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专题 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1.(2021 湖南省适应考)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 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可知自己几年之后的仕途会高升, 说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才能与人品及人才的举荐,而是出 身门第,排除 AB;从材料中看不出官爵的直接继承关系,排除 D。 2.(2021 年江苏省适应考)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衹。各座城市的 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衹,而且其神 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 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 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 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 【答案】D 【解析】 根据“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衹”“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等信息可得出,随 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因此政府才会更加重视对“城隍”的信仰, 同时也使“城隍”的地位有所提高,故 D 项正确;政府的神灵崇拜并不属于根源,排除 A 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与儒学相关的内容,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排除 B 项;材料强 调与城市相关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土地问题,排除 C 项。 3.(2021 年辽宁省适应考)水碾恺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 厚的经济利益。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皑,严令“凡水有溉灌者,碾恺不 得与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础三所”,保证京师漕运畅通。据此可知 A.唐宋统治者对水碾皑的推广持否定态度 B.唐宋官府垄断水碾皑业以获得巨额利润 C.水碾恺业的发展需要官府的引导与规范 D.水碾碳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 【答案】C 【解析】 唐代拆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皑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利,宋代拆除官水础是为了保障漕运的畅 通,说明官府在引导和规范水碾恺业的发展,故选 C;唐代仅仅是拆除与民争利的水碾恺业, 而宋代也仅仅拆除了三所妨碍漕运的官水础,说明拆除是有明确目的性的,不是对水碾皑的 推广持否定态度,排除 A;据题意可知唐宋官府并没有垄断水碾皑业,排除 B;水碾皑业明 显没有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排除 D。 4.(2021 重庆市适应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 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 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 A.改变了基本教义 B.出现了人文关怀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迎合了本土文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 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 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故 D 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 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排除 A 项;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排 除 B 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排除 C 项。故选 D。 5.(2021 广东省适应考)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 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根据“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 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得出,中原政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 方民族间的交融,D 项正确;内迁少数民族到中原一带与中原王朝的衰落没有必然的联系, 排除 A 项;民族间的交融加强了,有利于缓和危机,排除 B 项;“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 排除 C。 6.(2021 年湖北省适应考)如图改绘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呈现的是唐宋时 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高产作物普及 B.土地兼并加剧 C.人口数量增加 D.冗兵问题严重 【答案】C 【解析】 根据唐宋时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图可以看出,宋代相较于唐朝,县级的治所数 量有所增加,颁布更加广泛,因此反映出人口数量增加,因此要设置更多的县,C 项正确; 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明朝传入,排除 A;BD 项与县级治所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7.(2021 湖南省适应考)如图反映唐代 A.货币体系多元 B.中外经济贸易繁荣 C.朝贡贸易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B 【解析】 从唐代墓葬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金银币图可以看出,唐朝与外部的经贸往来频繁, 因此才会出现这么多种类的外币,故 B 项正确;出土的不是唐朝本土的货币,不能体现多 元,排除 A;材料不能体现朝贡贸易,也与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无关,排除 CD。 1.(2019·上海高考·4)“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 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 【答案】A 【解析】220 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曹魏”是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故选 A 项;刘备仍用 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 B 项;“北魏”以区别之前的曹魏, 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 C 项;“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 D 项。 2.(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 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 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答案】A 【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故选 A 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 趋势,排除 B 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 C 项;材料介绍政事堂 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 D 项。 3.(2020·山东高考·3)表 1 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 1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 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 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等信息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参谋密 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 D 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 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参与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 排除 A 项;宋代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排除 B 项; 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与材料主旨“翰 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不符,排除 C 项。 4.(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 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 D 项正确; 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 A 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 贵族入仕,故 B 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 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 C 项错误。 5.(2019·海南高考·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 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说明科举对于寒 门和王孙的公平选拔,故选 C 项;材料表明的是在科举选拔的平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 平等,排除 A 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结构,排除 B 项;据材料“五代时” 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排除 D 项。 6.(2020.1·浙江高考·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右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 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 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 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 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 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 【答案】C 【解析】材料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故选 C 项; 行书不是由篆书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 A 项;行书不是由甲骨文金文直接演变而来的,排 除 B 项;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排除 D 项。 7.(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 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 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 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 C 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 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 项以偏 概全,排除 A 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 B 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 值,排除 D 项。 8.(2020·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 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答案】A 【解析】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风格由豪放浪漫到沉郁悲壮,风格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社会变 迁影响唐诗创作,故选 A 项;材料表明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不是盛唐气象推 动唐诗演变,排除 B 项;唐诗是文艺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无法全景再现社会 真实,排除 C 项;材料表明安史之乱导致唐诗风格发生了变化,不是导致唐诗衰微,排除 D 项。 9.(2020·全国Ⅲ卷高考·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 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得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张旭是草书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书 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 B 项;材料“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意,不强调严整性, 排除 A 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 C 项;材料“争路” 和“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 D 项。 10.(2020·全国Ⅰ卷高考·25)图 4 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 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 4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答案】C 【解析】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 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 C 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 关,排除 A 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 无关,排除 B 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 义风格,排除 D 项。 11.(2020·全国Ⅱ卷高考·25)敦煌莫高窟 61 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 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 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 故选 C 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 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 A 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材料中 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于历史传承,不是学者的发掘,排除 D 项。 12.(2019·全国Ⅰ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 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 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 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 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 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 B 项;材料“荆楚民间” 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 项。 16.(2019·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 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 D 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 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 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 除 A 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 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 B 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 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 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 不可能成功的,排除 C 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