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1.认识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汉初的统治(1)思想:黄老之学。“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2)经济①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②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 (3)政治:汉承秦制。①中央:三公九卿制。②地方: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影响: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导语及图片“西汉驷马安车”,材料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状况?提示反映了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历史概念判一判历史陈述史论判定汉初鉴于秦亡的历史教训及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而实行的经济政策休养生息汉初实行的造成诸侯王拥兵自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二、西汉的强盛1.对内: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 2.对外: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1)措施①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④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2)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提示主张大一统,统一思想以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尊崇儒术。结论要语辨一辨(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2)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有利于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提示盐铁专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3)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与西域道路,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3)灭亡①原因: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②灭亡: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1)背景:东汉建立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措施①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②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③思想:重视儒学。(3)影响: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4.“党锢之祸”(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2)过程: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5.黄巾起义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1)背景:东汉中期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概况:184年,张角发动起义,后被官兵各个击破,最终失败。(3)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图片“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提示画像砖描绘的集市中,有各种贩卖生意,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反映了东汉时期商业繁荣景象,这与东汉王朝对商人和商业活动采取放任甚至保护政策有关。历史概念判一判历史陈述史论判定东汉刘秀调整统治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的历史现象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根源君主专制 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 3.医学和科技成就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四子目“学思之窗”中的《上林赋》,其反映了汉代怎样的社会状况?提示反映了对汉代大一统后政治潜力的肯定和彰显,也体现了君主过度奢靡、滥用民力的问题。 结论要语辨一辨(1)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2)《史记》集编年、记事之长,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断代史。(×)提示《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3)两汉文学主要有汉赋和乐府诗两种形式。(√)(4)《九章算术》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两汉的兴衰[情境探究]视角1汉初的统治材料一“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占汉疆域的一半以上。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惟得衣食租税”。武帝行“推恩令”,侯国被纳入中央直属的汉郡统辖。——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思考根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及导致的后果,并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示措施:分封与郡县并行制。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解决:借平定七国之乱,取消其治民权;削弱诸侯经济实力;颁布推恩令,纳入中央直属汉郡统辖。 视角2东汉的衰亡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创“太平道”,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思考根据材料,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提示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局面。 [方法突破]1.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应用体验]【例1】汉初,吴、楚等七国叛乱时,吴王刘濞宣称:吴国坐拥铜山,寡人所铸金钱数量巨大,诸王如有需要,尽管开口。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造成的破坏却不容小觑。这反映出当时(B)A.盐铁官营触及诸侯王利益B.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在必行C.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D.朝廷沿袭前朝制度政策失误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地方私铸货币危害了国家安全,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盐铁官营始于汉武帝时期,而七国叛乱是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七国之乱,是地方叛乱而非割据,排除C项;七国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汉初实行的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而非沿袭前朝制度,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中,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A)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故A项正确;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设中朝均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排除B、C、D三项。 2.西汉诸侯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他们在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职能管辖王国。这反映了(B)A.诸侯国相权力逐渐缩小B.中央对诸侯王国控制加强C.诸侯王国问题日益严重D.诸侯国相转变为割据势力解析西汉诸侯国相由原来隶属于诸侯到后来管辖王国,说明中央通过赋予诸侯国相权力来制约王国势力的扩大,故选B项;诸侯国相权力变大,排除A项;汉武帝时诸侯王国问题得到解决,排除C项;诸侯国相代表中央,并未转变为诸侯势力,排除D项。 3.如下图,在山东沂南县的一个东汉大墓中,出土一块汉画像砖(图为该画像砖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丰收宴享的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D)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解析画像砖反映东汉豪强地主田庄人丁兴旺、粮仓充实,丰收宴会的场面宏大,显示出地方豪强地主的实力强大,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故选D项。 主题二 汉武帝巩固统一[情境探究]视角1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统制”材料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之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提示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视角2汉武帝时期的尊崇儒术材料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文化的统一”的措施及其目的。提示措施:尊崇儒术。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 [方法突破]1.辩证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应用体验]【例2】汉初统治者政治上抑制商人,经济上不抑商业;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汉景帝废除商人不得为官的禁令。商人实力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与朝廷抗衡。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C)A.颁布“推恩令”B.抑制土地兼并C.推行盐铁官营D.迁移地方豪强解析为了限制商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汉武帝采取了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故选C项;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抑制土地兼并和限制商人联系不大,排除B项;迁移地方豪强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豪强对中央造成威胁,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汉武帝时期对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手工业从采矿、冶炼、铸造到销售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这一措施(A)A.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B.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C.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D.开启了官营手工业先河解析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手工业需要采矿、冶炼、铸造等环节,一般私人是没法做到的,但是地主庄园经济条件下就有可能实现,所以这三大手工业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是打击了地主庄园经济下的豪强地主势力,故选A项。 2.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D)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格物致知”的修养论D.大一统的思想解析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故选D项。 3.《春秋繁露》记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这一言论体现了董仲舒(C)A.民贵君轻的思想B.无为而治的主张C.君权神授的思想D.重本抑末的主张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故选C项;民贵君轻是一种民本思想,强调百姓的重要性,排除A项;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董仲舒属于儒家,排除B项;重本抑末的主张阐述的是重视发展农业,轻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