫多与之游  游:    3.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志想象犹吾心也。 (2)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4.甲文中伯牙“善鼓琴”体现在哪些地方?乙文中义海是怎样苦学琴的?(4 分) 11 5.结合甲、乙两文来看,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3 分) 黔之驴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 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 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选自柳宗元《黔之驴》) [乙]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 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 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 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 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12 (4)启扉急视 启:     2.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3.填空。(6 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与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 的    描写。 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 分) 为 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 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 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3 (选自《礼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蜀之鄙有二僧 鄙:      (2)子何恃而往 恃:      (3)虽有至道 至道:      (4)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3 分) 4.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甲]文通过记叙和议论的方式,用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甲]文是对话体的故事,贫和尚的一句“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他对物质要求很低,而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同时也 对富和尚充满嘲讽的意味。 C.[甲]文中“足矣”的“足”和[乙]文中“知不足”的“足”意思一样。 D.[乙]文开头从“嘉肴”谈起,而目的不在于此。从“嘉肴”说到“至道”,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 的论述。14 《礼记》一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南方多没人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③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 与水居,则十五而得④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 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文集》) [注] ①没人:善于潜水的人。没:潜水。②涉:蹚水过河。③苟然:随随便便地就能做到的样子。④得:体会到。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 分)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然后能自反也    始一反焉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C.虽有嘉肴 则虽壮 D.见舟而畏之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5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甲]文由“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结尾引用古代《兑命》里“学学半”的名言,是用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C.[乙]文中“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是说,只有多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才能和水打交道。 D.“不调查,不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能很好地印证[乙]文的观点。 5.甲、乙两文各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2 分) 爱莲说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乙]秋兰赋16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①,复氤氲②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然,是 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③,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眼以有待,喜采者之来 迟。苟不因风而枨④触,虽幽人其犹未知。 于是舁之萧斋⑤,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⑥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 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⑦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⑧。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 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⑨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注] ①萧曼:高远的样子。袭裾:熏染衣襟。裾:衣服的前襟。②氤氲:气流动荡弥漫。③陔:田埂。④枨(chéng):触动。⑤ 舁(yú):抬。萧斋:书斋的别称。⑥党:亲朋相伴。⑦褰(qiān):撩起,用手提起。⑧含章贞吉:内涵文采,中心纯正。⑨商 飙:秋风。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共 2 处。(2 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濯清涟而不妖(妖艳)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C.披条数萼(覆盖) D.业经半谢,尚挺全枝(还,仍然) 3.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17 4.两文中莲花和兰花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2 分) 5.两文异曲同工,都是借花喻人,咏物抒怀,请说说两文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情怀。(2 分) 晏子使楚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 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 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使楚》) [乙]芝①整衣冠而入。行至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至殿上。芝晓其意, 并无惧色,昂然而行。至殿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左右武士以目视之,芝但微微而笑。近臣引至帘前,邓芝长揖不拜。 权令卷起珠帘,大喝曰:“何不拜!”芝昂然而答曰:“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权大怒曰:“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 效郦生说齐乎!可速入油鼎。”芝大笑曰:“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权转怒曰:“孤何惧尔一匹夫耶?”芝18 曰:“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权曰:“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芝曰:“吾乃蜀中一儒 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权闻言惶愧,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赐坐而问曰:“吴、魏之利害若何?愿先生教我。”芝曰:“大王欲与蜀和,还是 欲与魏和?”权曰:“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芝曰:“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 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 贽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而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 矣。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言讫,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权急命止之,请入 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 (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注]①芝:邓芝,西蜀人;西蜀孔明奏准后主,差邓芝往说东吴。 1.解释加点的词语。(4 分) (1)齐之习辞者也 习:        (2)缚者曷为者也 曷:        (3)赐坐而问 坐:        (4)言讫 讫: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 分) (1)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19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 分) 进则可以兼吞天下 4.结合上下文,说说[甲]文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 分) 5.晏子和邓芝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请分析晏子和邓芝成功维护国家利益的不同之处。(4 分) 湖心亭看雪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山岳皆文松柏乃师 观朱霞①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 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②,得其幽芳③,则游览处皆师友也。20 (节选自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 ①朱霞:美丽灿烂的彩霞。②芝兰:兰花香草。③幽芳:幽然醉人的芳香。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 3 处)(3 分)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上下一白      一: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3)悟其明丽  悟:     (4)悟其浩瀚  浩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4.甲文中加点的“独”字与乙文中加点的“皆”字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分) 5.甲、乙两文通过写景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分)21 马 说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 [乙]相马赋 徐先生①相马,不相色,不相力,相其德,奥乎不可测。何以征之?鬣②青丝兮风生,眼黄金兮电光③。蹄盘摊而散花,毛 翕赩④而成章。众人观之,已骈于路傍,不啻于堵墙。一曰为龙,一曰为鹿,中间何敢乎比方。   先生则异于是,忘筌于毛质之外,引镜于肺腑之里⑤。见其心兮如思勿思,见其目兮如视非视。虚舟为动,乔木为止。 合大道而自然丧一⑥,齐至人⑦而何处有以?若此者,足不以遵地,影不以逐形。腾六合,喷四溟。截飞鸟,遗流星。日车为 之不转,风驭为之中停。贰师为之罢贡⑧,伯乐为之焚经。卓然擅天下名,宜乎不尔。   噫!徐公不至,驽骀共皂于骐骥⑨。徐公一来,骐骥出群于驽骀。由此观之,世上贤才,用则虎,否则鼠。何以异哉?小 人也,内颂无国马之贤,遇君有徐公之术。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⑩。超然自得,恍然自失。倘 受恩兮果如前,则平生之愿毕矣。 (节选自《全唐文》,作者武少仪) [注] ①徐先生:即徐无鬼,为庄子虚构人物。②鬣: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③黄金、电光:形容马眼晶莹敏锐。④盘摊: 坚实而圆平。散花:蹄印有如花纹。翕赩:深赤色。⑤“忘筌……”句:从马的毛色之外品味马的品质,像用镜子看东西。⑥22 丧一:忘记本身。⑦至人:达到无我境界之超人。⑧贰师:指汉时西域大宛国的贰师城,出良马。罢贡:大宛国停止贡献宝 马。⑨驽骀:劣马。皂:同“槽”,马料槽。骐骥:神骏。⑩翦拂:洗刷整饬,意为推崇、赏识。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标 3 处)(3 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2 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林尽水源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解衣欲睡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徐先生相马     似与游者相乐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 4.甲、乙两文都与相马有关,两篇文章各侧重写什么内容?(2 分) 5.甲、乙两文写作的内容不同,但要表达的中心是一致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篇文章的中心。(2 分) 23 狼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噫!此 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 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 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其一犬坐于前       犬:     (2)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2.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24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 分)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 分) 诫子书 [2018·邵阳]阅读下面两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诸葛亮《诫子书》)25 [注]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过度懈怠。③险躁:偏激浮躁。④意:意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后值倾覆 值: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3)静以修身 认:     (4)悲守穷庐 穷庐: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 分)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 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 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26 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3 分) 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 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4 分) 陋室铭 (一)[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列子不受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②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③之而拊④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 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 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注] ①郑子阳:郑国叫子阳的丞相。②列御寇:即上文的列子。③望:怨恨,埋怨。④拊:拍打。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三处)(3 分)27 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谈笑有鸿儒       鸿儒: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遗:     (4)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4.甲文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列子不受郑相子阳之粟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分别用文中原句作答。(4 分) 5.甲、乙两文表达了刘禹锡、列子怎样共同的生活情趣?(2 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全文28 [乙]不忘根本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①,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②,亦缘其性真素。每 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③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 ①俭:年成歉收。②率物:为人表率。③豁:舍弃。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 分) (1)无丝竹之乱耳 (2)殷仲堪既为荆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有龙则灵   灵:    (2)无丝竹之乱耳  乱:    (3)亦缘其性真素  缘:    (4)每语子弟云  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4.甲文“何陋之有?”和乙文“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都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作用?(4 分)29 5.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刘禹锡甘居陋室、殷仲堪生活节俭的行为?(3 分) 河中石兽 (一)[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巧止磬自鸣 近代①言乐,卫道弼为最,天下莫能以声欺者。曹绍夔与道弼皆为太乐令②,享③北郊,监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 为之罪,杂扣钟磬,使夔暗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 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素与僧善,适来问疾,僧具以 告。俄顷,轻击斋钟,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盛设馔 ④,余者为除之。”僧虽不信其言,冀 ⑤其或效,乃力置馔以待。30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⑥,鑢⑦磬数处而去,其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应此。”僧大喜,其 疾便愈。 (选自《隋唐嘉话》) [注] ①近代:指作者所处的唐代。②太乐令:古代主管音乐的官。③享:鬼神享受祭品,这里指祭祀。④馔:饭食。⑤冀: 希望。⑥错:磨刀石。⑦鑢:磨治。 1.下列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B.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C.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D.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如是再啮    啮:     (2)求之下流,固颠  固:     (3)使夔暗名之  名:     (4)绍夔食讫  食:     3.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31 4.甲、乙两文中的僧人都遇到了困难,甲文的困难是    ,乙文的困难是    。最后,困难一个是被老河兵解决, 一个是被太乐令曹绍夔解决,这充分说明了       的道理。(3 分) 5.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一下。(4 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河中石兽》全文 [乙]陈述古辨盗   陈述古密直①,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述古乃绐③曰:“某庙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④,以帷 围之。乃阴⑤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 敢摸者。讯之即服。 (选自《梦溪笔谈》) [注] 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人名,宋庆历年间进士,字密直。②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③绐(dài):哄,欺骗,文中 是“用假话诱骗”的意思。④讫:完毕。⑤阴:暗地里。 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某庙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 (1)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    (2)摸之无声      之:    32 (3)恐钟有声      恐: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 4.甲文中老河兵为什么认为石兽会出现在河上游?(2 分) 5.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述古为抓住真正的盗贼做了哪些准备。(2 分) 口 技 (一)[原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口技33 [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 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 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 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 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 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 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注] ①鹘(gǔ):鹘鸠,古书上说的一种候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 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 (2)今客鼓此 鼓: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无敢哗者34 起坐而喧哗者 B.以为妙绝 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 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 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山人默然而反。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 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 分) 35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口技》全文 [乙]有习口技者,携一扇一尺,入空屋中。始为夫妇谈度岁①事,喃喃细语。继而,夫持钱如市,与店伙论价低昂②,较 ③斤两。归而叩门,唤妇烹饪,一一作交代。若④洗灶,若汲水,若燃火,若摆桌祭祀。俄而有索债人来。先甘言⑤乞⑥缓期, 而索店账者、收会资者、借当物者,或男或女,喧挤一室。