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八单元《金属与金属材料》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金属元素是( )
A.镁、铝 B.铝、铜 C.钙、钠 D.铝、铁
2.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紧密相关,下列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
A.陶瓷 B.青铜 C.聚乙烯 D.玻璃钢
3.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辨析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喝汽水后打嗝,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B.废弃电池埋到土壤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须先用干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米、花生霉变后洗一洗可以食用
B.冬天用煤炉取暖,为防止热量散失,应关紧门窗
C.工业炼铁是利用还原剂在高温下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
D.人体若缺少碘元素易患甲状腺肿大,因此要尽可能多吃含碘食物
5.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作出结论
6.下列每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Cu+H2SO4=CuSO4+H2↑
置换反应
B
H2O2H2↑+O2↑
分解反应
C
4P+5O22P2O5
氧化反应
D
Na2CO3+CaCl2=CaCO3↓+2NaCl
复分解反应
A.A B.B C.C D.D
7.取一定量的Mg放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滤
7
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中只有Ag时,滤液一定呈蓝色
B.固体中有Cu和Ag时,滤液一定呈无色
C.固体中一定有 Ag,滤液中可能有AgNO3
D.固体中可能有Cu,滤液中一定有Mg (NO3)2
8.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及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液中( )
A.只有硝酸锌和水 B.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亚铁
C.一定没有硝酸银 D.如果没有硝酸铜,则一定没有
9.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装置探究铁锈蚀的条件.a管中装入少量煮沸的蒸馏水,b管中是干燥的空气.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段时间后观察.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铁的锈蚀与空气和水有关
B.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只有a管中的铁钉会锈蚀
D.植物油的使用可减少水的蒸发对实验的影响
10.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反应前后Co3O4质量改变
C.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11.取等质量的A、B金属,分别投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已知A、B元素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
A.金属活泼性:A>BB.t1时,产生氢气的质量B<A
C.两种金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BD.t2时,A、B金属均没有剩余
12.下图是金属活动性探究实验的一部分,有关该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l
Cu
硫
酸
铜
溶
液
硝
酸
银
溶
液
硫
酸
铝
溶
液
Cu
①②③
A.实验①溶液逐渐变无色
B.实验③溶液逐渐变蓝色
C.完成实验①②或②③都能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l>Cu>Ag
D.实验前常将金属片表面打磨,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二、填空题
1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福州西湖水质的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1)取水样,静置后过滤。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____________。
(2)若要测定西湖水的酸碱度,可选择____________(填字母)。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pH试纸
(3)工作人员每天撑着小船在湖中打捞垃圾,其中塑料制品、易拉罐应投入下列_____(填字母)垃圾桶内。
14.金属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1)下列生活用品,主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
(2)制造汽车要用到含铜、铁、铝等成分的多种金属材料。
①在汽车电路中,经常用铜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________性。
②车体多用钢材制造,其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与________接触而生锈。
③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________(填序号)
7
A.青铜 B.硬铝 C.生铁 D.水银
(3)图是某兴趣小组改进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①由B装置中产生的现象明判断反应是否开始发生。则B中的试剂是________(填名称).
②为检验反应后有铁生成,进行如下实验:取反应后的少量固体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4)向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滤液。将过滤得到的固体放入稀硫酸中有气体产生,则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滤液中(水除外)一定不含有________。
15.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在离开母校之际,整理自己的物品时,清理出生锈铁钉。
(1)生锈铁钉可用酸除锈,把一根生锈铁钉放入过量稀盐酸中,过一会儿,可看到的现象是__,稍长一段时间,还会看到铁钉表面有____产生,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X、Y、Z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三种固态金属,如果把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Z不反应;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①X、Y和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在Z表面有银析出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6.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之一。化学小组的同学想对二氧化硫进行研究,依据化学方程式Zn+2H2SO4(浓)ZnSO4+SO2↑+2H2O计算后。取一定量的锌粉与98%的浓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提出问题:对于制得的气体,有同学认为可能含有杂质。
猜想与假设:化学小组制得的SO2中混有的杂质主要是H2。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7
查阅资料:(1)CO2能与水、反应,SO2与CO2一样,也能。
(2)H2与CO一样,能将金属氧化物冶炼成金属。
(3)CaSO3难溶于水
实验验证:为证实相关分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B装置的作用是。
(2)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则E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反思:小芳认为,利用上述装置可以测定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硫和氢气的质量比,要达到这一目的,实验小组必须测定下列数据中的(填字母)。
A.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 B.装置B的质量增量
C.氧化铜的质量 D.装置 F的质量增量
17.碳酸氢钠常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完全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固体物质,该固体物质含有三种元素,且为纯净物。
[进行实验一]为了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加热,如图16所示。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小烧杯内壁有现象,证明有水生成;通过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提出问题]碳酸氢钠充分加热后固体产物是什么?
