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阅读与写作:500 多处文物损毁于洪灾:古建保护有多难?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文物是中华文化 的载体,承载着华夏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 老祖宗留给千秋万代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就是传承中华文明。新时代领路人曾言: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文物免于受损是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如 今在疫情好转之时,我国又进入了防汛关键期,如何做到守土有责,保护不可移动文物 免在洪水中受损,是特殊时期摆在相关人员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如何做好这道题,相关 部门相关人员需要的不仅是治理能力,还有治理智慧。 保护文物免在洪水中受损重在事前 (题目即观点,祈使句强劲有力。) ①今年 6 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安徽 省黄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宣城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成桥等文物受到伤 害,让人扼腕。国家文物局官网近日发布消息称,南方 10 多个省份至少有 130 余处不 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坏。 (开篇由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引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损坏的话题。) ②每一座古桥都见证着历史的烟雨,记载着时代的风韵,也保留着先人的智慧。特 别是那些名列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古桥,更有着难以磨灭和无可取代的人文价值,一 旦遭损就不可能还原成昔日模样,传袭久远的气韵就会中断。换言之,这种损失是无法 弥补的。 (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重要价值:有着难以磨灭和无可取代的人文价值。) ③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既然洪涝灾害难以避免,能否未雨绸缪,采取有力有 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以此次受损的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成桥为 例,其实一年前它就曾在洪水中受到毁坏,事发后,当地有关部门经过多天抢救性修复, 初步修复了受毁桥墩。不过,根据当时的报道,由于常年有行人和车辆通行,除了几处桥墩有缺损外,乐成桥桥身一些部位也出现了裂缝。既然如此,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对 该桥进行加固?如果采取了足够到位的措施,是不是就能减轻此次洪水的冲撞,从而免 于二次受伤? ④洪水凶猛,并不能说明古桥受损的必然性。凡事预则立,防护措施实一些,应对 洪涝的措施周全一些,文物受损的概率就小一些。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说法,各地文物部 门和文博单位要全面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与环保、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加强协调 沟通,密切注意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高度关注本地雨情水情风情汛情,及时组织排查 文物单位灾害险情和隐患,切实采取有效防汛措施,保障文物和人员安全。 ⑤这类表述宏阔而庞大,每一项要求都需要用实干来填充,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 马虎不得,也麻痹不得。以及时组织排查文物单位灾害险情和隐患为例,有关部门是否 做到了及时?又是否做到了排查?所谓的“切实采取有效防汛措施”又是如何落地的? (保护文物免在洪水中受损措施一:防护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 ⑥知易行难,但不能因为行难而不行,放任洪水自流,任凭洪水冲坏文物。有个细 节是,国家文物局提出“各地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保障好文物和人员安全”,将文物放 在人员前面。当然,这并不是指文物比人的生命重要,而是意在提醒有关部门强化责任 意识。洪水来袭,人员有办法逃离,文物却没长脚,它们怎么保护自己?如果有关工作 人员撒手不管,它们就只能遭受洪水摧残。 ⑦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文物经受灾害冲击而完好无缺。比如据报道,建于明崇祯十 四年的“三世中枢”坊,历经 12 次大地震、21 次大洪水而雄姿不减;四川沱江边明代 古塔,屡遭洪水仍无恙……原因何在?也许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 因素是,当地有关部门的保护措施较为到位。 (保护文物免在洪水中受损措施二:有关部门要知难而上,强化责任意识。) ⑧每一件文物因历史悠久而越发闪耀着文化和文明的光芒,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中华 民族的瑰宝,保护中华历史的传承之道,也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多一些 敬畏,多一些紧迫感,多一些行动力,让每一件文物都健健康康而富有生命力。 (照应开头,深情呼吁。)【时代警语】 每一座古桥都见证着历史的烟雨,记载着时代的风韵,也保留着先人的智慧。特别 是那些名列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古桥,更有着难以磨灭和无可取代的人文价值,一旦 遭损就不可能还原成昔日模样,传袭久远的气韵就会中断。换言之,这种损失是无法弥 补的。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特别是那些名列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的古桥,更有着难以磨灭和无可取代的人文价值,一旦遭损就不可能还原成昔日模样, 传袭久远的气韵就会中断。换言之,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A.每一座古桥都见证着历史的烟雨,记载着时代的风韵,也保留着先人的智慧。 B.每一座古桥都见证着历史的烟雨,保留着先人的智慧,也记载着时代的风韵。 C.每一座古桥都记载着时代的风韵,见证着历史的烟雨,也保留着先人的智慧。 D.每一座古桥都保留着先人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烟雨,也记载着时代的风韵。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新时代领路人曾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 市历史文化遗产。”“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体验谈一谈该如何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500 字左右。【相关链接】 石窟佛像修缮后变“表情包”,别让文物修缮“娱乐化” 近日,有网友爆料,甘肃西和县法镜寺石窟内的几尊佛像经过修缮后表情“诙谐幽 默”。爆料的博主指出,这些佛像曾经头部损毁,身体仅存石胎,当地村民自发出资修 缮,但修复后的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当地的文化站回应称,“1998 年村民发现佛像头 部有损坏,便请匠人做了修缮,原貌没有大的改变,这些属于‘笑佛’,笑也是其特征。” 这些修缮后表情“诙谐幽默”的佛像是不是“笑佛”,还需要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 确认。但是,修缮后的佛像变成了“表情包”,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着实是一件让 人“笑不起来”的事。 近些年,随着一些文物保护常识和纪录片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明白,“不 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是国际上通行的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原则。但与 此同时,一些“破坏性修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次“表情包”佛像引发关注,就离 不开这一大背景。 尚无法确认,这些“表情包”佛像在修缮的过程中到底被“改变”了多少,但从其 由当地村民自发出资修缮的细节来看,其修缮的专业度,确实得打上一个疑问号。 一方面,在 20 多年以前,当地村民就有自发出资修缮文物的行动,这份文物保护 的民间意识和自觉,无疑弥足珍贵;但另一方面,法镜寺石窟 1978 年就被列为县级文 物保护单位,其修缮却只能靠村民的自发行动,这背后或也对应着当地文物保护在制度 上的缺位。就此来说,我们或许不忍苛责当地村民在自发修缮上的“不专业”,但是, 时隔 20 多年后,当地在文物保护上的制度保障是否真正进步了,能否杜绝此类现象再 次发生,应该得到严肃追问。 一定程度上说,石窟佛像修缮后变“表情包”,是正常文物保护机制落实和资源保 障不到位的背景下,民间“自救”的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因为,文物修缮是一个高度专 业性的工作,它对人才、资源的要求都有着较高的门槛,是一般的民间自发行为所很难 完成的。 这些年,文物保护层面,无论是相关法律的完善,还是社会意识的提升,资源配备 的强化,都有明显进步。那么,在各方面条件都较之于 20 多年前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避免出现“破坏性修复”的现象。但从现实来看,这方面显然还有很大的提 升空间。 究其原因,或许也仍不乏人才、资源的限制,但对文物保护的价值认知偏差,可能 是第一位的原因。在一些地方,文物只是为了发展经济的一个噱头和工具,对之的修缮, 主要是服务于当下的实际需要,而非着眼于文物本身的价值还原。所以,我们才看到一 些“毁容式”修复、名为修复实为破坏的修缮,仍在公开上演。 结合这层现实,面对 20 多年前源自村民自发行动的“表情包”式修缮,正确的公 共反思是,当下的我们,如何做得更好、更专业?如何避免将严肃的文物修缮变成“自 娱自乐”? 来源:2020 年 06 月 23 日 光明日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