初则辩论,渐至口角,终且斗殴。其中有击桌声、犬吠声、小 儿啼哭声、邻人劝解声、门外爆竹声,声声各肖,不可倪端。众方倾耳凝听,而抚尺一声,万响俱寂。 (选自《清稗类钞》) [注]①度岁:过年。②昂:高。③较:计较。④若:如何。⑤甘言:好言好语。⑥乞:乞求。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 (1)两股战战 股: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有习口技者 习:     (4)夫持钱如市 如: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初则辩论,渐至口角,终且斗殴。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1 分) 众方倾耳凝听36 4.甲文中用了不少表示声音发生先后的词语,如“始”“继而”等,请说说这些词在文中的作用。(2 分) 5.阅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2 分) [甲]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众方倾耳凝听,而抚尺一声,万响俱寂。 送东阳马生序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 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 艰苦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 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 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 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37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所造诣/人莫测也 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D.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主人日再食      再: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3)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闻: (4)会福唐刘彝赴阙 会: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当余之从师也  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B.久而乃和  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C.乃归葺小室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所造诣人莫测也  夫大国,难测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38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    ,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    。(2 分) (二)[原创]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 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 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 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 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 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 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 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箸:勺子和筷子。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然/读书能自刻苦 D.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主人日再食      食: 39 (2)略无慕艳意 艳: (3)如是默诵 是: (4)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或遇其叱咄 或当食忘匕箸 B.人咸易之 咸来问讯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主人日再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5.甲、乙两文中的宋濂和郑板桥在学习上有何异同? (2 分) 40 《庄子》一则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 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①,国中属②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 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③,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 ,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④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 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选自《汉书·艺文志》) [注] ①《下里》《巴人》:当地的民间俗曲。②属:聚集在一起。③商、羽、徵:古代五音中的三个。此外还有宫和角。④ 鬐:鱼的背鳍。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1 分)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B.安知臣之所为哉41 安求其能千里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客有歌于郢中者 至于负者歌于途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甲文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B.甲文中鸟之所以要迁徙到南冥,是因为南冥是天然形成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C.乙文中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刻板庞杂,国都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相和。 D.乙文中的凤和鲲眼界开阔、能力超凡,而 和鲵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5.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一手法的作用。(3 分) 42 桃花源记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和桃源诗序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 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 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 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文集》) 1.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2 分) 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 分)43 (1)阡陌交通      阡陌:    (2)处处志之  志: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止:     (4)而寿益衰  衰: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4.乙文中,作者认为老人村中人能长寿的原因是什么?(2 分) 5.两篇选文,都交代了再寻桃源之事,这样写各有什么好处?(2 分) 与谢中书书 (一)[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与谢中书书4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避暑 余校勘秘籍,凡四至避暑山庄:丁未以冬,戊申以秋,己酉以夏,壬子以春,四时之胜胥览焉。每泛舟至文津阁,山容水 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阴晴朝暮,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亦皆入画。其尤异者,细草沿坡带谷,皆茸茸如绿 罽,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出宫墙才数步,即鬖髿滋蔓矣。岂非天生嘉卉,以待 宸游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3 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与谢中书书(书信) B.晓雾将歇(消散) C.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 D.其尤异者(骇异)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 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2 分)45 5.比较甲、乙两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 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与谢中书书》全文 [乙]浪游记快(节选) 余素不贪屠门之嚼,至是饭量且因笋而减,归途觉烦躁,唇舌几裂。过石屋洞,不甚可观。水乐洞峭壁多藤萝,入洞如 斗室,有泉流甚急,其声琅琅。池广仅三尺,深五寸许,不溢亦不竭。余俯流就饮,烦躁顿解。洞外二小亭,坐其中可听泉 声。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1 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五色交辉     交辉: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余素不贪屠门之嚼  素:       (4)池广仅三尺  广: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46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余俯流就饮,烦躁顿解。 4.甲、乙两文中都描写了水,两文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5.甲、乙两文都表达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两文所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2 分) 岳阳楼记 阅读甲、乙两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 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 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47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②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 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 愀然③以悲,泫然④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 快!”第以束发⑤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 ①委:汇积。②鹅溪练:书画用的一种名贵的绢,因其产地蜀中监亭的鹅溪而得名。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④泫然:伤心流泪的样子。⑤束发:指成童,年龄较大的儿童。⑥报政最矣:报政,指地方官政绩卓著。最,至及。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而或/长烟一空 B.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 C.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 D.宾僚请大合乐/落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至若春和景明  景:      (2)而或长烟一空 或:      (3)泫然不能自已 已:      (4)第以束发登朝 第: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 A.一碧万顷 而或长烟一空 B.登斯楼也 斯是陋室 C.雪山汹涌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48 D.愀然以悲 泫然不能自已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5.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的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醉翁亭记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 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 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 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49 [乙]游天平山记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旁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 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①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拏②撑拄,不可名 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 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 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咷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 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选自《明代散文选》,作者高启) [注] ①狙杙(jū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②蟠(pán):盘曲。拏:牵引。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四处。(4 分) 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伛偻提携  伛偻:       (3)至则舍舟就舆  就:        (4)不可名状  名:        3.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50 4.两文都是写山水的佳作。甲文水叫    泉,泉上有    亭;乙文水叫    泉,泉上有    亭。写泉时 都是先闻    ,后见    。(6 分) 5.甲乙两文第二段都写到各种各样的人,但作者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来。(4 分) 陈涉世家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 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选自《陈涉世家》)   [乙]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①。秦王子婴②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③,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④旁。诸将或 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⑤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 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 ⑥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 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 为秦王。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改动)51 [注] ①霸上:今陕西西安南,是军事要地。②子婴:秦朝最后一个君主。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继位。③组:宽而薄的 丝带。④轵道:即轵道亭,在今陕西西安东北。⑤属:交付,委托。⑥案堵:同“安堵”,安定有序。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1 分)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身被坚执锐    被:      (2)皆刑其长吏 刑:      (3)吾当王关中 王:      (4)固以能宽容 固:      3.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3)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4.甲文中,陈胜“诛暴秦”;乙文中,沛公(刘邦)不杀秦王。其原因分别是什么?(4 分) 52 5.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家都认为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说说刘邦的“高明”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4 分) 曹刿论战 [2018·怀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 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⑪,不鼓不成列。”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 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 “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53 (1)牺牲玉帛 牺牲:     (2)肉食者鄙 鄙:      (3)门官歼焉 歼:      (4)公伤股 股: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2 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 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 分) 54 邹忌讽齐王纳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晋文公欲伐卫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 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①者矣。 [注] ①鄙:这里指边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1 分) 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 A.臣之妻私臣 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 B.齐师伐我 引师而还 C.然顾视其妻 元方入门不顾 D.乃下令 公寤其言,乃止55 3.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4.邹忌和公子锄采取的劝说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文意加以分析。(4 分) 5.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具备哪些内部因素?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4 分) 鱼我所欲也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56   [乙]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 也。”不复于王而遁①。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 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 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③三寸,加斧锧其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 节,非独厉④一世之人臣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遁:这里指撤兵。②挠:战败。③桐棺:桐木棺材。指丧事简朴。④厉:激励。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1 分) 此之谓失其本心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3)辱王名 辱:     (4)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 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3)请成将军之义。57 4.甲文第一段举例论证比较充分,但有了第二段的举例效果更好。请分析好在哪里。(2 分) 5.甲、乙两文都称赞了古人的“义”,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行道之人”“乞人”和“子囊”之“义”的异同。(4 分) 富贵不能淫 (一)[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 捍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 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 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 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捍:保卫。58 1.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断三处)(3 分)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2)贫贱不能移        移:    (3)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书:    (4)天祥泫然出涕       涕: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4.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 分) (1)富贵不能淫: (2)威武不能屈: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甲、乙两文谈一谈你的感受。(4 分)59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文天祥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 屈,慷慨就义;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 (二)[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全文   [乙]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①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 志圣贤学。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②,始食盐酪③。   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或遗之衣, 见道殣④,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 ①樵:砍柴。②大祥: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③酪: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这里指正常的食物。④ 殣:饿死的人。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2 分)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必敬必戒(告诫)60 C.挟书诵不辍(停止) D.或遗之衣(给予,馈赠)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4.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和礼。这在罗伦身上得 到充分的体现,试举例分析。 (4 分) 5.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甲文中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4 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61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 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改动) [注] 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饿其体肤      饿:      (2)衡于虑 衡:      (3)出游数岁 游:      (4)期年,以出揣摩 期年: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2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4 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①曰:“昔韩信破历下②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 方③。