7
[作出猜想]猜想Ⅰ:固体产物是Na2CO3。
猜想Ⅱ:(请完成猜想Ⅱ)。
[进行实验二]下表是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用来检验碳酸氢钠分解后固体产物的成分,请你完成方案:
实验操作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有气泡冒出
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盐酸
猜想Ⅱ结论正确
[拓展应用]碳酸氢钠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但对于患有胃溃疡(胃粘膜溃烂)的病人在胃酸(可用盐酸表示)过多时,却不宜服用碳酸氢钠,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推断题
18.A是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C是一种无色溶液,在C中加入黑色粉末D能迅速生成无色气体B;A元素组成的单质在B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E。请回答:
(1)A元素的元素名称是__;
(2)黑色固体E是_______;
(3)C是_______溶液;
(4)D加入C中起_______作用,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 。
19.A--G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C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都是液体,E是红色单质。下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A.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其中B物质在该反应中起__________作用。
B.反应②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0.
7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同学为了定量分析黄铜样品中的成分和回收其中的铜,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40g黄铜样品加到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使样品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生成气体(H2)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黄铜和纯铜片之间相互刻画,纯铜片上留有刻痕,这现象说明了__。
(2)求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__。
21.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图为某同学绘制的铁的化学性质网络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可用 ▲ (填化学式)作还原剂;
(2)反应②导致每年有大量的钢铁锈蚀,为阻止该反应的发生,人们常采用在钢铁表面涂刷油漆或镀上其它金属等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共同原理是阻止钢铁与 ▲ 接触;
(3)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称为“湿法炼铜”,即反应③,若用该方法制得铜16千克,理论上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多少千克?
7
参考答案
1.D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金属元素是铝、铁。故选D。
2.B
【解析】分析:有机合成材料是指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可根据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解:A、陶瓷是一种无机材料.
B、青铜也是无机材料,属于合金.
C、由聚乙烯制成的材料是一种塑料,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包装袋等,属有机合成材料.
D、玻璃钢是一种有多种成份组成的复合材料.
故选C
3.D
【解析】A、喝汽水后打嗝,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错误;B、废弃电池埋到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污染突然,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错误;C、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而导致温度降低,错误;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须先用干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废弃电池中含有的物质对土壤具有污染;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根据防锈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
4.C
【解析】
试题分析:A、大米、花生霉变后会生成黄曲霉毒素,会使人致癌,即使高温也不容易分解,故洗一洗不可以食用,错误,B、冬天用煤炉取暖,不能关紧门窗,这样容易引起煤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从而使人中毒,错误,C、工业炼铁是利用还原剂在高温下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正确,D、化学元素摄入过少、过多都不利于人体健康,故人体若缺少碘元素易患甲状腺肿大,但也不要尽可能多吃含碘食物,而应合理摄入,因为碘过量也会造成中毒,错误,故选C
考点:化学与生活,铁的冶炼,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5.A
【解析】析:
7
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用磁铁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过程.
解:根据叙述可知“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的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采用过程的分析,并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此题.
