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1 高考作文必考人物素材(附:事例及精彩点评)
1
有乐趣的日子会发光——南京大学保洁员吴立娣
【故事】因为一次机缘巧合,南京大学保洁员吴立娣画起了学生公寓的黑板报。吴
阿姨没有学过画画,却从 13 岁开始,就包办了从小学到高中班里的板报。来到南大以
后,从粉笔画到水彩画,也是凭“兴趣”慢慢摸索出来的,长城、南大校门、落花大道
等多幅板报画作广受好评。有人问她,画画是否能带来额外收入,她笑笑摇着头回答:
“保洁是一种生计,为了生存必须要去做。画画是一种生活,心里快乐,也就乐于去
做。”
【点评】
保洁员画起了黑板报,如此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为什么能引人关注、让人感动?
因为画作很美,更因为吴阿姨对兴趣“念念不忘”。
生活不止眼前的生计,还有审美与乐趣。做保洁员 7 年的吴阿姨,每天穿梭在公寓
的楼道之间,让学生住得舒适干净,这是职责所系。忙碌之余,拿出时间画一幅黑板报,
甚至站 6 个小时来创作一些作品,内心也总是快乐的。她说,“一画起来,就忘记了累”。
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如同庄子“曳尾于涂中”、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
样,在繁忙现实里得以保存自我,不以“心为形役”,而是追求充实内心、愉悦精神,
何其珍贵。
生活不易,但有乐趣的日子会发光,每天都充满创意与惊喜。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位
扫地大爷,手握高压水枪冲刷地面的灰尘,留下白色纹路,从高处看去,竟是一幅气势
恢宏的大字,每一笔都别具一格;山西太谷 70 岁老人石够生,热爱木艺,也爱惜当地
的鼓楼,用一次性筷子制作了“太谷鼓楼”模型,令人惊艳;沈阳一所大学的保洁工王
世金,虽然视力不好、听觉也不灵敏,但带着助听器坚持练舞 6 年,跳出的“太空步”
不曾辜负每一个日与夜……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而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乐趣、点燃激
情,释放出生命中精彩的烟花。
有人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如果想要绽放光彩,到哪儿都有舞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年龄大小,都能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内心的快乐,都能靠自
己的努力去实现那份快乐。如此,生活的空气中就能洋溢着欢乐,而为生活添彩、为生
命增辉的一笔一画,都能交织成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2
国家需要,就是使命——“火药王”王泽山
【故事】有人问王泽山,1996 年时你就已经 61 岁了,两次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
似乎可以功成身退了,为什么还一直坚持科学研究?王泽山说,国家交给你的事,你就
要做好,这就是使命。火炸药不仅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工作必须做
好,否则没脸见人。经过 20 多年的潜心钻研,他再度攻克世界性科研难题,在 81 岁那
年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一等奖的领奖台,成就了一段传奇。荣誉等身,王泽山却认为
自己能力有限,“除了能做火炸药研究,别的都不擅长”,一天不搞科研,一天不思考,
一天不工作,就感觉好像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以身相许”火炸药,使命和热爱是他最
大的动力。
【点评】
火炸药是一门研究“热”的学问,可这个专业本身是个“冷门”——基础、枯燥,
甚至危险,要坐冷板凳,很多人说搞火炸药的人“一辈子也出不了名”。王泽山则认为,
专业无所谓冷热,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总能摸索出点东西
来。
这条冷板凳,王泽山一坐就是 60 多年。他经常要在极端条件下到户外做实验,在
内蒙古、东北等地的靶场,室外温度经常达到零下 30 摄氏度,年轻人都吃不消,数据
采集仪器也常有故障,80 多岁的王泽山却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回来还要核对验证数据。
他开玩笑说,“就是因为自己天生低温感,所以才发明低温感含能材料”。
成功的秘诀在于,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由于入神思考,他案头的咖啡经常是热
了一遍又一遍,进错楼、跑错房间、错乘火车铺位的事也经常发生。他说:“我头脑闲
不下来,吃饭、走路、睡觉想的都是火炸药领域的问题,我享受这样的感觉。”这样的
状态,正是“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生动注脚。从突破“废弃火炸药再利用”,到冲击“低温度感度技术”,再到成功解决“等模块
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难题,王泽山不仅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深厚的学术
造诣,更有着对科研工作的朴实热爱和矢志报国的使命担当。长期以来,一代代科研工
作者接续奋斗,在祖国大地上树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他们当中,有和死神赛跑、
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有“深潜”30 年、被误认为是“不孝子”的黄旭华;还
有开启中国“深地时代”的黄大年;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中国天眼”的南仁东……没有