而韩信袭击已降④,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⑤,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 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有删节) [注] ①弇:耿弇,字伯昭,曾随刘秀起兵,后拜建威大将军。在扫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的战争中,立有大功。②历下:与下 文“祝阿”均为地名。③方:同“仿”。④袭击已降:韩信袭破历下之前,刘邦已派郦食其到齐,游说齐王。齐王同意与 汉和好,并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趁其不备袭击齐军,并攻灭齐国。⑤田横烹郦生:当韩信袭历下时,田横以为郦生出 卖了自己,便将郦生烹杀。63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 分) 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行拂乱其所为  拂:    (3)自劳军  自:    (4)又事尤相类也  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 4.甲文“故天将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容可用乙文中的哪句话进行概括?请找出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2 分) 5.乙文中的耿弇同甲文中的舜等六人具有哪些共同之处?(3 分) 64 出师表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①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 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 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 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 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 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 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 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军:      (4)迁大司马 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以物喜65 B.以伤先帝之明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真以亮惩于祁山  行者休于树 D.帝从其计     其真无马邪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4.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请依据乙文作答。(4 分) 5.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4 分) 小石潭记66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黄溪记(节选)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①,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 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②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 黛③蓄膏④渟⑤,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注] ①华:同“花”。骈植:并行种植。②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③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④膏:油脂。⑤渟: 水停止不流。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标一处)(2 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影布石上  皆小石平布 B.不可久居  刿曰:“未可。” C.下见小潭  方来会石下 D.以其境过清 濯清涟而不妖67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4.甲文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乙文初潭的全貌又是怎样的?(用两文中原句回答)(2 分)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做简要说明。(4 分) 记承天寺夜游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68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石涧记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 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 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 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 分)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3)民又桥焉  桥:     (4)流若织文  文:     3.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9 (2)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4.两文都是游记散文,创作背景相似,都写于作者贬谪之后,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也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4 分) 5.两文在写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请做简要分析。 (4 分) ◇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2018·舟山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青衣捕盗①70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②。书儿不 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③,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④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 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⑤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 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 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 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 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 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 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③挂误:这里指官 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④稔(rěn):熟悉。⑤渠:第三人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公鉴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时已薄暮 莫辞酒味薄 C.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公及夫人皆异之 见异思迁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3.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 带过?写出你的发现。(5 分) 71 二、[2018·扬州]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 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 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 折节受学守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日记数千言 日:      (2)赵先生耻居其下 耻:      (3)诸生侍侧凛凛 侍:      (4)且遗一朴 遗: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为讲说甚详恳 二虫尽为所吞 C.以身先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 D.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 3.翻译句子。(6 分) (1)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72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3 分) 三、[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九鲤湖日记(节选)   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 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左望,有 木板飞架危矶断磴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遂涉涧从左,则五漈之石门矣。两崖至是,壁凑仅容一线,欲合不合,欲开不 开,下涌奔泉,上碍云影。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盖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 耳。 (选自《徐霞客游记》)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标三处)(3 分) 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余独缘涧石而进    缘:       (2)踞潭边石上 踞:       (3)乱流而渡,可以攀跻 跻:       73 (4)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 陟: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4 分) (1)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 (2)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 4.《游九鲤湖日记》选段已用“∥”划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4 分) (1) (2) 5.作者在上面文段中,采用什么顺序来记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四、[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清 水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①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 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②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③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 之图④。竹柏之怀与神心⑤妙远⑥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⑦,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⑧洞观⑨,谓之清水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九》)74 [注] ①乘:凌越。②隍:本指护城的壕沟,这里指沟壑。③结:聚集。禅栖:修禅隐居。④刹灵之图:有幡柱的佛塔。图,即 浮图,指佛塔。⑤神心:神灵之心。⑥妙远:高远。⑦效深:同深,等深。⑧清泠:清凉。⑨洞观:清晰明澈。 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B.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C.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D.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2.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南流西南屈(折道,转弯) B.上承诸陂散泉(承载) C.更为胜处也(最好) D.其水历涧飞流(经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 (2)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 4.通读选文,梳理行文脉络,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          →介绍清水的走向与险奇→         →           75 5.作者对清水总的评价是什么?(选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2 分) 6.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五、[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蝴蝶泉 徐霞客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 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 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①而观之,过五 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②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蛱蝶即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 类③而来,未知孰是。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①群:聚集,会合。②陆参戎:作者的友人。③引类:招引同类。 1.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2 分) ①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②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76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抵山麓       抵:       (2)过五月乃已 已:       (3)或言以花形相似 或:       (4)未知孰是 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2)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4.蝴蝶泉的“异”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2 分) 5.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文章结尾处的“未知孰是”体现了他怎样的态度?(2 分) 六、[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使民富且寿77 鲁哀公①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 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②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注] 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恺悌:和乐平易。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2 分)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政有使民富且寿 B.无事则远罪 C.薄赋敛则民富 D.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若是则寡人贫矣。 (2)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孔子认为“使民富且寿”的措施有哪几点。(3 分) 5.鲁哀公担心使民富会使自己贫穷,究竟是“会”还是“不会”?孔子是如何回答的?(4 分)78 七、[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③。”优莫④曰:“君勉之, 不及纣⑤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 日耳,不亡何待⑥?”优莫曰:“桀⑦、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⑧?然亦殆⑨矣。” [注] 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病:疲惫。④优莫:人名,即侍者。⑤纣:商纣,商代的亡国之君。 ⑥何待:等待什么。⑦桀:夏桀,夏代的亡国之君。⑧相亡:互相使对方灭亡。⑨殆:危险。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3 分) 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 分) (1)邦:      (2)焉:     3.翻译选文中画线句子。(4 分) (1)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2)桀、纣之亡也,遇汤、武。 4.赵襄子和优莫各有什么特点?(4 分)79 5.优莫的劝谏有什么特点?(4 分) 八、[2018·无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烈妇者,李侃妻也。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 妇曰:“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君而逃,尚谁守?”侃曰:“兵少财乏,若何?”妇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 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 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 贼者,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以乘城,妇身自爨①以享众。报贼曰:“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 利,无益也。”贼大笑。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侃遽登城。会贼将中矢死, 遂引去,县卒完。诏迁侃太平令。 [注]①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两狼之并驱/如故80 C.侃/为项城令 D.非如/吏民生此土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 B.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 C.李侃号召官员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 D.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女烧火做饭,犒赏官兵。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坟墓存焉 焉:     (2)项城父老义不下贼 义:     (3)人谁肯固 固:     (4)侃遽登城 遽:     4.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 (2)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 九、[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 澄81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 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进 士不中。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燃烛 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①,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蔽必偏于语言训释之末,故 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 (选自《元史·吴澄传》,有删改) [注] ①昃:太阳西斜。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一处) (2 分) 而陆子以尊德性为主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母忧其过勤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从群子弟试乡校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执经问难者   执策而临之 D.虽寒暑不易也  虽千里不敢易也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2)故学必以德性为本。 82 4.本文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请选取其中一例分析其作用。(4 分) 5.吴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2 分) 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窦威沈邃有器局 窦威沈①邃有器局,贯览群言,家世贵,子弟皆喜武力,独威尚文,诸兄诋为书痴。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②授秘书郎当 迁不肯调者十年故其学益博。而诸兄以军功位通显矣,薄威职闲冗,更谓曰:“昔仲尼积学成圣,犹栖迟不偶③,汝尚何求 耶?”威笑不答。蜀王秀辟为记室④,威以秀多不法,谢疾去。秀废,府属皆得罪,威独免。   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方天下乱,礼典湮缺,威多识朝廷故事,乃裁定制度。帝语裴寂曰:“威,今之叔 孙通⑤也。”   ……   后寝疾,帝临问,及卒,哭之恸。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谥曰靖。威性俭素,家不树产,比丧,无余赀,遗令薄葬。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 [注] ①沈:同“沉”。②秀异:优异特出。③栖迟:漂泊失意。偶:同“寓”,寄托。④辟(bì):征召。记室:官职名。⑤叔 孙通:曾为刘邦制定汉朝的宫廷礼仪。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 分) 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授秘书郎当迁不肯调者十年故其学益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83 (1)贯览群言       贯:    (2)而诸兄以军功位通显矣 以:    (3)薄威职闲冗      薄:    (4)帝语裴寂曰      语:    3.翻译句子。(4 分) (1)蜀王秀辟为记室,威以秀多不法,谢疾去。 (2)后寝疾,帝临问,及卒,哭之恸。 4.高祖为什么称窦威是“今之叔孙通也”?(2 分) 5.窦威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 分) 84 参考答案 ◇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训练◇ 幼时记趣 1.(1)见/二虫斗草间 (2)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2.(1)当作 (2)鞭打(用鞭子打) (3)断 (4)类 (5)好 3.(1)把土块碎石突出的部分当作土山丘,低陷的部分当作山沟。 (2)如今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4.