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老山界》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1996)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四、 字音及词语
1.多音字
盛
嚼
觉
2.重点字音
惊惶(huǎn) 苛(k ē)捐杂税 落得很远( là )缴(jiǎo)
点缀(zhuì) 酣(hān)然入梦 蜷(quán) 呜咽(yè )
3.词语理解
惊惶:
苛捐杂税:
缴:
攀谈: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
第2部分:
第3部分:
六、思考:
1.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写景的顺序和修辞的运用)
4.课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红军形象。
6. 试概括本文的主题。
《老山界》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1996)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四、字音及词语
1.多音字
盛chéng :盛饭 shèng :茂盛
嚼 jué :咀嚼 jiáo :细嚼慢咽
觉jué :觉得jiào :睡觉
2.重点字音
惊惶(huǎng) 苛(kē)捐杂税 缴(jiǎo) 点缀(zhuì) 酣(hān)然入梦
蜷(quán) 呜咽(yè) 落得很远( là )
3.词语理解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对事件的起始做简要的介绍(第1段)。
第2部分: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倒数第2段)。
第3部分: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最后一段)。
六、思考:
1.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半山腰山脚下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和瑶家大嫂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红军战士准备爬山;红军战士夜行军;红军战士半夜露宿;战胜困难爬上山顶。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写景的顺序和修辞的运用)
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4.课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红军形象。
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红军,有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必胜的信念和昂扬的乐观精神,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他们是可以战胜一切的人民队伍。
6.试概括本文的主题:
本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