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战国策目录序(自读课)
走近作者
曾巩(见《越州赵公救灾记》)
相关背景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言论、活动的一部书,经西汉经学家刘向整理校勘,编为三十三篇,分十二国编记,即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反映了一些纵横家的思想。
曾巩于嘉祐五年(1060)经欧阳修举荐充馆职,编校史馆书籍。《战国策》传至宋代,已有缺佚,曾巩予以修补校订,并写了《战国策目录序》,今本《战国策》即是曾巩的修补本。
6
6
6
文意感知
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基于这一思想,尽管是“目录”序,曾巩对于篇目的设说却很简单,他把重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论诈之行的批判上。曾巩认为战国乱世,就是“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曾巩校勘《战国策》,其目的就是要拿它做一份反面教材:“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让世人对论诈之术引为警戒。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同“缺”,译为“缺失”
2.俗犹莫之窹也 同“悟”,译为“醒悟,觉晓”
二、古今异义
1.偷为一切之计
古义:一时 今义:所有的
2.莫善于是
古义:对这些做法 今义:副词,表上下句的紧承
3.不知道之可信
古义:知道学说主张
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
三、一词多义
1.笃
2.非
3.固
4.修
5.道
6.明
7.莫
6
四、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批评,指责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李斯之徒以亡其身 使……亡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
(1)则可谓惑于流俗。(“于”表被动)
(2)及其后,谋诈用。(“用”含有被动意,被采用)
2.状语后置句
固将明其说于天下。(状语“于天下”后置)
3.宾语前置句
而俗犹莫之寤也。(“之”作“寤”的宾语,前置)
1.作者如何评价刘向的观点?
明确:对于“明教化、修法度则天下大治;不行仁义则天下大乱”的观点,作者是同意的,他夸赞刘向这样持论是“美矣”;对于“战国策士们不能不用谋诈”的观点,作者用“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委婉地予以反驳。
2.作者为什么拿孔、孟和刘向对比?
明确:孔、孟也生于策士活动的时代,“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他们能明先王之道,不用谋诈,可见战国策士未必是“不得不然”。作者用封建社会供奉的楷模来驳斥刘向的“不得不然”论,极具说服力。
刘向乃西汉通儒,也是信奉孔孟之道的,用孔孟与刘向对比,更能看出其“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的弱点。
3.作者对于“变法”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阐述时代变了,法也要变了,但“道”不能变。即“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文章中以二帝三王为例,以证明时势不同,法度也各不相同,但“道”却“未尝不同”。也就是说,不管形势怎样,道,不能背离,不能用谋诈之术。以二帝三王这些圣贤为例,论证格外具有雄辩性。
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的原因。
明确:作者主张首先应从思想上明辨是非,即“明其说于天下”
6
,使《战国策》成了反面教材,让当代和后代的人,都知道谋诈之行“不可从”“不可为”。另外,作者还指出《战国策》是一部史籍著述,有丰富的史料。
写法鉴赏
1.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文章先叙述前人和本人考校整理《战国策》的情况,从中自然引出刘向的原序,在批驳刘向观点的过程中,层层剖析,步步推进,先以孔孟为例作正面论述,不着痕迹地否定了刘向的观点,然后以战国策士为例作反面论述,再以《战国策》本身作补充论述,不主张废弃该书,而要让世人明邪说而不信从,这就在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本文的立论,结尾小结版本存佚情况,首尾呼应。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本文采用正面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评判古人古书,论述自己观点。正面,以孔孟、二帝三王为例,以证明时势变化,易法可以,但先王之道不能改易,意在言谋诈不可用;反面,以苏秦、商鞅、战国诸侯“亡其身”“灭其国”之史实,亦言谋诈不可行。一正一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素材挖掘
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认为战国乱世,就是“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
[应用角度]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管理原则与方法是“礼治”与“仁政”,它们有丰富的内涵及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现代管理观来说,礼是具有强制性的客观的法规制度和伦理规范,它包含了社会组织原则和人际关系原则;仁是主观的道德修养,它包含着人道原则和情感心理因素。这二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并重且相辅相成:实现仁必须遵守礼,所谓“以礼行仁”;制定和实施礼必须依据仁,所谓“以仁率礼”。它们的相互辅佐功能在于在管理中既能区分不同的等级,严格管理秩序,又能在上下级之间、人与制度之间起到平衡和润滑的作用。由此看来,儒家的“礼治仁政”管理体系中的许多内容对现代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是可以有所启迪的。这则材料可以用在“礼治与仁政”“管理”“人与人之间少谋诈多仁义”等作文中。
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