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案学案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doc

  • 18 页
  • 1.16 MB
还剩 1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下载资料包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9 阿长与《山海经》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复述法、讨论探究法。 多媒体、有关鲁迅的资料。 2 课时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有一位年长的妇女一直陪 伴着他,她对鲁迅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这位妇女,就是鲁迅一直没有忘却的长妈妈。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这位长妈妈。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 说《阿 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1926 年 3 月 18 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 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 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 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 1926 年 3 月 25 日《莽原》半月刊上。1.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2.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1)共写了 7 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 (2)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的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 “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 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 “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不同称呼,标志着不同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为,作者用的是抑笔, 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题目其实标示文章运用 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 文盲妇女和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 45 岁时作者的口气,适宜用“阿长”来称呼,而且“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 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 “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和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 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 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 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 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 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 情。 3.仔细研读课文第 1~5 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 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 “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 “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 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4.分角色朗读第 6~17 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 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写“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 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 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 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5.齐读第 18~28 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 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 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 “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 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 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6.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 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7.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在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 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 新的敬意。“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 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 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 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阿长”,这个与广大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妇女一样的 形象,尽管有那么多不足,却淳朴直率至极。作者在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 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就让我们共同体会一番吧。 1.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 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 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 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 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 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 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 ——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 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 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2.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 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 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 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 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 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 “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得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 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 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 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 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 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 20 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 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长妈妈是那个时代中国生活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枷锁下无数个妇女中的一员,她善良、 勤劳、热心,但同时又或多或少地有着粗俗、迷信等不良习气,也正因为她是一个并不尽美 尽善的人物,我们才感到她是那样的可信,那样的可敬,那样的令人久久难忘。 1.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称呼的由来。 2.第二部分(3~18),写“我”讨厌阿长的事例。 3.第三部分(19~31),写阿长为“我”寻购《山海经》,表达“我”对阿长的尊敬、感 激、思念之情。升华主题。1.表达方式恰当。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例如第 1、2 自然段就运用了 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长妈妈得名的原因。 第 3 自然段大部分是记叙,最后写夏天睡觉时则运用了描写,描写长妈妈的睡态,文中 还运用了大量语言描写。 第 26 自然段就在发表议论,议论对长妈妈的看法。 第 31 自然段是抒情,抒发对长妈妈的怀念。 2.结构和写法精妙。 文章 1、2 自然段先用“抑”笔:写长妈妈“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其名字不清;写“她 黄胖而矮”,其外貌不扬;写“我”家的小风波与她的“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其行为不正; 写她热天在床中摆成一个“大”字,其睡相不雅,侧重从“缺点”上展示。从第 13 至 29 自 然段着重“扬”,从优点上赞美: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使“我”觉得她知道很多的 事,开阔了“我”的眼界;特别是她作为一个文盲,连书的名字都说不清,居然为“我”买 回了《山海经》,这是最让人震惊的,也是“我”敬重她的主要原因。 3.议论适时精当。 文章在记叙长妈妈言行的同时,时而夹着作者对长妈妈的一些看法的文字、议论。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 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我先让学生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 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时我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主要通过讨论与归纳“作者为什么把阿长与 《山海经》连在一起,两者有何关联?”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 决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在学生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适当地给予表扬鼓 励,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互相合作的兴趣。10 老王 知识与技能 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学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重点 掌握文章记叙的顺序和线索。 难点 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 1 课时 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贫富、善恶、强弱等,这是 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往往并不因为社会身份或社会 地位而改变。富有者不一定高尚,贫困者不一定无知。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杨绛就为我 们塑造了一位感人然而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物形象。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 年留学英法,回国后 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 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 《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 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于 1984 年。