许党许国的担当,没有报党报国的信念,也就不会有伟大事业的千帆竞发。
王泽山常说的一句话是,“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解决的问题,模仿做得再好,也只
能比别人做得稍微好一点”。把热爱注入科研事业,让使命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甘坐冷
板凳、勇做栽树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3
点燃生命的光——守护弃婴的“妈妈”徐朴
【故事】徐朴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次“母亲”,而那些她怀抱里的孩子,大多是因
患有严重脑瘫、脑积水、先天无肛、唐氏综合征等疾病而被遗弃的婴儿。40 岁时,她辞
去了无线通信领域某知名外企研发总监的职位,和朋友一起创办公益组织“朴质公益”,
致力于弃婴生存状态的改善。他们给这些孩子筹措手术费用、四处联系医院、找医生,
也把孩子抱在怀里,一遍遍亲吻和安抚,减轻孩子的病痛。有人如此评价做了十几年公
益的徐朴:“她做了母亲乘以一百倍的工作,也有着母亲乘以一百倍的力量。”
【点评】
作为母亲,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伟大力量,去护佑自己的孩子。因为母亲的身份,而
让这份母爱无限放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连那些并非亲生的婴儿,都如同自己身
上掉下来的肉。这就是为弃婴们寻找生存尊严、传递生命温度的徐朴,一个被称为“一
百次成为母亲”的母亲。
在徐朴身上,有三股力量,凝聚成把孩子从生死边缘拉回来的合力。一个是专业,
看护身患疾病的孩子,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绝不仅仅止于“做好事”。另一个是
情绪,心疼但不流泪、心酸但能坚忍,起码在孩子面前都是笑脸与阳光,这是追求“快乐”,而非消费悲苦。还有一个则是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徐朴带动丈夫、身边人一
起参与,虽然一个运营了两年多的养护点被关闭了,但孩子们让他们的生命“像上了发
条”一样,不会也不能停下来。
其实,孩子本身就是一股力量,一股看得见、摸得到的成长力量。一个严重唇腭裂
的男孩,刚开始,“鼻子和嘴巴都连在一起”,经过养护和手术,犹如“再造了一个生
命”。有些孩子能像普通人一样笑得自然了,有些孩子“从胳膊细得不敢碰到白白胖胖
的”,有些孩子则进入收养家庭开始了全新生活……他们的改变与成长,也是一种力量,
还有什么比让这些孩子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有活力,更能照见生命的希望与美好呢?
不忍他人孤苦无助,所以要笃定相帮;不忍他人遭受白眼,所以营建一个温暖的港
湾;不忍他人被贴上“活不长”的标签,所以没有办法也要想办法给出温暖怀抱。这样
的不忍之中,有一种人性之善、人性之美。徐朴把自己给了孩子们,老师李芳用身体给
学生挡车,台风“山竹”来袭时那些逆风而行的救援者……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用自
觉行动、无声付出,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他们,点燃生命的光,也必将照亮这
个世界。
4
“你退后,让我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
【故事】上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形成了大小不等的 161 个混乱
雷场,面积近 300 平方公里,人畜触雷的情况时有发生。2015 年 11 月,中越边境云南
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正式开始。历时 3 年,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对中越边境
云南段 57.6 平方公里的雷区进行彻底排除,并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对 24.1 平方公里的雷
区实施永久封围。每一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结束后,数十名扫雷官兵都当着当地政府
代表和老百姓的面,手牵手蹚过雷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
土地都是安全的。
【点评】
“雷区!禁止入内!”在中越边境云南段,这样醒目的标志随处可见,目的就是防
止附近村民误入而被炸伤。这些“无人区”,被当地老百姓称作“死亡地带”。这些“死亡地带”,是一群平均年龄 23 岁的扫雷官兵们的主战场。各种爆炸物繁多、
密度大、性能不稳定,作业危险性非常大……扫雷装备达 50 公斤、山坡陡峭处近 60 度,
“负重”的战士们时时刻刻面对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这特殊的战场上,扫
雷战士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西瓜你们先吃,我把这片雷区搜排完”,这是程俊辉烈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时
年 22 岁;“你退后,让我来”,这是杜富国勇士的果敢,27 岁的他为了保护战友,自己
失去了双手和双眼……面对最残酷最严峻的考验,他们身上流着最热的血。明明是最危
险的战场,“让我去”“有我在”“看我的”“跟我上”成了官兵们的口头禅。这些年轻战
士中,有很多都是主动请战而来,他们在生死一线之间,一个共同心愿就是把边境雷区
清理干净,不再让村里的老乡们受到伤害。
江河百折不改其东,走向雷场的战士们义无反顾。扫雷是一场特殊的战斗,这群年
轻的战士们用生命与青春和危险较量,靠的是九死不悔的刚强意志,靠的是誓死捍卫人
民安全的赤子心愿,靠的是守卫和平、守护家国的坚贞信念。3 年来,云南扫雷大队扫
除雷区 90 块,搜排地雷及各类爆炸物近 20 万枚。当他们手牵手“横扫”雷场时,留给