写的都是物外之趣 童趣 闺房之趣 [乙参考译文]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风晴雨露的特征,可以说是十 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不停跳动不受 限制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倡导做不好的事情的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 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找来螳螂、知了或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 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的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 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在闺中寻找,如今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三 峡 (一)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解析] 断词断句,把古文语句中的词语判断正确,再依据词语划分句子的节奏。“七百里中”可以理解为地点名词。 2.(1)逆流而上 (2)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3)快85 (4)形状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题时,如果平时积累不够牢固,可以凭借上下文的内容加以理解,如从“月”字 想到“曦”字可能是太阳的意思。 3.(1)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2)山水如果有灵,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句中“清荣峻茂”四个字写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把它们各自 的主语补充完整。(2)句中要注意“惊知己于千古”是时间状语后移,翻译时要把顺序调顺畅。 4.甲文引用了渔者歌词,侧面描写了巫峡,衬托了凄凉氛围。乙文引用了袁崧的话,描写了三峡秀丽奇特的景观。 5.甲文主要突出三峡不同季节里的不同特点,乙文主要突出三峡山的秀丽美好。 [解析] 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题时,要先理解文章主要写什么内容,再看突出这方面内容的什么特点,最后把两者 加以比较。 [乙参考译文]   长江水又流向东,流过西陵峡。(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崧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 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奇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 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怪异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 林里树木高大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越熟悉这风光越感到美好。流 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山水如 果有灵,(逢此探索幽胜的人)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二)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划分节奏的难点“不以疾也”,“不以”意为“不认为”,后面省略了对象状语“比它”,所 以从“以”后划开。 2.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D 项中“将”是“快要,将要”的意思。 3.(1)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86 (2)到家的时候,晚饭还没有做好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句中要注意“襄陵”“沿溯”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 (2)句要注意“抵”是“到” 的意思。 4.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用快马和长风与长江上行船对比,突出船行之快;乙文用驾鹤与太湖上行船对比,突出船行 之快。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鉴赏。为了写船行速度,两文都写了行程和时间,还分别与其他速度快的事物对比,对比是本 题中考查的表现手法。 5.甲文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乙文表达对船行速度的惊叹,也有瞬间到家的喜悦。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甲文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写自然山水完全是为了再现祖国的壮丽河山;乙文 作者在归家途中有对船速的惊叹,有回家时的欣喜。 [乙参考译文]   甲辰年春天,我跟着父亲在吴江县令的官府里做事,和山阴的章苹江、武林的章映牧、苕溪的颐蔼泉等人一同做事, 尽力承办南斗圩行宫,能够再一次看到皇帝的面。一天,天快黑了,我忽然起了回家的念头。正好有一只官府办公的快船, 两头都有两支船桨。我们从太湖划船飞快地前进,吴江的风俗喊作“出水的马”,转眼间已经来到吴门桥。即使是驾着 仙鹤在空中飞,也没有这样爽快。到家的时候,晚饭还没有做好呢。 《论语》十二章 1.(1)同“悦”,愉快,高兴 (2)劝说 (3)满足 (4)生气,恼怨 2.B 3.C 4.(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 5.“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启示:生活处处皆学问,不一定要在书本、课堂上学,也可以向其他人学 习。87 [乙参考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却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 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 呢?”王生更加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 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莫 过于自我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 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 明显的警诫。” 赵 普 1.(1)做、担任 (2)替、给 (3)才 (4)于是、就 2.(1)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2)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 3.示例:陛下,这个人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啊,你可能不太了解这个人,我不责怪你,但我要坚守自己的职责,不管遇到什 么样的阻力,我都要举荐这个人。我相信,陛下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4.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乙文: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5.年轻时,都“寡学术”;后来,认识到读书的意义都“发愤读书”,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乙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投奔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力量过人, 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 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 平时能写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列子》一则88 1.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乃”常用在句首,是“于是,就”的意思,其后需要断开;“入越州法华山”是一个 动宾短语,与后面“习之”形成承接关系,可断开。 2.(1)意念,心情  (2)同“猝”,突然 (3)累计 (4)交游 [解析] “积”根据语境推断其含义为“累计”;“游”则联系《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中“游”的含 义“交游”来作答。 3.(1)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 (2)白天黑夜手不离弦,终于掌握了弹琴的奥秘。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中注意关键词“志”“想象”“心”的含义;第(2)句注意关键词 “释”“遂”“穷”“妙”的含义。 4.甲文:志在登高山,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乙文:谢绝过从,积十年不 下山,昼夜手不释弦。 [解析] 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再读选段,从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语句,再概括作答。 5.蕴含于琴音之外的意韵和旨趣。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结合语句“钟子期辄穷其趣”“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来分析作答。 黔之驴 1.(1)逃跑 (2)用蹄子踢 (3)恰好、恰巧 (4)打开 2.(1)有喜好多事的人用船将驴运到黔这个地方。 (2)这样以后,才明白狮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松懈。 3.(1)以为神 技止此耳 大与猫等 为害甚剧89 (2)心理 动作 4.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 我明白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乙参考译文]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 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 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跑。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 多次。大家都说这只猫害怕了,认为它也是一只没有能力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 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地 叫,老鼠啾啾地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被嚼碎了。这样以后,才知道,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 而是等待老鼠疲乏松懈啊! 为 学 1.(1)边地,边远地区 (2)凭借,依靠 (3)好到极点的道理 (4)自己努力向上 2.(1)人们树立志向,反而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 (2)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 3.甲文:学习不仅要有目标,更要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成功。乙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学习之后,才能发现不足和 困惑。学的越多,越感到无知,这样才能奋发图强。同时,要做到教学相长。 4.C 《礼记》一则 1.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方式进行断句。该句翻译成 “如果生下来就不熟悉水性,那么即使长到成年,看见水上的船也会感到害怕”。 2.A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词语。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等。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学过的课文。A 项,反思/同“返”,往返。B 项,所以。C 项,即使。D 项,畏惧,害怕。90 3.(1)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从自身找原因;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表达的是:对于那些不识水性的人来说,如 果不去和水打交道,即使学了再多再好的游泳的理论,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5.[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乙]文告诉我们做学问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 高骛远,不能不着边际,更不能异想天开找捷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再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采用了“设喻说理”的说理方法,用北方人 学游泳的事例,告诉我们做学问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更不能异想天开找捷径。 [乙参考译文]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天天同水一起生活,七岁时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漂浮在水面上,十五岁时就能潜入水中 了。潜水的本领难道是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活动规律的。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那么十五岁就 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害怕。所以北方的勇敢的人,向南方潜水的人询 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用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人。所以但凡不学习而致力寻求规律技术, 就如北方学潜水的人一样。 爱莲说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朗读节奏要根据句子整体意思来划分,主谓之间要停顿,本题中“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作“爱”的宾语。所以在“予”“爱”后面划分节奏。 2.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披”意为“分开,拨开”。披条数萼,分开枝条细数花朵。 3.(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2)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不知道寒天已到?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中注意关键词“鲜”的含义;第(2)句中注意关键词“宁”的含义。91 4.[甲]文莲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乙]文兰花:暗香袭人,晚景后凋,含 章贞吉。(或者幽香怡人,不以艳色媚世,清幽高洁、凌寒独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叙写对象的品质,一般隐含在文章中,可以通过作者对它们的描写、抒情来发现。 如[甲]文对莲花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是首段的最后一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即可概括出莲花的品质。[乙]文对兰花赞美的内容集中体现在第 三段末尾部分,以关键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为纲,从 中提炼出能表现其品质特征的关键词: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香淡味逸(即暗香袭人)。从首段第一句“百草逝”“有香兮 林中至”可知兰花开在百草凋谢后,幽香怡人,“开非其时,宁不知寒”则点明兰花“清幽高洁、凌寒独秀”的品质。 5.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不从流俗,洁身自爱,清高自持的高尚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主旨的理解,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题目已有暗示,是借花喻人,从对莲花、兰花 的外在形象的具体描写中,可以得知作者将自己高洁的品质寄托在莲花、兰花美丽的外形中,借赞花来抒己怀。如[甲] 文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知作者欲借此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自持。[乙] 文写作者将兰花“置之明窗”,到“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点明作者对兰花的百般爱惜,而后赞美兰花“晚景后凋, 含章贞吉”。可推知作者如此赞咏兰花、珍爱兰花,是借此表明自己要像兰花那样,洁身自爱,坚持“晚景后凋”(自己 独特的开放时间、状态,也就是不从流俗),坚持“含章贞吉”(保持高洁)的情怀。 [乙参考译文]   秋林空寂,百草凋衰,似有幽香从林中传来。这香味既像围着衣襟在弥漫,又不时缭绕于鼻端。虽然若断若续地似来 自远处,却和悦温馨,沁人心脾,香味独特。我心中很诧异,这是兰花的芳香,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不知道寒天已到?   于是顺着田埂去寻找,沿着兰花池,拨开叶片,仔细地数那正开或尚未开的花朵。果然那兰花好似开口说话了,说我 在这里。一看已经谢了差不多一半,整个枝条还挺着。像是眼含泪水有所期待,采摘者虽然来迟,却也使自己心中高兴。 若不是因为风吹香动,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道。   于是把兰花移进书斋,放在明亮的窗前,朝夕为伴。担心它薄叶难禁秋霜,发茎又少形体孤单,加上风吹日晒,可能会 受不了而生病。于是又把这兰花放在饰玉的几案上,用绣金的屏风围盖。即使利用进出的一些暇余,也会掀起围盖来再 三嗅花香。谁知这七朵花连续开了竟有一百日,开到后来,仍然精神内敛,不稍松懈。露因为冷而未晾干,花茎劲韧难于 摧折。花瓣敛聚花期很长,香味虽淡却逸向四方。秋风虽在为它减却仪容,冷月却为它增添光彩。留下最坚贞的一朵花, 慰藉那大半生的萧条。92 晏子使楚 1.(1)熟练 (2)同“何”,什么 (3)同“座”,座位 (4)完结,终了 2.(1)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2)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气度怎么那样小呢! 3.进 /则可以兼吞天下 4.删去前,“视”是“瞟着”,表现楚王对晏子的轻视、内心的得意和对晏子出丑的期待。删去后,则不能形象地表现楚 王的形象及心理。 5.不同之处:①方法上,晏子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邓芝则从考虑对方利害关系角度赢得劝说的机会, 然后展开深入分析,并以自己的生命做保证。②语气上,晏子语气委婉;邓芝语气直接。 (说明:选文[乙]为《三国演义》片段,古白话小说内容浅显,不设参考译文) 湖心亭看雪 1.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观赏美丽灿烂的彩霞,可以领悟到它光芒四射的艳丽;观赏天空飘浮的白 云,可以领悟到它舒卷自如烂漫多姿的妙态。据此可以断句为: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 2.(1)全,都 (2)勉强,尽力 (3)领悟 (4)博大宽广的胸怀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注意“一”和“浩瀚”两个词语的意思。 3.(1)树上凝着冰花,周围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2)那么在游览观赏中,时时处处都有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格外注意(2)句中“师友”的正确含义。 4.“独”字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皆”字表现出作者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 的虚心态度。93 [解析] 从字面来看,“独”是“单独”的意思,然而仔细品味,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当时孤独的心境与淡淡的思念故 国的情感;“皆”是“全,都”的意思,作者将自然景物全都当成自己的师友,显然表明了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 5.甲文通过写景,表达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淡淡的故国之思;乙文写景,作者是为了从美景中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乙参考译文]   观赏美丽灿烂的彩霞,可以领悟到它光芒四射的艳丽;观赏天空飘浮的白云,可以领悟到它舒卷自如烂漫多姿的妙 态;观赏高山雄峰,可以领悟到它灵秀挺拔的气概;观赏一望无垠的大海,可以领悟到它博大宽广的胸怀。从此看来,天地 间到处都是好文章。面对翠绿的竹子,可以品味到它的虚心有节;面对飘香的菊花,可以品味到它的高风亮节;面对苍松 翠柏,可以品味到它傲然不屈的性格;面对兰花香草,可以品味到它幽然醉人的芳香。在游览观赏中,时时处处都有供我 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马 说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解析] “且”是连词,可与下面的内容划分开,“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表达两层意思,“其能千里也”是“安求”的 目标。 2.B [解析] A 项两个“尽”各是“吃完”和“尽头”的意思。C 项两个“策”各是“用马鞭驱赶”和“马鞭”的意思。 D 项两个“相”各是“观看”和“相互”的意思。B 项两个“欲”都是“想要”的意思。 3.(1)唉!难道(这世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有才能的人)早就埋没在一个角落里,到现在还在叹息不止;还没有能够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里,多么希望有人赏识。 [解析] (1)句翻译重在两个“其”,前者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后者是“恐怕、大概”的意思,表推测 语气。(2)句“长鸣”翻译成“叹息不止”;“千里”翻译成“广阔的天地”。 4.甲文重在写千里马的遭遇,乙文重在写相马的过程。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甲文通篇都在写千里马的遭遇,乙文主要写徐先生相马的过程。 5.两篇文章借写千里马需要赏识,表达希望得到赏识得到重用的愿望。 [解析] 两篇文章虽然所写内容不同,但文章最后都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仔细品味文末的语句可知。94 [乙参考译文]   徐先生观马,不看它的外表,不看它的力量,(关键是)看马的品性,深奥得不能理解。用什么标准检验它的品性呢?脖 子上长着青黑的鬃毛跑起来能带动风,眼睛像黄金一样闪着光亮。马蹄坚实而圆平,蹄印有如印花,毛色深红还有花纹。 人们都整齐地排列在路边看它,好像一堵墙。大家说它像龙,像鹿,其他的就不敢比方了。   徐先生则和众人的评价不同,(他)从马的毛色之外品味马的品质,像用镜子看东西,照到它的心里。(观马的时候)徐 先生心里似想又没有想,他的眼睛像是在看其实没有看。如空船无人自己在晃动,高大的树木在风中停止不动。(这匹马) 合乎自然规律,让人忘记它的形体,哪里有这样超常的马呢?像这样的马,(跑起来)蹄子不贴地面,影子跟不上身形,奔腾 在天地之间,呼吸着四海之气,速度快得能阻拦着奋飞的大鸟,能超过坠落的流星。太阳在它面前像没有转动,风在它面 前也像停止了。大宛国也贡献不出它这样的宝马,伯乐烧掉《相马经》,不再相马。这样突出的马,占尽天下的好名声, 也是应该的。   哎呀!徐先生不来,劣马和好马共在一槽。徐先生一来,好马就从劣马中分出来了。从这来看,世上有才能的人,得到 重用就像老虎一样发挥能力,得不到重用就像老鼠一样。和相马有什么区别呢?那些小人,自身内部没有才能,遇到的皇 帝却有徐先生的眼光。(有才能的人)早就埋没在一个角落里,到现在还在叹息不止;还没有能够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里,多 么希望有人赏识自己。有时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当猛然醒悟的时候就会心神不定。如果能够像那些人一样受到重用,那 他们一生的愿望就完成了。 狼 1.(1)像狗一样 (2)咬洞 (3)被 (4)在 2.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 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 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乙参考译文]   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 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95 箱子来看里面,空空的一无所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 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怪了,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是坚固的,老鼠不能够咬透。所以(老鼠)是在 不能够咬透的时候咬(袋子),用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 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化神龙、捉住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它们,最终被一 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好像有人对我说:“……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 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玉璧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 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 诫子书 1.