6.D
【解析】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选项错误;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选项错误;C、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选项错误;D、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正确。故选D。
【点睛】
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7.B
【解析】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取一定量的Mg放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滤液。A、固体中只有Ag时,镁质量不足,没有与硝酸铜反应,滤液一定呈蓝色,硝酸铜溶液呈蓝色,故A正确;B、固体中有Cu和Ag时,滤液不一定呈无色,只有镁质量充足时,滤液一定呈无色,故B错误;C、固体中一定有 Ag,滤液中可能有AgNO3,如果镁质量比较少时,滤液中有AgNO3是完全有可能的,故C正确;D、固体中可能有Cu,滤液中一定有Mg (NO3)2,这是由镁的质量决定的,故D正确。
点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物的成分组成要成分考虑到反应物的质量以及是否过量,不足或恰好完全反应。
8.B 硝酸银
7
【解析】
试题分析: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说明滤渣中没有铁剩余,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可以判断铁可能置换出银和铜,但不能置换出锌,铁加入后会发生反应,所以溶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溶液;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是否存在取决于加入的铁的量;如果没有硝酸铜,则一定没有硝酸银,因为银的活动性小于铜的。故选B.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9.B
【解析】A、该实验可以说明铁的锈蚀与空气和水有关,故A说法正确.
B、a管中的铁钉生锈消耗氧气,导致压强减小,b管中的铁钉不生锈,压强不变,故液体会向L端移动,L端液面高于R端,故B说法错误;
C、a管中的铁钉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易生锈,而b管中的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故C说法正确;
D、油和水不能互溶,使用植物油能减少水分蒸发对实验的影响,故D说法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生锈的条件以及对压强的影响,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B
【解析】A、该方法可以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故可以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正确;
B、Co3O4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反应前后Co3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C、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故是化合反应,正确;
D、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故正确。故选B。
11.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金属全部反应完,而且B反应完的时间比A少,说明B的金属活动性强于A的,t1时,产生氢气的质量B>A,反应完后A产生的气体质量大于B产生的,说明两种金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B。故选D.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金属和酸的反应
12. AC
【解析】
7
试题分析:A选项金属铝放进硫酸铜溶液中,溶液有蓝色变为无色,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实验3中铜不能参加反应;C选项完成实验①②或②③都能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l>Cu>Ag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实验前常将金属片表面打磨,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薄膜,故答案选择AC
考点:实验现象、金属活动性顺序
13. 玻璃棒CB
【解析】(1)取水样,静置后过滤。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2)若要测定西湖水的酸碱度,可选择pH试纸,pH试纸是定量测量,紫色石蕊试液是酸碱性的定性判断。(3) 塑料制品、易拉罐应投入B,属于可回收垃圾。
点睛∶pH试纸是溶液酸碱度的定量测量,紫色石蕊试液是溶液酸碱性的定性判断。
14.AC导电空气和水D石灰水Fe+H2SO4=FeSO4+H2↑收集多余的一氧化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Fe Cu或(铁铜);CuSO4(或硫酸铜)
【解析】
【详解】
(1)铁锅和硬币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
(2)①铜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②铁在与氧气和水蒸气同时接触时会生锈,在车体表面喷漆可以防止铁与氧气、水蒸气接触而生锈;
③A、青铜是铜锡合金;B、硬铝是铝合金;C、生铁是铁碳合金;D水银是纯净物;
(3)①如果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开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B中,如果B是石灰水,则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石灰水判断反应是否开始;
②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③通过C装置可以把一氧化碳收集起来,避免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C装置收集的方法是排水法;
(4)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镁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所以加入镁粉,首先镁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如果镁粉足量可以再继续和硫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铁,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少量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和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所以能把铜离子全置换出来,如果镁粉足量,能把溶液中的铜离子、亚铁离子全置换出来,则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和铁,滤液中(水除外)一定不含有硫酸铜。
15. 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气泡Fe + 2HCl === FeCl2 + H2↑X>Z>Y2AgNO3+Cu==Cu(NO3)2+2Ag
7
【解析】(1)、根据用稀盐酸除锈的原理和现象分析解答;
(2)、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分析解答。
解:(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的溶液呈黄色,故现象是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稍长一段时间,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又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还会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2)①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排在后面的则不能。由于把Z和X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说明X比Z的活动性强;而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说明Z的活动性比Y强,故三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是:X>Z>Y。
