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研究的课题是《思想品德课中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探究》,以下结合《理想伴我成长》这一课例谈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渗透。
首先,本课依据课题论点及其实用性:本课作为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课程的最后一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特定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显得格外重要。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理想,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道理,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
然而,在课堂上,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即学困生)对思品课堂参与度不高,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学生的印象,思品就是划一划,背一背就可以了,忽略了思品课程的育人的功能。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要坚持全面发展,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改变教学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理性过程与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情感活动的非理性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思品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有一定层阶性的过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内驱力是非常关键的。让学生发自内心想学、乐学成为了关键所在。
基于上述的因素,研究者在课堂上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内驱力,课堂中做到三乐,即乐讲、乐学、乐练,讲学练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快乐轻松地完成课堂教与学任务。
接下来就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本课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环节设计及科研成果的体现向各位专家老师汇报:
本课围绕温故知新、火眼金睛、刨根问底、活学活用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温故知新环节,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采用小组竞赛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点评,增加课堂趣味性。
火眼金睛环节,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三个问题:
1.什么是理想?按理想的内容分为哪几类?其中最根本的理想是什么?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3.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
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可以找出,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渗透先学后教的理念,做到乐学。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个环节能够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中问题简单化,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内驱力。课堂上让小组成员之间互教互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
刨根问底环节,主要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采用一些简单的例子进行突破,使知识更容易理解,情感更容易接受。此环节就是课题中所涉及到的乐讲—学生的讲与老师的讲,如: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梦”和一个以时政为背景的材料分析,在活动一中增加了学生分享小故事的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内驱力。课题中研究成果之一要“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使“学困生”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并能积极回答问题。”大胆鼓励平常不发言的学生起来分享小故事,课前可以为这部分学生准备好相关故事,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促使学困生在课堂中找到自我的存在,认可自身价值,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二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补充关于人类追求理想的社会故事,宣传社会正能量,渗透思品课育人的功能。
活学活用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精选练习,练习的第一部分是知识抢答,学生可以通过当堂背诵、同组互评、个人点评的方式,全员参与,为下节课的温故知新环节做好准备。练习的第二部分在本课中所用的是一道漫画题,师投影漫画,并出示问题:
1.说出漫画中小朋友的理想是什么?你又有怎样的理想?理想有何积极作用?
2.如果按照漫画中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去做,你觉得他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先独立完成,同时找两名同学黑板上做题,以便发现问题,当堂诊断。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指导答题,规范答题。
以上就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当然,教有常法,但无定法,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更加灵活地运用研究成果,使思品课堂在快乐中进行,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