(1)遇到,正好碰到 (2)比喻奔走效力 (3)用来 (4)偏僻简陋的房屋 2.(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中的于:在;际:……的时候;(2)广:增长;成:成就。 3.(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语句的句读。(1)“以”在这里用作介词,因此前段要断开。(2)“则”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根据句意前面应断。 4.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诫子书》内容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 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据此,C 项,“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的理解是错误的。 5.“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能写出“驰” 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96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的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时光飞逝),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告诫儿子)。根据题 目要求,结合两个动词在描写和表达上的效果进行赏析。 6.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 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辨析事物的能力。(1)概述诸葛亮的精神品质。作答时可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 行概括,还可以根据平时对诸葛亮的了解进行概括。 (2)根据了解的诸葛亮的品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着修养、读书、忠诚、爱国等方面来谈启示。答案不唯一,符 合题目要求即可。 陋室铭 (一) 1.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 2.(1)大儒,博学的人 (2)使……劳累 (3)送给 (4)最终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能力。(1)(2)两个句中加点词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要注意“劳”的特殊用法,即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4)加点词语为课外词语,可结合上下文推断,也可联系课内文言文,由课内词语的释义 进行判定,如“遗”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遗”,意思是“送给”,“卒”可联系《送东阳 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是“终于,最终”。 3.(1)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2)列子出去,见到使者,拜了两次辞谢不接受。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准确理解每个词义,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句子。(1)句中应注意“调”是“弹奏”的意思,“素”是“不加装饰” 的意思,“金经”是“佛经”的意思。(2)句中“再”是“两次”的意思。 4.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乙文: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在理解文章大体意思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即可。97 5.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人物品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把握两文主题基础上进行比较。《陋室铭》的主题是:作 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子列子不受粟》通过列子拒受赠粟的故事,表 现了列子洁身自好、知人识人的特点。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刘禹锡和列子两人身上共同的生活情趣。 [乙参考译文]   列子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告诉郑子阳说:“列御寇是有道之士,住在你的国内而贫困,您莫非不爱贤士吗?”郑 子阳就派官员送给列子米栗。列子出去,见到使者,拜了两次辞谢不接受。   使者走了,列子进屋里,他的妻子埋怨他而拍着心说:“我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而我们现在面 有饥色,相国听了派人送粮给你,你又不接受,岂不是命该这样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并不是自己了解我,而是听 别人说了才送来粟给我,等到(将来)怪罪我(的时候),也会是因为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最终,人民果然 造反,杀了子阳。 (二) 1.(1)无/丝竹之乱耳  (2)殷仲堪/既为荆州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第(1)句中“丝竹之乱耳”做“无”的宾语,在做句子成分时应看作一 个整体,不能拆开。第(2)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需停顿,所以划分在“殷仲堪”之后。 2.(1)灵验,神奇 (2)使……扰乱 (3)因为 (4)告诉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识记能力。(1)(2)两个句中加点词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要注意“乱”的特殊用法,即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3)(4)句中加点词语为课外词语,可结合上下文推断,也可联系课内文言文,由课内词语的 释义进行判定,如“缘”联系《登飞来峰》中“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意思是“因为”,“语”可联系《桃花源记》 中“此中人语云”的“语”,意思是“告诉”。 3.(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饭粒掉在盘里或桌子上,马上捡起来吃了。98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准确理解每个词义,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句子。(1)句中应注意“是”是判断动词。“馨”是能散布很远的香 气,这里指德行美好。(2)句中“席”是“桌子”的意思。 4.反问。甲文“何陋之有?”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作者强调自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乙文“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殷仲堪强调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不能因做了官就丢掉 做人的根本。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题时明确这两句都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反问只问不答,可以 从反问句中领会作者或人物要强调表达的意思。 5.示例:无论是刘禹锡甘居陋室还是殷仲堪的生活节俭,都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这种安贫乐道、 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只有重视并学习这种生活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完 善自己的人格。 [乙参考译文]   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以后,正好遇上水灾,年成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此外就没有什么荤菜了。饭粒掉在盘里 或桌子上,马上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 要因为我担任一个州的长官,就认为我把平素的生活习惯抛弃了,现在我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变。清贫是读书人的常态,怎 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河中石兽 (一) 1.B [解析] 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本题可以按照“找实词,定句读”的 方法来判断,先通读全句,明确句意,然后找出“僧”“磬”等关键实词,断出“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第二 个小分句,再按照主谓断句为“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即可。 2.(1)冲刷 (2)确实 (3)叫出 (4)吃饭 3.(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和尚认为它是怪物,恐惧得生了病。99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应将每一个文言实词翻译出来,对难以理解的实词,要回归到原文中, 联系上下文,同时要尊重原句的句式结构,并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语句翻译通顺、完整。本题(1)句的翻译,要在理解整 个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主观)、“欤”(呢)等词的意思。本题(2)句的翻译, 要在理解整个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以为”(认为……是)、“怪”(形容词作名词)、“疾”(病)等词的意思。 4.找不到两石兽 磬半夜自鸣 实践出真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理解文意,明确文章的内容,然后解答。需要注意乙文的答案 在第二段内,因为问题的限制点是“僧人”的困难。 5.相同: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不同:甲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先叙述事件,再在文章的结尾议论说理,使读者既能获得 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乙文先介绍曹绍夔的高超技艺,再叙述磬半夜 自鸣的事,只有叙述,没有议论,将钟磬共振的科学道理寓于叙述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甲文叙述了石兽掉进河里,通过叙述寻找石兽的经过和结果,说明遇 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乙文通过写曹绍夔的高超技艺的事,再叙述他解决磬半夜自鸣的事,说明了只有乐 师才能体会到乐器容易产生共振的道理。这两篇短文,都是借事说理,但不同的是,甲文用议论直接点出道理,乙文是融 道理于叙事中。 [乙参考译文]   近代论述乐理的,卫道弼是水平最高的,天下没有谁能用声音骗过他。曹绍夔和卫道弼都担任太乐令。(有一次)在 北郊祭祀,监督祭祀的御史对曹绍夔动了怒,想要用乐声不和谐治他罪,就错杂地敲击各种钟磬,让曹绍夔背地里说出它 们的名称,(曹绍夔)没有说错的,从此(御史对曹绍夔)反而赞叹佩服。   洛阳有一位和尚,房中的磬半夜常常自己响起来,和尚认为它是怪物,恐惧得生了病。就找有技艺的人用各种方法制 止那个磬发声,终究不能止住。曹绍夔一向和和尚友好,恰好来探问病情,和尚把磬半夜自鸣的情况全部告诉曹绍夔。不 久,轻轻敲起了吃斋时的钟,那个磬又发出响声。曹绍夔笑着说:“明天安排丰盛的酒宴,我能为你除去磬的响声。”和 尚虽然不相信他的话,但也希望能有成效,就尽力安排酒宴来款待他。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中的磨刀石,磨治了那个磬 的几个地方就离开了,那磬的响声就断绝了。和尚苦苦询问其中的原因,曹绍夔说:“这个磬和钟的音律合拍,所以敲那 口钟这个磬就应和。”和尚听后非常高兴,他的病就痊愈了。 (二) 1.某庙有一钟/至灵/能辨盗100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某庙里有一口钟,非常灵验,能够辨认盗贼。明白了意思,再划分朗读节奏 就不难了。 2.(1)于是 (2)代词,指“钟” (3)恐怕、担心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2)句中的“之”根据语境“不是盗贼的,摸它就没有声音”,可知“之”在这里是代 词,指“钟”。(3)句中的“恐”可联系《出师表》“恐托付不效”的“恐”,解释为“恐怕,担心”。 3.(1)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2)陈述古亲自带领县衙的官员们,十分严肃地向钟祈祷。 4.石头又硬又重,沙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 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解析] 这是一道信息提取题,作答时首先要锁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老河兵说的话中;其次要分层分点进行概括。 5.首先是舆论准备,告诉嫌疑人有一口神钟,盗贼摸它就响,不是盗贼的人摸它就不响;其次,率众人向钟严肃地祈祷;再 次,用帷幕将钟围起,派人悄悄地在钟上涂上墨。(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信息的概括能力。由“某庙有一钟,至灵,能辨盗”可知是在做舆论准备,告诉人们“钟能辨盗”的特 性;“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是抓住盗贼的恐惧心理,让盗贼上当;“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是为抓贼做最 后的准备。 [乙参考译文]   陈述古字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当过县令。当时,有富户遭盗,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偷东西的人。(陈述古)就 哄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十分灵验,它能把真正的小偷辨认出来。”于是,陈述古就让人去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 门来放到后阁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不是小偷摸这口钟就没有声音,如果是 小偷,那么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很是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然后 暗地里派人用墨汁涂钟。过了很久,才叫那些囚犯进那帷幕里去摸钟。他们一出来,陈述古就叫他们把手拿出来检验,只 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囚犯手上没有,于是就知道真正的盗窃者是他——他担心摸了钟它会发出声音,所以 不敢摸。经过审讯后,这个小偷承认了犯罪事实。 口 技 (一)101 1.(1)睡醒 (2)弹奏 2.D 3.(1)同一时候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 (2)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 4.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 5.侧面烘托 示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乙参考译文]   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弹 奏,(琴声)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后来(他)游历到楚国都城,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 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没想到在 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今天听见你在这 里弹琴,太像我丈夫弹棉花的声音了。”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 (二) 1.(1)大腿 (2)说出 (3)熟悉(熟练、善于) (4)去,往 2.(1)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人。 (2)开始是在辩论,而后渐渐演变成争吵,最后将要斗殴起来。 3.众/方倾耳凝听 4.表明声音发生的先后,说明作者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明口技表演者在较短时间内模拟出了众多的音响,且富有变 化,突出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5.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都通过听众的专注和道具的简单,突出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乙参考译文]   有一个熟悉口技的人,带着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到一个空的屋子中(开始表演口技)。开始是夫妇谈论如何过年的事, 小声细细地说着。不久,就听见丈夫带着钱到集市上去,与店里的伙计谈论价钱高低,计较着货物的斤两。回来敲门,进102 屋叫妻子做饭。如何洗灶、如何汲水、如何燃火、如何摆桌祭祀一一作着交代。不久又有讨债的人来。丈夫先好言好 语请求缓期还钱,而后讨店账的、收会资的、借东西的,有男有女,都在一个屋子里面喧闹、推挤。开始是在辩论,而后 渐渐演变成争吵,最后将要斗殴起来。其中有击打桌子的声音、狗叫的声音、小儿的啼哭声、邻人劝解声、门外的爆竹 声,每种声音都十分逼真,不能猜测是如何发出的。所有人正侧耳凝听,而后醒木拍了一下,一下子四周都安静了。 送东阳马生序 (一) 1.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分析句子的 成分),除了“骈句”和特殊的表达作用外,一般可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主、谓、宾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 中心语之间可停顿。根据句子的意思,C 项断句有误,应该是“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2.(1)两次 (2)同“披”,穿 (3)听说 (4)适逢,正赶上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1)(2)小题考查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调动平时的积累,不难给出正确的解释。(3) 小题中“闻”可以从课内“闻之,欣然规往”这句话中的“闻”来迁移理解,可解释为“听说”。(4)小题中“会”可以 从“会宾客大宴”这句话中“会”来迁移理解,可解释为“适逢,正赶上”。 3.B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 项,两个“从”都是“跟随,跟从”的意思;B 项,两个“和”分别是“暖和”“平和” 的意思;C 项,两个“归”都是“返回”的意思;D 项,两个“测”都是“揣测,估计”的意思。 4.(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 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5.艰辛(刻苦、勤奋) 高洁操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甲文表现了宋濂求学的艰辛,乙文“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 枕者逾年”表现了徐中行求学的艰辛。从乙文“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不越其序而后已”可以看出徐中行孝顺、 乐善好施、教学严谨的高洁操守。 [乙参考译文]   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安定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打 算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 态度平和,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103 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 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界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 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 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到研究事理、获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 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 (二) 1.D [解析] D 项的朗读停顿应为: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2.(1)提供伙食 (2)羡慕 (3)这样 (4)都,全 3.C [解析] A 项,有时。B 项,都。C 项,如/像。D 项,每天。 4.(1)女仆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2)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5.相同点:宋濂和郑板桥学习都十分勤奋刻苦。不同点:宋濂求学态度诚恳,而郑板桥善于记诵。 [乙参考译文]   郑板桥小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 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由浅 入深,从低到高,由近及远,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酣畅地表现他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 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 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 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像这样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庄子》一则 1.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主/谓”停顿方式进行断句。 该句翻译成“怎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远呢”。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这(这样)。B 项,怎么、怎能。C 项,大风/气息。D 项,唱歌。104 3.(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盘旋在暴风上面,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2)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把话说完。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 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词,一定要重点翻译,如(1)句“徙(迁徙)”“击(拍打, 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盘旋飞翔)”“上(向上)”。(2)句“愿(希望)”“宽(宽恕)”“毕(完)”。 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属于高雅之曲。 5.甲文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 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乙文宋玉采用比喻的论证方式来回答楚襄王所说“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的问题,得出“其曲 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从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相关句子,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注意要联系两文的主旨作答。 [乙参考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世人百姓都这么不称誉你呢?”宋玉回答说:“嗯,是的,有 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把话说完。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在一 起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 的时候,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聚集在一 起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能应和的人也就越少。所以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凤凰向上 腾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篱笆下面的 雀,怎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 的高远呢?