主要写了作者从前同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 人——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革”时期,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 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是这一切对老王都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他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对 待作者夫妇。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老王的印象的。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概括出文章要点,列出提纲。教师作阅读提 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读后概括,并互相交流,最后归结:课文开头 4 个自然段写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等情况。下面 3 个自然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 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段,是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 能反映出老王心地善良。 2.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 样的?请学生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淳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 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 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 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淳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 爱护他。如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大瓶鱼肝油;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研讨问题: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的 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 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 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小组讨论解疑,教师点拨、明确: 1.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 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 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 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 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 不忘,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 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 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疚。 2.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 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 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 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 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 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 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心酸。老王 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3.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构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 四个自然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 下面三个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 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送他鱼肝油, 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 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 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杨绛的《老王》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从中能体察出作者对不 幸者关爱的呼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爱,并不仅仅是赠与,甚至都不一定是物质的,心灵 的关爱,平等的友善,比任何东西都珍贵。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 冷漠、残酷,那样世界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的。 老 王 {第一部分(第1~ 4自然段) {单干户、一只眼、 住处塌败 } 简介老王 的个人情 况 第二部分(第5~ 16自然段) {送冰、送人、拉“货”、 送香油和鸡蛋 } 记叙与 老王交 往的几 件事 第三部分(第17~ 22自然段) {老王去世: “我”的心理: 不安、愧怍 }写老王去 世和“我” 的心理 }作 者 与 老 王 的 交 往 1.典型小事中的典型形象。 文章选取老王艰辛的职业、不幸的眼疾、贫寒的家境,帮“我”送冰、送病人、送鸡蛋、 送香油等日常小事,刻画出老王质朴善良忠实的可贵品质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 心。 2.至情寓于质朴的叙述之中。 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质 朴无华的叙述中。老 王 {话说老王——苦、善 本色老王——用善良体察善良 用爱心浇灌世界 感悟老王——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怀念老王——爱心 人道主义 平等观念 这堂课我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以语言品味为主,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采用启发点拨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内 心,来完成对本文的掌握与深层理解。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 决本文重点,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但这节 课也存在着不足,一课时的时间安排得有些紧,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有些问题挖掘不 深。 11 台阶 知识与技能 能复述故事,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美好情感。 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细安排。 复述法和研讨探究法。 多媒体。 1 课时 《台阶》写的是一位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生活和劳动的?他有什么追求?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叙述父亲的故事的?你们就随我一起去看看。 李森祥,1956 年出生,当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台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学 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等。1.学生通读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2.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3.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索相关的重要信息。 4.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 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 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 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5.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体会。 1.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怕被人小看,“没人 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 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 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为后面写造新屋的时 候托石板闪了腰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是大人了”, 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 又是写台阶之低。 (4)“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 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 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 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 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 么特色?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 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了, 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 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 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分析父亲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 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 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 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 9 幢,是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 97 个,这表明 是云南省的最高学府。 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自立于受 人尊重的行列)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 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 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愚公移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高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 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 编草鞋,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 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 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感人故事,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 创业的精神,但文章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 的那种淡淡的凄楚与辛酸。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 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 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 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台 阶 { 第一部分(第1~9 自然段) {写父亲觉得“我们” 家的台阶低 }开端 第二部分(第10~16 自然段) {写父亲准备造 新屋,垒高台阶}发展 第三部分(第17~25 自然段) {写父亲建造好新 房屋,垒起高台阶}高潮 第四部分(第26~32 自然段) {写父亲感觉高台阶 不对劲,人老精神差}结局}以 台 阶 为 线 索1.主线清晰。 以“台阶”为题:其一,充分突出了“父亲”好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是中国亿万农民的 性格。其二,以“台阶”为题,明确了文章的线索。文章所写主人公——父亲的许多表现, 都是紧紧围绕台阶展开的,这一主线串起了全文的事件和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有利于表 现文章主题。 