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4 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 7.8×103 千克/米 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 11.3×103 千克/米 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
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 4kg 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
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
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
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
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
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
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 ,我们能说它是铝吗?
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
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
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
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
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33 g/cm8.2~g/cm6.2 3g/cm7.22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
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 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
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 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
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
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
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
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 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 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
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 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 4 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
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
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 0℃至底层水体的 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
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 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 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
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 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
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
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