鲲早晨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怎能和它 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呢?所以不光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士人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有高明的思想和美好的操行,超脱 世事而独自居处,一般的世人百姓又怎能知道臣的作为呢?” 桃花源记 1.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则”常用在句首,其后可以停顿,“久矣”之前停顿。 2.(1)田间小路 (2)做记号 (3)同“只” (4)减短105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释义的能力。“止”是一个通假字;“衰”联系“再而衰”中“衰”的含义来作答。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2)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1)句,注意重点词语“平旷”“俨然”“属”;(2)句,注意重点词语 “意”“若”“众”“独”。 4.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文中“道极险远……故寿”交代了老人村中人能长寿的原因。 5.甲文再寻桃源不可得,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则来证明传说中的桃花源并非仙境,这样的理 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解析] 此题考查对选文主题的理解。甲文是作者虚构的场景,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的寄托,寻而不得是作者对理想的一份 追求;乙文再寻桃源,则是说明社会多是名利场,这一方净土是不存在的。 [乙参考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查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 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并非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户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 个老人村,(据说)有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 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桃花源大概 就是与此类似的情况。假如武陵太守得以到达那里,那里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了。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 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与答谢中书书 (一)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析] 朗读节奏的划分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自”是介词,“康乐”是人名,“未复有”是再也没有的意思,“能与其奇 者”意思是能够欣赏这种美景的人。每部分的意思划分完整,节奏就会准确。106 2.D [解析] 理解词语要结合上下文。作者对规矩草在宫墙内如裁剪、宫墙外鬖髿滋蔓的现象感到很奇怪,没有害怕的意思。 所以“异”在这里是“奇怪”的意思。 3.(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理解(1)句的关键是理解“五色”,它是“各种色彩”的意思。(2)句“容”“意”在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翻译时修辞不变。 4.首先,两文中的景色都很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次,两文都突出景物如来自仙境,超凡脱俗。 [解析] 理解景物的特点,可以通过抓关键词理解。甲文用“高”写山峰,用“清”写水……充满了喜爱之情;文首的总领 句,直接写景色之美。乙文中用“容”和“意”写山水,用“入画”写花鸟,都突出了景物之美。甲文中的“仙都”,乙 文中的“非尘境”都写出了景色的超凡脱俗。 5.甲文借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不愿出仕做官的思想观点;乙文借对自然景物的奇怪之情,委婉地表达想逃离皇宫 的情感。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关键语句入手。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乙 文“岂非天生嘉卉,以待宸游哉”表达作者想逃离皇宫的念头。 [乙参考译文]   我因为校勘皇室的典籍,共四次到避暑山庄:丁未年的冬天,戊申年的秋天,己酉年的夏天,壬子年的春天,四季的风 景都游赏过了。每次泛舟到文津阁,只见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 阴晴朝暮,千态万状,即使一只鸟一朵花,也可以写入图画之中。其中特别奇怪的是,沿坡连谷的细草,都是绿茸茸的像地 毯一样,只有几寸高,整齐得像裁剪出来似的,没有一棵长短不齐的,园丁称这些细草为“规矩草”。出了山庄围墙才几 步远,这种草就参差不齐随意滋长了。这难道不是天生美好的草木,等待皇上来游玩吗? (二) 1.实是/欲界之仙都。 [解析] 按句子结构划分,在“实是”后划开。107 2.(1)交相辉映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平素,平时 (4)宽 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解析] 本句中“歇”指“消散”,“颓”指“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2)我俯下身子喝了许多泉水,胸中的烦躁顿时消解。 [解析] 本句中“流”指泉流,“就饮”指“喝水”。 4.甲文突出水清,以至于能看到水底;乙文突出水流之急,以至于在洞外都能听到水流的声音。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甲文中相关的语句是“清流见底”“沉鳞竞跃”,乙文中相关的语句是“有泉流 甚急,其声琅琅”,“坐其中可听泉声”。 5.甲文正面描写自然山水的美景,在正面描写中对美景的喜爱之情自然流露。乙文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 了正面写山水,还写了“我”的烦躁以及烦躁解除的过程,侧面衬托出水的神奇可爱。 [解析] 甲文主要写山水景色;乙文除了写景,还写了“我”烦躁的心情。比较两篇文章,能够体会到文章不同的写作角度。 [乙参考译文]   我平素就不怎么爱食荤腥,今日饭量又因喝了笋羹而大减,也就没食多少肉食。归途中就觉得胸中烦躁,且舌干唇裂。 路过石屋洞,无甚可看的。水乐洞峭壁爬满藤萝,洞内窄小如斗室,有一股清泉急流,水声琅琅,下面水池仅宽三尺,深约 五寸,不满溢也不枯竭。我俯下身子喝了许多泉水,胸中烦躁顿时消解。洞外有两座小亭,坐在里面可以听泉声。 岳阳楼记 1.C [解析] C 项的朗读停顿应为: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 2.(1)日光 (2)有时 (3)控制 (4)但是 3.A [解析] A 项,分别解释为“数词,一”“全”;B 项,均解释为“这”;C 项,均解释为“像雪一样”;D 项,均解释为 “……的样子”。 4.(1)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2)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就像蝇头小字,写在鹅溪出产的白色丝绢上。108 5.因为滕子京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在朝廷内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统领军队是知名的将帅,年轻时就已渐渐展示了 过人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更可贵的是,贬官不久政绩卓著。 [解析] 首先找到作者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的句子,即“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 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理解其内容即可作答。 [乙参考译文]   洞庭湖是沅水、湘水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的,岳阳楼就矗立在江水和洞庭湖的交会之处,早早晚晚,可以穷尽江湖吞 吐水流的变化态势,这就是它奇特的原因。岳阳楼的前面,是君山,就像一个雀尾形酒炉,摆在水面,上面的树木历历可数。 所以岳阳楼的景色,是因为有水而壮观,有山而美丽啊。   游岳阳楼的那天,风和日丽,湖面比熨斗烫的衣物还要平,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就像蝇头小字,写在鹅溪出产的白 色丝绢上。拿出酒来一起喝,(大家的)意趣闲适恬淡。中午风渐渐强劲,湖水发出“汩汩”的响声。上千艘帆船结阵驶 来,(景象)很是雄壮,让人愉快。日落时分,状如炮车的云生成,刮起猛烈的风,湖上波涛奔腾,像雪山一样汹涌,震撼着内 外城。我刚看到四周惨淡的景象,放下筷子站起来,悲伤而不愉快,伤心流泪不能控制自己。   当年滕子京从庆州的知府被贬官到这里,愁闷不得志,扩建城楼为岳阳楼。等到建成,宾客幕僚请以典礼用的音乐庆 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该靠着栏杆大哭一场才痛快!”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官,入朝成为有名的谏议官,出朝成为 著名的将领,已经渐渐地展露自己的才能;并且还有范仲淹作为知己好友,不久就政绩显著了,有什么值得哭的? 醉翁亭记 1.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要结合前后语境来判断,前句写到白云亭周围景物,可知“此”即白云亭,故“过此” 后停顿;“龙门”是地名,“至”是“到达”,可知“至于龙门”为一完整分句;中间语句表示道路的曲折形态,可知“十 步一折”“委曲而上”是完整分句,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2.(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驼背 (3)登上,这里指乘坐 (4)描绘、形容 [解析] “翼然”是课文重点词语,“然”是“……的样子”,“翼”是名词作状语,“伛偻”也是重点词语。“就”是常 见实词,从“舍舟”(舍弃船只)可知“就舆”是“乘坐车子”。“名”,在此句中是“描绘、形容”的意思。 3.(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109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句注意关键词“得”“寓”, (2)句注意翻译“盖”和“及”。 4.酿 醉翁 白云 白云 其声 其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水名好找,亭名据“名与泉同”可知;写法上都是先写听到泉水的声音,再 写泉的出现。即所谓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5.甲文写各类人主要表现了他们出行的游玩之乐,为后文抒写作者的与民同乐思想做铺垫。乙文写各类人主要表现了他 们各有不同的体验(或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为后文突出作者自己的感悟做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句段作用的理解。甲文写滁人游表现了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为了衬托后文太守游的乐趣,借 此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寓于其中。乙文写途中所见到的行人游玩的种种形态,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游玩体验。作者 的感悟与这些体验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写行人的体验实则是为下文抒发作者独特的感悟做铺垫的。 [乙参考译文]   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 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才离去。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 公庵稍事休憩,然后由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 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牵引,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 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泉边草 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两面 山崖壁立对峙,仿佛合在一起,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黑暗,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 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 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呼啸的,疲惫喘气的, 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 陈涉世家 1.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2.(1)同“披” (2)惩罚 (3)称王 (4)本来110 3.(1)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 (2)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酷法令已经很久了。 (3)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4.甲文中,陈胜“诛暴秦”是为了推翻秦朝的统治,重建楚国;乙文中,刘邦不杀秦王是因为怀王认为刘邦能宽厚容人,秦 王已经投降,杀掉不吉利。 5.①不杀秦王,宽厚容人;②听从劝谏(善于纳谏),还军霸上,不重财宝;③信守与诸侯的约定,讲究诚信;④废秦朝苛法, 深谙民心;⑤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有效地稳定了秦地的政治局面,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⑥不接受民众的犒劳,得秦人 心。(结合内容,写出两点即可) [乙参考译文]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 符节,在轵道亭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打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够宽厚容人; 况且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城。(沛公)想留在秦宫 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于是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 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酷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 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谁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 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定 有序。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 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高兴,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 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曹刿论战 1.(1)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被杀死 (4)大腿 [解析] (1)(2)两题是课本上的内容,注意识记。(3)文言文中的“歼”是动词,但这里是被动用法。(4)“股”是一个古 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大腿”。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11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好这类题,首先能正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意思是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根据这句话的句子成分,“宋公及楚人”是主语;“战于泓”是谓语,不难划分朗读停顿,同 时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只标一处”。 3.(1)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 就消耗完了。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一定要翻译正确无误。如(1)“鼓”是动词,翻译为“击鼓”;(2)注意 “济”“击”等词语。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第(1)题先要分析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找到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然后 分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找到第三次对话是可以一战的理由,应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2)题,第一次是 “及其未既济也”,第二次是“既济而未成列”,这是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5.示例: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 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答题时注意分析两场战役取胜、失败的原因所在。 [乙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 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 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告诉宋襄公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进攻, 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险要的地势。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 的敌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11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方式进行断句。该句翻译成 “我是笑/我的邻居曾经送妻子回娘家时的事”。文言文断句一般把主语和谓语划开。 2.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偏爱/私家,即娘家。B 项,军队。C 项,回头看。D 项,于是。 3.(1)大臣官吏以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的奖赏。 (2)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别国入侵晋国北方。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 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词,一定要重点翻译,如第(1)句中“面刺(当面指责)”“过(过 错)”;第(2)句中“至(到达,这里指回到)”“伐(攻打)”“其(指代晋国)”“矣(句末语气词)”。 4.都采取了设喻类比的方法。甲文中邹忌由自己的“蔽”,用设喻类比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矣”,以自身的生活体悟, 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乙文中的公子锄则故意发笑引起晋文公注意, 继而说出邻人的故事以此作比,暗示晋文公欲伐卫,同样有别国对晋国虎视眈眈,从而使晋文公打消了伐卫的念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从题干要求看,是比较邹忌和公子锄劝说方法的相似之处。邹忌由自己的“蔽”,用设喻类 比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矣”,委婉劝说齐王;公子锄则用邻人的故事,暗示晋文公欲伐卫,同样有别国对晋国虎视眈眈, 从而让晋文公打消了伐卫的念头。 5.有善于进谏、忠心爱国的臣子;有虚心纳谏、胸怀宽广的君王。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邹忌进谏,使齐国出现安定昌盛的局面,公子锄劝说晋文公,使晋国免除一场劫难。由此 看来,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有善于进谏、忠心爱国的臣子;齐王和晋文公能虚心接受臣子的建议,由此可 见,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有虚心纳谏、胸怀宽广的君王。 [乙参考译文]   晋文公(与诸侯会师)出兵,准备攻打卫国,公子锄(听说后)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为什么笑。(公子锄)说:“我是笑我 的邻居啊!当他送妻子回娘家时,在路上碰到一个采桑的妇女,高兴地去(和采桑的妇女)搭讪。可是当他回头看自己的妻 子时,发现竟然也有人正勾引着她。我正是为这件事而发笑呀!”晋文公(听了之后),领悟他所说的话,就打消了进攻卫 国的念头,带领着军队回国。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别国入侵晋国北方。 鱼我所欲也113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1)践踏 (2)止,罢休 (3)使……受辱 (4)这样 3.(1)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它。 (2)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 (3)请允许我成全将军的气节(大义)。 4.第一段从正面论证“人人皆有义”的道理,第二段从反面阐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从而论证“丰厚的俸禄不应不 辨礼义而接受”的道理,两次举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应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同:都是指一种气节、一种骨气。异:“行道之人”“乞人”的“义”是对尊严的维护,子囊的“义”是以国家利益为 重、不惜以身殉国的精神。 [乙参考译文]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 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做。”(他)没有向荆王呈报就撤兵了。(子囊带 军队)到达郊外,派人向荆王呈报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家有利, 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 义来效法我而撤兵。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被天下的诸侯所挫败。”于是拔剑自刎。荆王说:“请允许我成全将军 的气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   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作为国家 已有四十二世,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是单单激励一代人臣啊。 富贵不能淫 (一) 1.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解析] 此句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要根据句子的含义来断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你的)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 之心,(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可以据此来断句。 2.(1)这 (2)改变。这里是使动用法 (3)写 (4)眼泪114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出准确的释义,课外文言实词可在课内找到依据。如“乃书所 《过零丁洋》诗与之”中的“书”可参考《陈涉世家》中的“乃丹书帛曰”的“书”。 3.(1)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我不能保护父母,反而教别人背叛父母,那样行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注意“居”“捍”“叛”“可乎”等词 的含义。 4.(1)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通读选文,抓住乙文中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相符合的言行 进行填写即可。 5.