当地的不只是一片新生土地,更是一声承诺、一份安全、一种护佑。
扫雷官兵们踩的是“鬼门关”,走的是“阴阳道”,跳的是“刀尖舞”,使的是“绣
花针”,而留下的是“吉祥地”,打开的是“发展路”。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会如之前
被清除过的雷区一样,种上茶树,成为牛羊徜徉之地,偏僻的边境村寨也将逐步从封闭
走向开放。和平与安宁,终将成为这群战士们最耀眼的勋章。
5
做好人生的选择题——三江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研修生李雨晗
【事件】从小喜爱动物的北京大学女生李雨晗,毕业时获得了牛津大学、哥伦比亚
大学、杜克大学等世界名校的硕士录取资格。然而,她却选择了去三江源从事自然野生
动物保护工作,成了三江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修生。置身保护现场,她和当地牧民
一起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积极组织自然体验活动,并致力于解决人兽冲突问题。基于
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思考,李雨晗被评为 2017 年“罗德学者”,将于明年前往牛津大学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并准备学成归国后继续从事动物保护工作。
【点评】
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救助受伤的秃鹫,观测觅食的雪豹,饿了捡拾牛粪生火做饭,
累了躺进帐篷和衣而眠……这是李雨晗的选择,让爱好变成事业,让幸福触手可及。
选择是一时的人生,但人生是永恒的选择。关键是,为了什么去一往无前,如何才
能锲而不舍。有人因为家国情怀,毅然放弃了海外的功名成就,科技报国、死而后已,
他是“大地之子”黄大年;有人因为心中有责,在别人阖家团圆时,默默地守护安宁,
他有个名字叫“人民警察”;有人因为淡然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让破损的文物绽放历
史之美,他们是文物修复师……的确,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了不起的成就,更因为了不
起的选择;因为遵从了内心,更因为捍卫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梦想。
在新时代,年轻人更应思考人生的这道“选择题”。近日,“佛系青年”成为热词,
表面的豁达或是“随和”背后,折射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气质。当理想的丰满遭遇现
实的骨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拦路虎”在阻挡奔向未来的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
候容不下犹豫。即便暂时还看不透得失,但应知只有坚持才能拥有;虽然一时还找不准
方向,但只抱怨而不尝试,终究是“雾里看花”;尽管短期还难达到目标,但是不做,
连半点可能也不会有。如此看,李雨晗的选择也并非惊人,只是走下去,让自己脚下的
路生根而已。
这世上,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
路。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每个人都是一种色彩,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我们不能因现
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只要立足当下、紧跟时代,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就能“叩石垦壤,挖山不止”,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疆域。
6
冷饮为何没有流失——守护“爱心冰柜”的市民
【事件】近日,在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上,出现了一台引人注目的“爱心冰柜”。
冰柜里冷饮、冰棍、西瓜等一应俱全,还附有提示: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外卖小
哥可免费取用。冰柜无人值守,取用全凭自觉。据报道,两位刚运动过的少年,打开矿泉水才发现是给特定对象的,赶紧留下零钱;一位女士刚拿起冰棍,发现自己不符合职
业要求,又果断放回去;附近的阿姨专门赶来帮忙整理冰柜;一位路过的大爷甚至从自
己买的苹果中挑了个大的放进去……炎炎烈日下,冰柜里的冷饮不仅没有“意外流失”,
东西反而还增多了。
【点评】
与人为善者,人亦与之善。炎炎夏日,劳动者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挥汗如雨,而善良
的市民则用实际行动为他们遮阴挡雨。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一来一回之间,奏出
都市生活中让人感动的和谐交响曲。
爱心会传递,善良能“保鲜”。在“爱心冰柜”多出来的东西中,还有一封特殊的
信。一位小朋友被“爱心冰柜”和路人的善行感动,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偷偷放在冰
柜里。原来,他的爸爸就是一位快递员。“谢谢给爸爸送水的叔叔阿姨,是你们让这个
夏天变得更加温暖。希望叔叔阿姨们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善良的种子手手相递,在
一颗幼小的心灵中破土生根、向阳花开。如果说社会是最好的课堂,那么“善”与“爱”
的行动,就应该是人生的第一堂课,既能给孩子“扣好第一颗扣子”,也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每一个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