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1 章末小结与提升 类型 1 杠杆的作图 1.( 天津中考 )如图甲是用撬棒撬石头的情景,选项中关于该撬 棒使用时的杠杆示意图,正确的( A ) 类型 2 杠杆的分析与计算 2.一均匀木板 AB,B 端固定在墙壁的转轴上,木板可在竖直面内转 动,木板下垫有长方体木块 C,恰好使木板水平放置,如图所示。现有 水平力 F 由 A 向 B 缓慢匀速推动木块,在推动过程中,推力 F 将 ( B )2 A.大小不变 B.逐渐增大 C.逐渐减小 D.先增加后减小 3.( 湘西中考 )一根原木放在水平地面上,粗略估计它的质量时, 我们视其粗细相同,质量分布均匀,现抬起一端使它稍离地面需要 500 N 的力( g=10 N/kg ),则原木的质量大约为( B ) A.50 kg B.100 kg C.250 kg D.500 kg 4.轻质杠杆的支点为 O,OA=0.2 m,OB=0.4 m,在 A 端挂一体积为 10-3 m3 的正方体 M,若在 B 端施加竖直向下、大小为 10 N 的拉力,杠杆恰 好能在水平位置平衡( g=10 N/kg )。求: ( 1 )物体 M 所受的重力; ( 2 )物体 M 的密度; ( 3 )当物体 M 浸没于水中时,若杠杆仍然平衡,求在 B 端施加的 最小拉力。 解:( 1 )因为杠杆平衡,所以 FlOB=GlOA 即 10 N×0.4 m=G×0.2 m 解得 G=20 N ( 2 )物体 M 的质量 m= =2 kg3 物体 M 的密度 ρ= =2×103 kg/m3 ( 3 )当物体 M 浸没于水中时,A 端受到的拉力 FA=G-F 浮=G-ρ水 V 排 g=20 N-1.0×103 kg/m3×10-3 m3×10 N/kg=10 N 当 B 端施加的拉力竖直向下时,动力臂最大,此时拉力最小,根据杠 杆平衡条件可得 F 拉小 lOB=FAlOA 则 F 拉小= =5 N 类型 3 滑轮的分析与计算 5.同一滑轮用如图所示甲、乙两种装置匀速提升重均为 10 N 的 A、 B 两物体,已知滑轮重 1N,绳重和滑轮的摩擦力不计。则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B ) A.手的拉力 F 乙=10 N B.A 物体受到的合力与 B 物体受到的合力相等 C.若 A、B 两物体都被提升 0.5 m,则利用乙装置做的有用功比较多 D.若 A、B 两物体都被提升 0.5 m,则手的拉力 F 甲做的功比 F 乙做的 功多 6.如图所示,每个滑轮的重力相等,不计绳重和摩擦力,G1=60 N,G2=38 N,甲、乙两种情况下在绳子相等拉力 F 作用下静止。则每 个动滑轮的重力为( B ) A.3 N B.6 N C.11 N D.22 N4 7.( 巴中中考 )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一边长为 0.2 m、密度 为 2.5×103 kg/m3 的正方体石块,匀速从水中提起,已知动滑轮重力 为 40 N( 不计绳重、摩擦和水的阻力,g=10 N/kg )。求: ( 1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 2 )物体浸没在水中匀速上升时,动滑轮下端挂钩处绳对物体的 拉力 F0 的大小; ( 3 )物体完全离开水面后,继续匀速向上提升,此时滑轮组的机 械效率大小。 解:( 1 )物体的体积 V=0.2 m×0.2 m×0.2 m=8×10-3 m3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F 浮=ρ 水 gV 排=ρ 水 gV=1.0×103 kg/m3×10 N/kg×8×10-3 m3=80 N ( 2 )物体的重力 G=mg=ρgV=2.5×103 kg/m3×10 N/kg×8×10-3 m3=200 N 物体静止在水中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和浮力 的作用 所以 G=F 浮+F0 则动滑轮下端挂钩处绳对物体的拉力 F0=G-F 浮=200 N-80 N=120 N ( 3 )物体完全离开水面后,设物体升高 h,滑轮组的有用功为 W 有 =Gh=200 N×h 由题图可知,n=3,不计绳重、摩擦,则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 ( G+G 动 )= ×( 200 N+40 N )=80 N 拉力 F 做的总功 W 总=Fs=80 N×3h5 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83.3% 实验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2.实验步骤 ( 1 )给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 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所 受的重力。 ( 2 )设右侧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 F1,左侧钩码对杠杆的拉力 为阻力 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 l1 和阻力臂 l2,把 F1、F2、l1、 l2 的数值填入表格中。 ( 3 )改变动力 F1 和动力臂 l1 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 F2 和阻力臂 l2, 再做几次实验。 3.实验表格 次数 动力 F1/N 动力臂 l1/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m 1 2 3 … 4.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 F1l1=F2l2 )。 【针对训练】 1.小明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每个钩码都完全相同。 实验前,小明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6 ( 1 )要使图甲中杠杆水平平衡,应在 a 处挂 1 个钩码; ( 2 )有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 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 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没有 C ; A.多次进行实验 B.改变力的大小 C.改变力的方向 D.改变力的作用点 ( 3 )小明改变实验方法,如图乙所示,重心 C 点不再是支点,并在 A 点仍挂两个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 FA,用校过零的弹簧测力计正 确地测出 B 点使杠杆水平平衡时的拉力 FB,则 FB·lOB > ( 选填 “>”“W 有+W 额,他猜测还有 绳重( 或各种摩擦 ) 因素影响机械 效率( 答一种因素即可 ); ( 4 )丙同学计算出每一组总功与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 的差值 ΔW=W 总-W 有-W 轮,通过比较第 1、2 和 4 组的数据,发现 重物的重力越大,差值 ΔW 越大 (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 变” ),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对此作出解释: 所挂钩码增多,摩擦力 增大,额外功增多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