由古至今中华儿女面对强敌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事例举不胜举,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文天祥以身殉国,还有刘 胡兰、朱自清等,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让我们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弯腰,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原文主要内容,联系链接材料中的内容,围绕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共同话题“不畏强暴”“宁死不屈”来谈自己的感受,只要符合文意,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乙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降将),张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不跪。张弘范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 文天祥,(张弘范)与文天祥一起到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反而教别 人背叛父母,那样行吗?”(张弘范)向文天祥索要得很坚决,(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诗最后说:“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崖山被攻陷后,(张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亡,丞相你已 经尽了忠孝之心,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 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 师……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后赴死。 (二)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115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按朗读的音节、句子的意义或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此题按朗读的音 节及句子的意义划分,此句意为“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如“是、为”等词语。 2.B [解析] “必敬必戒”中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3.(1)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动摇,权势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2)道义所在,毅然去做,把富贵名利视若无物。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1)题中的“此之谓大丈夫”是判断句。翻译 时注意“淫”“移”“屈”“义”等词的含义。 4.“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突出了罗伦文明礼让的优秀品质。“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 受”“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突出了罗伦的仁义美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读选文,找出乙文中体现罗伦坚守仁义和礼让的事例分析作答即可。 5.心怀仁德,践行礼仪;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原文主要内容,联系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善天下”,来谈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 [乙参考译文]   罗伦,字彝正,是吉安永丰人。五岁的时候曾经和母亲一起到园子里去,有果子落下来,众人争着去拿,只有罗伦一个 人等到园主人给才拿。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拿着书不停止诵读。等到成为诸生的时候,有志于学习圣贤的学问。知 府张瑄可怜他贫困,周济他粮食,(罗伦)拒绝不接受。在父母逝世的时候,过了大祥(两周年)后,才开始吃盐和奶酪(指正 常的食物)。   罗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道义所在,毅然去做,把富贵名利视若无物。辞官返乡居住时提倡实行乡约,乡民都遵从 没有人敢违背。穿的和吃的都很粗劣。有人曾经送了他衣服,(他)看到路边有饿死的人,就脱下来给他盖上。早晨把客 人留在家里喝酒,妻子和孩子向邻居家借小米,到中午才做饭,他也不在意。因为金牛山人迹罕至,他建造屋子在里面写 书,周围跟着他学习的人非常多。学者称他为一峰先生。11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一) 1.(1)使……饥饿 (2)同“横”,梗塞,不顺 (3)游历 (4)满一年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1)(2)小题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要注意“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 饿。(3)小题中的“游”有“游学、游历、游玩”等义,这里结合上下文可知是“游历”的意思。(4)小题“期年”可联 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意思是“满一年”。 2.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根据句意和句子结 构可知分别在“周人之俗”和“治产业”后面停顿。 3.(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准确理解每个词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1)句中应注意“曾”是通假字,同“增”;(2)句为省 略句,应补充主语“苏秦”。 4.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 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把握能力。要求分析乙文苏秦的经历是否可论证甲文论点。首先,要明白论据是为论证论 点服务的。甲文的论点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乙文苏秦出游狼狈回家,然后闭门苦读,最后取得成功,这一经历正 好可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故乙文苏秦的经历可以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 [乙参考译文]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   (他)外出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讥笑他,说:“周人的 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如今你舍去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 惭愧,暗自伤心,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117 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 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他)没有得到信任。   (苏秦)于是向西来到秦国,游说惠王,没有效果。又到东边的赵国,(游说)赵相奉阳君,不能令他高兴。(苏秦)又游 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之后才被召见…… (二) 1.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要注意抓住“田横”“高帝”两个关键词,并结合句意来断句。 2.(1)被举用,被选拔 (2)违背(意愿) (3)亲自 (4)相像,类似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自”根据句意比较容易判断,“类”可联系《核舟记》中“佛印绝类弥勒”或成语 “画虎不成反类犬”来理解。 3.(1)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就常 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2)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句要注意正确翻译出“入”和“出”的含义,(2)句要注意补充出“此”所指代的 内容。 4.有志者事竟成也。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答题之前,需要首先理解两文内容。甲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 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 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的结论。乙文是写光武帝刘秀表彰大将军耿弇的一段话。他先表彰耿弇的功劳,以淮阴侯韩信做衬托;再用“有志 者事竟成也”激励之。从两文内容来看,“有志者事竟成也”显然是重叠部分。 5.虽出身卑微,但最后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118 [解析] 甲文中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发迹的地点分别是“畎亩”“版 筑”“鱼盐”“士”“海”“市”,这说明其身份卑微,但最后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乙文中,光武帝将耿弇与韩信相提 并论,可见其功绩之伟。 [乙参考译文]   光武帝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群臣在这里隆重地聚会。光武帝对耿弇说:“从前韩信因攻破历下而开创基业,现 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投降的 对手,而将军却独力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功绩的取得,确实要比韩信难。再说田横烹杀了郦生,等到田横投降,汉高帝下 诏告诫卫尉郦商,不许他与田横结仇。张步也曾杀过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降,我也要下诏给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 这两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将军从前在南阳时,就提出了这项重要的计策,我原以为迂远疏阔,很难实现,现在看来,真是有 志者事竟成啊!” 出师表 1.(1)亲身,亲自 (2)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3)驻扎 (4)升迁,升官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查的内容是课内外兼顾。前两个小题出自《出师表》,只要平时识记准确,就可以快速准 确地写出词义。后两个词属于课外,“军”字在古汉语中除了“军队,部队”的意思,还有动词“驻扎”的意思,“帝遣 真督诸军军郿”一句中有两个“军”字,第一个“军”是“军队”的意思,第二个“军”后面接的是地点名词,因此可以 确定第二个“军”是“驻扎”的意思。“迁”在古汉语中常用的意思为“升迁”。 2.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 项,介词,拿,用;介词,因为。B 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两个“于”的意思都是“在”。D 项,代词,他的;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3.(1)(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闻名显达。 (2)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准确连贯。(1)句为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句序 的调整,即“于乱世”要提至“苟全性命”前面,“于诸侯”要提至“闻达”前面。为了句子通顺,开头需要添加“只 想”。 (2)句在翻译时要注意“明年”是“第二年”的意思,“克”是“攻克”的意思,还要注意“已有备而不能克”这一句缺 少句子成分,谁“已有备”,谁“不能克”,要根据语境补充主语“曹军”和“蜀军”。119 4.①围祁山;②围陈仓;③连出侵边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根据内容,乙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曹真与诸葛亮的三次较量:第一 次是“诸葛亮围祁山”;第二次是“明年春,亮果围陈仓”;第三次是“蜀连出侵边境”,曹真西讨遇雨被诏还。因此就 可以确定诸葛亮“北定中原”的行动就是“围祁山”“围陈仓”“连出侵边境”。 5.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必须抓住人物所做的事件以及人物的言行。诸葛亮的 特点主要根据甲文概括。曹真的特点要根据乙文概括,他与诸葛亮这位神机妙算的军事家作战,能屡屡获胜,而且作战前 都有分析,有部署,说明他是个有战略眼光、战功卓著的人;又根据乙文中他对待士卒的描写,可以知道他还是一个爱护 士卒的人。 [乙参考译文]   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守军叛魏而策应诸葛亮。明帝派遣曹真统率诸军驻扎郿县,派遣张郃迎 战诸葛亮的将领马谡,大获全胜。安定城的杨条等人掳了一些官吏、百姓守卫着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了他们。杨条对 大家说:“大将军亲自来,我愿意早些投降。”于是将自己捆绑起来出城投降。(叛向诸葛亮的)三郡都平定了。曹真认 为诸葛亮在祁山受挫,以后必会出兵陈仓,于是派部将郝昭、王生守卫陈仓,并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 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连以前的共两千九百户。四年,在洛阳朝见天子,升迁 为大司马,(天子)赐予他佩剑,给予他穿履上殿、入朝参见免跪拜的极高待遇。曹真认为“蜀军经常出兵骚扰边境,应当 立即给予还击,分兵几路前去攻打,一举消灭蜀国”。明帝听从了他的计策。曹真带兵向西征讨(诸葛亮),明帝亲自前往 送行。曹真八月份从长安出发,经子午道向南进军。司马宣王逆汉水前进,两军约定在南郑会合。其他几路人马,有的从 斜谷道进军,有的从武威入(蜀)。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断,入蜀的栈道断绝了,皇帝诏令曹真等人撤兵。曹真每次 出发征战,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饷不够,就将家产拿出来贴用,(所以)士卒都愿为(他)效劳。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 帝亲自去他的府上探视他的病情。曹真逝世,谥号为元侯。 小石潭记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2)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文言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需停顿,所以(1)句划分在“其岸势”之后,(2) 句划在“其缺者”后面。120 2.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 项中“布”的意思分别是:映;铺。B 项中“可”的意思都是:可以。C 项中“下”的意思分别是:向下;下面。D 项中“清”的意思分别是:凄清;清澈。 3.(1)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几乎难以描绘形容。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应注意“斗”和“蛇”,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是“像北斗星那样”“像蛇 那样”的意思。(2)句应注意“殆”是“几乎”的意思。 4.甲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乙文: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理解甲、乙两文意思基础上不难找出描写小石潭和初潭全貌的句子。 5.甲文画线句中“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写鱼和鱼影的静态之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写鱼的动态之美。这样动 静结合,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乙文画线句前面句子展现了初潭外形之奇和外形的静态之美。“有鱼数百尾,方来会 石下”给静静的初潭增添了无限情趣和生机,具有动态之美。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明确指出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只要从两文中分别找出相 关语句并做简要分析即可。 [乙参考译文]   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的高山犹如两面站立的高墙,山上并 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 种岩洞。黄溪水底都水平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几乎难以描绘形 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 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正相聚在石头底下。 记承天寺夜游 1.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 [解析] 本题考查朗读停顿,要结合句意来分析。“其上”意思是那上面的,修饰“深山幽林”,意义上两者是一体的,故 不能分开。“逾”是更加的意思,与“峭险”连在一起,表示“深山幽林”的状态。因此在“幽林”后停顿。121 2.(1)共同,一起 (2)只是 (3)名词用作动词,架桥 (4)同“纹”,花纹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相与”表示一起,共同;“但”不能翻译成“但是”,这里是轻微转折,译成“只 是”;“桥”是名词用作动词,架桥;“文”的所有释义放在此句中都不通,只能想到是通假字,况且前面有“织”,自然 想到纺织物的花纹。 3.(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2)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走到尽头的路),都出自石城村的东南方向,那中间可以游览玩乐的地方还有好几处。 4.两文都流露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美景的快乐和满足,也有难言的忧伤和哀怨,通过借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 [解析] 本题考查作品思想内容。题干已经表明两文体裁相同,背景相似,作者遭遇相似,可以借此挖掘作者隐藏在文中的 情感。对美景的留恋陶醉,实际上作者借美景来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其中隐藏着难以言明的忧伤和哀怨:对遭遇不公的 愤懑。 5.两文写景时都善用比喻,都运用了反问的手法,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要求寻找相同手法,可先将甲文的写法罗列出来,然后再到乙文寻找验证,如果乙文也有那就 是相同之处。甲文作为课内讲读文章,学生应该知晓其写法:比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反问。乙文“流若织文,响若 操琴”可知是动静结合,“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可知是比喻,“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可知是反问,而乙文没有虚写之 景,都是实写。由此可以归纳出两文写法相同之处。 [乙参考译文]   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 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 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流叮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子,扫陈叶,排 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鳞甲般的石 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得意 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 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处。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课外文言文训练◇122 一、 1.C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现象。A 项中“诚”,第一个“诚”的意思是“忠诚”,第二个“诚”的意思是“果真”;B 项中“薄”,第一个意思是“迫近”,第二个“薄”意思是“淡而无味”;C 项中“足”都是“值得”的意思;D 项中的 “异”,第一个“异”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第二个“异”的意思是“不同的”。 2.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根据句子的含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儿用手夺过去,弯曲了三四圈,像揉软棉花 一样扔在地上。很自然分成四句。当然其中的“之”也可以作为分句的标志。 3.示例:《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形象(也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略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 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 ”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选文看,意在突出 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选材的运用能力。文章选择什么材料主要的原则就是为中心服务。《木兰诗》主要塑造一个孝顺 父母、热爱生活等特点的木兰,而不是仅仅表现木兰骁勇善战,所以选材上不侧重战场厮杀;而本文则是表现书儿武艺高 强,所以选择与强盗厮杀的过程。从这个写作意图出发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聂的人,因为人命案被诬陷了,大人为他昭雪,姓聂的就把自己的女儿书儿送给了大人为奴婢。大人鉴于他 的诚心,就收留了书儿。大人的夫人管理下人很严格,在外要会清扫院落,在屋内学习针线活。书儿学不会,夫人就天天 用竹板打(她),书儿总是低下头接受惩罚。   后来大人受牵累被处分撤职,上交官印归家。当时枣树林有强盗,头目叫“赛张青”刘标,大人很熟悉他,做好充分 的戒备前行。时间过了傍晚,听见枣树林内响起了响箭的声音,大人大腿战栗,夫人吓得面色土灰。侍从跟班没有一个不 变了脸色的。书儿从容进言说:“区区鼠辈,凭什么敢冒犯大人的尊驾?他们不想活,奴婢亲手杀了他们便是!”要了大人 一匹马,空着手就离开了。斥责盗贼说:“狗奴才,认得河南聂书儿吗?”盗贼笑着说:“我们只要钱财,书对我们来说没 什么用!”书儿愤怒地说:“你们的死期到了,还敢开玩笑!”盗贼也生气了,突然就射出一个流星弹,书儿用右手的两个123 指头接住了;贼人又射出一颗,书儿用左手接住;第三颗流星弹到了,书儿用嘴笑着迎上去,用牙齿咬住了,飞身跃起,从口 中吐出流星弹,大声笑着说:“贼奴才只有这种本事吗?”一个盗贼解下铁拐上前,书儿用手夺过去,弯曲了三四圈,像揉 软棉花一样扔在地上。笑道:“你娘灶下的烧火棍,也拿来吓唬人,真是笑死人了。”剩下的众贼人跪在书儿的马前请求 饶命。书儿说:“你们不值得弄脏我的手。”喝令他们离开了。   书儿从容地骑马归来,禀告大人说:“托大人的洪福,我没有辱没使命。”大人和夫人都感到奇怪。而后问她:“你 有这等功夫,怎么不能做针线活?”书儿回答说:“长枪长剑,奴婢在十一二岁时,便使用惯了。一根针在手里,不知道如 何是好,因此学不会。”又问书儿:“用竹板打你怎么就低头接受?”回答说:“老父亲让奴婢来报答大人的恩德,我要是 对大人有所不满,这就是以怨报德了,奴婢怎么敢。” 二、 1.(1)每天 (2)以……为耻 (3)陪从 (4)赠送 [解析] 本题考查古汉语词语的意思。虽然为课外文言文,但是考查的字词均为课内学过的,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和灵活运 用。(1)联系句子意思可知,“日”为“每天”;(2)联系句子意思可知,“耻”为“以……为耻”;(3)联系句子意思可 知,“侍”为“陪从”;(4)联系句子意思可知,“遗”为“赠送”。 2.C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多注意积累。A 项,代词,他/结构助词,的。B 项,动词,担任/介词,被。C 项,用。D 项,代词,它/表示反问,难道。 3.(1)第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2)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3)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候了。 [解析] 本题考查古文翻译。字字落实,同时语句通顺。(1)中要注意“虽”的翻译,以及“骄纵甚”的语序调整。(2)注 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若此:像这样,注意反问句式的体现。(3)此:这;诚:确实;秋:时。 4.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乙参考译文]124 赵准,藁城人,身材高大,胡须长而美,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才开 始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背诵几千字的书,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 天背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 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赵 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疲倦,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恐惧。