②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于只有金属X在氢前,因此X可以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而Z在银前面,Y在银后面,因此Z是铜和汞中的一种,而Y是铂和金的一种。故Z表面有银析出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gNO3+Cu==Cu(NO3)2+2Ag。
16.实验反思2分,答对一项得1分,全对得2分,有错不得分。其他每空1分
猜想与假设:锌与浓硫酸反应消耗部分硫酸,并生成水,使溶液浓度降低成稀硫酸,发生Zn+H2SO4(稀)=ZnSO4+H2↑
查阅资料:碱溶液(写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可以得分)
实验验证:(1)除去二氧化硫
(2)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玻璃管内壁有水雾;CuO+H2Cu+H2O
实验反思:AB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降低,致使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因此化学小组所制得的气体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可能是氢气;A是制取气体的装置,B是吸收二氧化硫的装置,可以用氢氧化钠等碱液吸收;C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的装置,D是浓硫酸,吸水干燥作用;E是用还原性气体还原氧化铜的装置,F中盛放的是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有水生成;G是防止空气中H2O进入干燥管而影响杂质气体的检验.进行解答
17.水珠;固体产物是NaOH;
7
实验操作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盐酸
猜想Ⅰ结论正确
没有气泡冒出
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分析:[进行实验一]根据碳酸氢钠受热能生成水分析;
[作出猜想]猜想Ⅱ: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解答;
[进行实验二]根据溶于水后是否放出大量的热判断是不是氢氧化钠,加入稀盐酸后看是否有气泡冒出来判断碳酸钠;
[拓展应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解答:解:[进行实验一]碳酸氢钠受热能生成水,故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故答案为:水珠
[作出猜想]猜想Ⅱ: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猜想为 NaOH,故答案为:NaOH
[进行实验二]根据溶于水后是否放出大量的热判断是不是氢氧化钠,加入稀盐酸后看是否有气泡冒出来判断碳酸钠,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样品溶于水
没有放出热量
猜想Ⅱ结论不正确
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Ⅰ结论正确
[拓展应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NaHCO3+HCl═NaCl+H2O+CO2↑
18.铁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催化;过氧化氢水+氧气
【解析】
【分析】
根据A是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 A是铁元素,铁元素组成的单质在B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E,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所以B是氧气,E是四氧化三铁,C是一种无色溶液,在C中加入黑色粉末D
7
能迅速生成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所以C是过氧化氢溶液,D是二氧化锰,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
A是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 A是铁元素,铁元素组成的单质在B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E,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所以B是氧气,E是四氧化三铁,C是一种无色溶液,在C中加入黑色粉末D能迅速生成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所以C是过氧化氢溶液,D是二氧化锰,经过验证,推导正确,因此:
(1)A是铁;
(2)黑色固体E是四氧化三铁;
(3)C是过氧化氢溶液;
(4)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D加入C中起催化作用,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 2H2O2 2H2O +O2↑ 催化红色固体逐渐变黑
【解析】A、C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都是液体,说明A是过氧化氢,而C是水,D是氧气,B是二氧化锰。E是红色单质,则E是铜,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F是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则G是硫酸铜。A、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其中B物质在该反应中起催化作用;B、反应②为氧气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现象为红色固体逐渐变黑。
20.黄铜比纯铜硬度大27g
【解析】
【详解】
(1)将黄铜片和纯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上留有刻痕,说明黄铜比纯铜硬度大;
(2)由图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g;
设:生成0.4g氢气需要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7
652=x0.4g x=13g;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40g-13g=27g。
【点睛】
分析图表中数据时,要关注造成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数据不再改变时所说明的问题,从而发现隐含条件。
21.(1)CO(或H2或C)(2分)
(2)氧气和水(2分)
(3)设需要10%的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为x
Fe + CuSO4===FeSO4+Cu (1分)
160 64
10%x 16千克
160﹕64=10%x﹕16千克 (2分)
x=400千克 (1分)
【解析】(1)三大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金属,常用来冶炼金属,故反应①中可用CO(或H2或C) 作还原剂;(2)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所以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就是使铁隔绝氧气和水;(3)设需要10%的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为x,
Fe+CuSO4═FeSO4+Cu
160 64
10%x 16Kg
16010%x=6416Kg
x=400Kg
答:(1)反应①中可用CO(或H2或C) 作还原剂;(2)氧气和水;(3)理论上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400Kg。
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