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 使是太守也没办法。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第五个孩子来,并且送给赵准一个荆朴,宽二寸,厚半寸,在它 上面写道:“专治第五子一个人,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惊恐,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遵守 规矩。 三、 1.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需要断句处的内容:沿着山涧再向下走,忽然见到两侧峡谷如刀削般耸起, 一道涧水斜着流淌回来,山涧右边这条道路已经尽了。正确划分为: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 2.(1)沿着,顺着 (2)蹲坐,蹲在 (3)登,上升 (4)登高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解释实词含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现象,同一个词 语在不同的句子里可能含义不同,要依据句意来理解词义。 3.(1)仰头看见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像瓮口一般。 (2)(沿途)山势深险,道路断绝,(风景)幽深险峭到了极点,只能听到泉声和鸟声而已。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不离篇”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句中的实词和虚 词要逐一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含义要翻译准确,这是中考重要的得分点。第(1)句:瀑,瀑布。夭矫,这里比喻两条瀑 布如空中游龙般奔落。覆,覆盖。第(2)句:深,深险。绝,断绝。幽峭,幽深险峭。极,极点。 4.(1)“我”独自进入涧中看到山崖间两条瀑布与阳光相映的美丽景象。 (2)“我”从山涧下看到两侧峡谷幽深险峭和泉流急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试题要求分别概括两个层次内容,要注意“概括”两个字,也就是对两个层次的内容加 以提炼,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为答案。 5.空间顺序。先上后下,移步换景,让瀑布的美丽和山崖的险峻逐渐呈现在眼前。125 [解析] 本题考查游记的写作技巧。凡是游记都有一定的顺序,或是时间顺序,或是空间顺序。从文段内容看,作者主要采 用了空间顺序,先上后下,移步换景,让瀑布的美丽和山崖的险峻逐渐呈现在眼前。 [参考译文]   刚到达山涧底下,芳叔急着离开峡谷,坐在峡口等待,不再进去。我独自沿着涧中的石头进入(峡中),蹲坐在水潭边 的石头上,仰头看见两条瀑布如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像瓮口一般。朝阳正悬在山崖顶上,和落下的 水波、急速冲出的波浪相映,光晕掩映,光辉流动。(我)(时而)低头(时而)抬头观看(这道美景),不忍心离开。沿着山涧 再向下走,忽然(见到)两侧峡谷如刀削般耸起,一道涧水斜着流淌回来,山涧右边这条道路已经尽了。向左望去,有木板 高架在危矶断裂石阶上面,涉水横渡过去,可以攀缘而上。于是(我)涉过山涧到了左边,(这里)就是五漈之石门了。两边 的山崖到了这里,崖壁紧凑在一处,只留一线(空隙),想要合拢却没有合拢,想要分开却不曾分开,(峭壁的)下面奔涌着急 流的泉水,上方遮住了云的影子。人攀缘登上了这个地方,就像是猕猴野猿的样子,寒风吹过来,(使人)感到寒冷,几乎要 掉下去了。自四漈过来(这里),(沿途)山势深险,道路断绝,(风景)幽深险峭到了极点,只能听到泉声和鸟声而已。 四、 1.C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通晓句意;二要剖析句子的结构;三要准确做出选 择。 2.B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B 项中的“承” 是“承接”之意。 3.(1)瀑布的水汽和溅起的水花在沟壑中混合,都看不到潭底。 (2)这里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称它为清水了。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较大。翻译第(1)句的时候,注意“隍”“合”“视”的意思;翻译第(2) 句的时候,注意“其”“历”“清泠”“洞观”“谓”的意思。 4.说明清水的出处(水源) 描写清水两岸的石壁 解释清水得名原因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梳理文脉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参照给出的内容和结构去补写横线处的内容。126 5.胜处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审题的力度,尤其是“评价”一 词,能够体现作者对清水总的评价的词语只有“胜处”一词。 6.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过程中,我们要抓住选文中的关键词句,扣住“喜爱”“赞美” 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黑山在(河南修武)县的北方,白鹿山的东面,是清水的源头。(清水的)上游承接了诸多山坡的零散泉水,积蓄的多了 便成为河水。向西南方向流去弯曲迂回,瀑布从山岩上垂下,流下的河水填注沟壑,有二十多丈高,水声像雷声一样,震动 整个山谷。清水两侧的石壁层层叠叠极其幽深,连野兽都不能来到这里。瀑布的水汽和溅起的水花在沟壑中混合,都看 不到潭底。南面是山峰北面是山岭,大多是修行僧人的居住地;东面是山岩西面是山谷,也是寺院佛塔所在之处。有碧竹 松柏的胸怀,可以和神灵之心一样深奥悠远;有仁爱智慧的本性,可以和这里的山水一样深,这更是最好的地方了。这里 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称它为清水了。 五、 1.②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通晓语句的意义[(山麓上)有一棵合抱的 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向东而去,泉水清澈如镜];其次要结合上下文,确定连读 的语句,“倚崖而耸立”不能读破,“东向漱根窍而出”不能读破;最后,准确做出判断。 2.(1)到达 (2)停止,完毕 (3)有的人 (4)谁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增强语境意识,确定词语的语境义;二要在 学过的课文中找影子。第(1)句中的“抵”较常见;第(2)句中的“已”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过;第(3)句中的“或” 在《马说》《陈涉世家》中均出现过;第(4)句中的“孰”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释义。 3.(1)游人从这个月开始,都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止。 (2)我在粤西的三里城时,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的奇特,到了这里却因为时候太早树木还没开花(而没有见到奇特的景 象)。127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重点字词译对即可,同时注意语言的顺畅、连贯、简洁。第(1)句 注意“俱”“群”“观”“乃”“已”的意义。第(2)句注意“余”“即”“言”“以”的意义。 4.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 络绎,五色焕然。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锁定语句“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中的“异”字, 然后去前面寻找“异”点。 5.由于作者到蝴蝶泉时花还没有开,没有亲眼看到蝴蝶泉的奇观,所以难以判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这体现了他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评析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徐霞客的身份和“未知孰是”的内 涵去分析。这句话体现了徐霞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参考译文]   (刚走了)半里,看见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向西边逆流而上,又半里,到达了山麓。(山麓上)有一棵合抱的大树,靠着 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向东而去,泉水清澈如镜。稍微往东,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仍有一泓泉 水,也自树的根部流出。这两泓泉水汇集成了一丈见方的池塘,就是刚才那条小溪的源头。泉上这棵大树,每年四月初开 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又有成千上万的真蝴蝶须尾相衔,从树顶悬挂而 下,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游人从这个月开始,都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止。   我在粤西的三里城时,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的奇特,到了这里却因为时候太早树木还没开花(而没有见到奇特的 景象)。向当地人询问,有的人说蝴蝶是花变来的,有的人说因为花的形状像蝴蝶,所以招来了真的蝴蝶,(我)不知道谁说 的对。 六、 1.鲁哀公/问政/于孔子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过程中,我们一要凭借语感,二要分析语法结构。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鲁 哀公”,谓语部分是动补短语“问政于孔子”,应该在“问政”和“于孔子”之间停顿。 2.B128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审视题干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B 项中的 “无事”的古义是“不扰民”,今义是“没有变故”“没有事情”等。 3.(1)如果像这样那我就贫穷了。 (2)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君子,就是人民的父母。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重点字词译对即可,同时注意语言的顺畅、连贯、简洁。第(1)句 要译出“若”“是”“则”“寡人”“矣”。第(2)句要译出“恺悌”“之”,同时注意此句是判断句。 4.少征税、不扰民、减少百姓犯罪。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内容理解能力,难度较大。通过审题,我们可以框定答题区域“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 民寿”,然后对其进行提炼即可。 5.不会。孔子引用了《诗经》中的话,打了一个通俗形象化的比方,意思是人民富有了,领导人民的鲁哀公自然就会富有 了。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评判能力,难度很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阐述理由的时候,我们要在认真 分析孔子最后一句话的基础上,剖析“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内涵,锁定其比喻义和引申义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有关政事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有条政策能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哀公说:“是什么?”孔子 说:“减轻赋税那百姓就富裕了,不扰民那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百姓就长寿了。”哀公说:“如果像这样那我就贫 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君子,就是人民的父母。)’没见过 孩子富了但父母穷的。” 七、 1.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句中的虚词“而”“焉”。一般的情况下,“而”和 “焉”前要停顿。 2.(1)国家 (2)怎么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难度一般。解释“焉”要注意语境。129 3.(1)您再努把力吧,同商纣王相比,只差两天了。纣王连续喝了七天七夜,您才五天五夜。 (2)夏桀、商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遇到商汤、周武。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翻译第(1)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君”“勉”“及”“耳”的意 义;翻译第(2)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亡”“遇”的意义。 4.示例:赵襄子对自己能够连续五天喝酒而自鸣得意,但听到优莫的所谓赞扬之后,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对,发 展下去会有亡国的危险。优莫面对赵襄子的喝酒与得意,感到这样发展下去有亡国的危险,他能够规劝,表现出对国家责 任的担当意识。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言行。概述的语言要简洁、连贯、 得体。 5.示例:优莫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明明是劝说不要喝酒,但反而说要继续努力,赶上商纣的纪录,用商纣的事例暗示饮 酒作乐最终导致亡国的危险性,并在最后婉言说出,这样是很危险的,让赵襄子得到警醒。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优莫的言行,从中概括其劝谏的 特点。 [参考译文]   赵襄子喜欢喝酒,(有一次)一连喝了五天五夜还没有停止。(他)对身旁的侍臣说:“我真是国中杰出的人才。连续 喝了五天五夜,竟毫无醉意。”侍臣优莫说道:“您再努把力吧,同商纣王相比,只差两天了。纣王连续喝了七天七夜,您 才五天五夜。”赵襄子(听了这话)害怕起来,问优莫:“照你这样说,我的国家会不会灭亡呢?”优莫答道:“不会亡国 的。”赵襄子说:“只差两天就赶上纣王了,不亡国还等什么?”优莫说:“夏桀、商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遇到商汤、 周武。当今天下都是夏桀,您是商纣式的人物。夏桀与商纣共存于当世,怎么能够把对方灭了呢?但这也够危险的了。” 八、 1.A [解析] 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的能力。懂其意和理清句子成分、虚词是解题的关键。A 项,该句的意思是: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由此可见“鸿鹄之志”是一个表意完整的概念,是个偏正短语,是宾语,不能分开。正确 的划分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 项,把动词“驱”与后面的补语断开。正确。C 项,把主语“侃”与谓语“为”断开。 正确。D 项,把谓语“非如”和后面的宾语部分“吏民生此土也”断开。正确。130 2.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D 项,对李侃的陈述没问题,但是“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女” 内容无据。 3.(1)在这里 (2)坚持正义 (3)坚守 (4)立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性。第(1)题“焉”放在 句末,结合“坟墓存焉”的语境,即“祖坟在这里”的句意,确定“焉”作兼词,用在句尾,“于是”“于之”的合意,意 思为“在这里”。第(2)题“项城父老义不下贼”中“义”属于活用词,本指“正义”,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坚持 正义”的意思。第(3)题“人谁肯固”中的“固”属活用词,坚守。第(4)题“侃遽登城”中“遽”,取常用义“立即”。 4.(1) (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 (2)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前一个句子缺主语,要补齐主语“大家”。翻译时,要抓住关键 词翻译到位,可采用语境推论法和课内迁移法解题。(1)“宜”,应当。“相与”可把课内《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与 步于中庭”中“相与”的意思迁移过来,解释为“一起”。“失身”,失去操守。“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 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句中意谓“做臣子”也即“投降”之意。“奉贼”,侍奉敌人。(2)“会”可把课内文 《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中的“会”,翻译为“适逢,正赶上”,迁移过来。“矢”,箭。“遂”,于是,就。“引”, 退却。“去”,离开。“卒”可课内迁移《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取“终于”之意。“完”,完整。梳理这 些关键词连缀句意即可。 [乙参考译文]   姓杨的烈妇,是李侃的妻子。建中末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又谋划袭击陈州。(当时)李侃担任项城令,李希烈分派 几千兵卒攻克平定了许多县城,李侃因为守卫的城小,而来犯的李希烈部队精锐,想要放弃项城离开。他的妻子杨氏 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坚守;力量不足,就战死。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兵力少,财源匮乏,该怎么 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 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请重赏招募不怕死的士兵,尚且还有挽救的余地。”于是李侃在庭院召集官吏百姓 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民百姓那样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大家)应当一起 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李侃当众宣示:“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 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杀死敌人的,奖赏他万钱。”招募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 们煮饭犒赏他们。李侃对敌人喊话说:“项城父老,坚持正义而决不从贼,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 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飞来的箭射中李侃,李侃受伤回到家。杨氏责备他说:“你131 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也比躺在床上疗伤强。”李侃就忍着伤痛,登上城墙。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 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李侃(因为有功)调任太平县当县令。 九、 1.而陆子/以尊德性为主 2.D [解析] 本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句意,以此分辨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选项 A,加点词都 是“过于”的意思;选项 B,加点词都是“跟从”的意思;选项 C,加点词都是“拿着”的意思;选项 D,应分别解释为“改 变”“交换”。 3.(1)吴澄等到母亲就寝后,又燃灯继续读书。 (2)所以做学问必须以德性修养为根本。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词语,如(1)句 “寝”“燃火”;(2)句“故”“以……为”等。翻译时,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翻译,然后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予以 调整、删减、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4.示例一:“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衬托吴澄学习勤奋。 示例二:许衡教授弟子《朱子小学》等书,衬托吴澄教书因材施教。 示例三:“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衬托吴澄深得弟子的喜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可阅读短文,明确运用衬托手法的语句,如“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 与”,“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然后,根 据自己的理解,选取其中一例分析其作用即可。 5.聪明、勤奋好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知识渊博。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阅读短文,明确吴澄所做之事,如“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显示出聪明 的特点;再如“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显示出勤奋好学的特点;“又尝为学者言”,显示出他学识渊博的特点等。 [参考译文]132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三岁时,一天比一天聪明,教给他古诗,随口就能背诵。五岁时,每天受课千余言,(总是) 从夜里读书到第二天早上,母亲担心他过于勤奋,就节用读书照明用的灯火,不多给他。(但是)吴澄等到母亲就寝后,又 燃灯继续读书。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以后,学习经、传,特别知道在圣贤之 学上用功,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未考中。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在此之前,文正公许衡做国子监祭酒,用《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国子监生, 过了一段时间,逐渐变得陈旧了。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下午太阳偏西,吴澄 就退居日常居所,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的人,接踵而至。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循循善诱,常常到半夜, 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他曾经对学生说:“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学问,而陆子(象山)则以修养德性为主。如果求学不以德性 修养为本,则其中的弊端必然是偏重于语言文字的训诂的末学,所以做学问必须以德性修养为根本,这差不多是对的。” 后来吴澄辞职离开了,从学的国子学生中,有不少不告假也随先生南行。 十、 1.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授秘书郎/当迁不肯调者十年/故其学益博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大致翻译句子,理解句意,再抓住句式特点进行断句,注意句子意思的完整性。“举 秀异”和“授秘书郎”为两件事;注意句首词“当”“故”,在其前断开。 2.(1)通晓 (2)凭借 (3)轻视,看不起 (4)对……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题要先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分析词意。(1)“贯”的词意可结合“融会 贯通”来理解;(2)“以”作介词,凭借;(3)根据句意可知意为“轻视”;(4)读“yù”,对……说。 3.(1)蜀王杨秀征召他为记室,窦威认为杨秀行事大多不守法,便称病推辞离去。 (2)窦威后来生病卧床,高祖亲自临问。窦威去世时,高祖哭得很伤心。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先通读语句,注意重点词语,如“以”“法”“谢”“临”等,采用直译与意译 结合的方法翻译,再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 4.方天下乱,礼典湮缺,威多识朝廷故事,乃裁定制度。 [解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回答。133 5.勤奋好学,淡泊名利,洁身自爱,清廉俭朴。 [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结合内容作答。由“贯览群言”“其学益博”可见其“勤奋好学”;由“当迁不 肯调者十年”可见其“淡泊名利”;由辞去蜀王秀的召请,可见其“洁身自爱”;由“家不树产”“无余赀”可见其“清 廉俭朴”。 [参考译文]   窦威性情沉静而有器量,博览通晓群书,他的家族世代显贵,子弟全都喜爱武艺,只有窦威喜爱文学典籍,几个兄弟 笑他是书呆子。内史令李德林推举他应秀异科考试,被朝廷授予秘书郎一职,职满应迁职时,不愿调任,在秘书监十年,因 此学问更为深厚广博。当时诸兄弟凭借屡建军功升迁通畅,官位显达,轻视窦威仍任闲散之职,便对他说:“从前孔子学 识丰富成为圣人,在当时仍困顿不得志,你还希求什么呢?”窦威笑而不答。蜀王杨秀征召他为记室,窦威认为杨秀行事 多为不法,便称病推辞离去。杨秀被废后,王府属官全都获罪,只有窦威得以幸免。   高祖入关后,召窦威补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逢天下大乱,礼典缺失,窦威因熟知朝廷旧仪,便受命裁定朝廷制度。 高祖对裴寂说:“窦威是今天的叔孙通啊。”   ……   窦威后来生病卧床,高祖亲自临问。窦威去世时,高祖哭得很伤心。赠予同州刺史,追封为延安郡公,谥号“靖”。 窦威性情节俭朴素,家里不聚积产业,到办丧事时,家无余财,留下遗言命令子孙薄葬。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