2.详略合理。 本文凡是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写得都很详细,与台阶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作者则略写, 有的甚至点到为止。如上山砍柴的艰辛、捡卵石的劳累、塞角票的节俭情景,都没有细描精 写,而只是一笔带过。 《台阶》一课中,作者家庭极端落后的经济条件离我们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到位地 理解文章主题,是备课的重难点。在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以读为主,反复读,抓住文章“台 阶”这一线索,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运用讨论法引 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跃了课堂气氛。12 卖油翁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实词、虚词,翻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实、虚词理解掌握 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法 朗读法、品析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1 课时 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的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在欧阳修笔下有一位貌似平常,却身 怀绝技的老人——卖油翁。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 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家, 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他的文章简洁明畅,说理透辟,状物抒情挥洒自如,语言精练, 文辞婉转曲折,具有潇洒的风格和浓厚的抒情气息。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文集,共 153 卷,附录 5 卷,是一部笔 记小说。 1.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朗读录音,感受朗读语气和节奏。 陈康肃公/善射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徐/以杓/酌油/沥之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善射:擅长射箭。 以:凭借,用。 自矜:自夸。 尝:曾经。 释:放下。 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微颔:微微点头。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忿然:气愤的样子。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安:怎么。 覆:覆盖。 徐:缓缓地。 遣:打发。 (2)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作动词用,看轻)(3)一词多义 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技) 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代词,指陈射箭)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代“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代“卖油翁”)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射箭和酌油。 4.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文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陈尧咨:骄傲自满、能够认识错误。 卖油翁:身怀绝技、大巧若拙。 1.朗读课文,找出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词语,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 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词语:射、释担、睨、微颔、忿然等等。 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变化:自矜——忿然——笑而遣之 陈尧咨对卖油翁前后的变化说明他已有所醒悟。 2.读了这个故事,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道理:熟能生巧 启示: (1)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执着,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做好每一件事; (2)“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我们做人要虚心,不能恃才自傲。 3.品味语言:下列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神情和态度? (1)公亦以此自矜 “矜”表现了陈尧咨扬扬自得、喜欢自我炫耀之意。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睨”展示卖油翁满不在乎的情态。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微颔”表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表演只略微赞赏,并不觉得怎样。 (4)康肃笑而遣之 “笑”说明陈尧咨幡然醒悟。 一(1)陈尧咨善射。 二(2)卖油翁善酌。 1.剪裁合理。 本文的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的善射,只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因此,写陈尧咨射 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 该略,惜墨如金;该详,泼墨如水。一段详,一段略,略中有详,详中有略,详略交叉运用,服从于突出中心的要求。 2.对比鲜明。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        陈尧咨      卖油翁 技艺:  善射(十中八九)  善酌(绝技) 见地:  自矜       大巧若拙 态度:  浮躁       从容、沉着 3.语言精炼。 卖油翁 陈尧咨:自矜       卖油翁:睨   熟 问       微颔     能 忿然      但手熟尔   生  笑而遣之     惟手熟尔   巧 骄傲自大 不可一世 不卑不亢   胸有成竹 自鸣得意 踌躇满志 从容不迫   心平气和 欧阳修的《卖油翁》,是一篇有趣而又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故事。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又在讨论基础上理解了课文 内容的大概,整个学习过程都比较轻松。但是,在接下来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于 课文当中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这一句颇有微词,卖油翁这样斜着眼睛看是否有不礼貌 的表现呢?如果是不礼貌,按照老师对课文主题的总结,怎么向他学习谦虚的精神呢?还有 的同学认为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命中率应该算很高,他的骄傲是应该 的。一番争论过后,学生们终于达成共识。但学生在本课上的表现依旧引起了我的震撼:他 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其实,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应该是学生自己 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地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 理念与能力。 第三单元 写作 抓住细节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3.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 兴趣,学会热爱生活。 写作——修改——点评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文学作品时,有时会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所吸引,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比如 《红楼梦》中对凤姐出场的描写,为什么会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因为作者往往运用了细 节描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节描写。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细节 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 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 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 4.细节描写必须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 活中的人、事的特征。 5.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 传神。 6.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 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7.善用标点符号。 作文一、修改作文 修改上一单元的作文。写作提示: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 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作文二、________的那一刻 写作提示: 1.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冲过终点线”“走上领奖台”等。 2.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 觉。 例文欣赏: 接过试卷的那一刻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思绪仿佛在那一刻永恒地静止了。 一张试卷,一张触目惊心的试卷。它仿佛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周围一切融 为一片寂静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试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苦涩至难以接受的味道在我身体中穿 行。我手颤抖着接过试卷,一阵冷风吹过,使我忍不住打了个摆子。我恍若雷击,呆呆地看 着试卷,眼中没有焦距,脑中更无所想。爱哭如我,都留不下一滴眼泪,似乎泪水也躲避着 不愿见到这试卷。脸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罢工了,不喜亦不惧,我顶着一张面无表情的 脸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而在那一刻,同学们的脸上有的挂着烂漫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扬形成 优美的弧线,似乎考得也不错。我的心又再一次坠入冰窖,一阵寒风吹过,似乎比之前更凉 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头,却着实不敢。与其说不敢,倒不如说心虚。我怕抬头撞上老师的 目光,怕抬头看见同学们的笑脸。我双手紧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白痕,冰凉的身体又 似乎在出汗,每改变一下动作都要用尽全力。 那一刻,我听见窗外的鸟儿在欢呼雀跃,心中的凄凉又莫名地多了一分;湛蓝的天空不 知何时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纱;树叶在秋风中不那么绿了;花儿也收起了灿烂的笑容。万 物归于沉寂。 一阵秋风吹过,把我的思绪带回。再看了眼分数,便把试卷折叠了一下,刚好可以握住那刺眼的分数,心思回到课堂,神色平静地听老师上课。 未来的路还长,那片刻被我铭记于心,在我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那一刻又浮现在眼前, 或许那一刻的痛并非一个悲剧吧。 【点评】本文回忆了接到试卷的那一刻的复杂感受。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极力表现“我”在那一刻的痛苦、难受。环境也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结尾点 明主旨:那一刻给“我”鞭策,让“我”奋发。 作文三、照片里的故事 写作提示: 1.可以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学过的《学会记事》,叙述故事时应条理清楚。 2.注意联系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对拍照时的细节做出生动具体的描写。 例文欣赏: 照片里的故事 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住宅正以建筑符号的形式,阐释着一个 乡村的变迁。它折射出来的,不只是农民居住观念的更新、消费的升级,更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题记 闲暇时整理家中那一本本尘封已久的厚厚的相册,尽管那上面粘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我还是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翻开了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站 着的是年轻时的爷爷和奶奶。照片上的爷爷穿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裤脚上还打着几个补丁, 脚上蹬着的一双棉布鞋也笑破了脸,奶奶穿着一身红色的棉袄,乌黑的秀发上别着一朵大红 花。这是他们的结婚照。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们身后的那一栋岌岌可危的房子。它是用土砖 建筑成的,房顶是用廉价的布瓦盖的,门前的房梁上还悬着些干玉米,据说那时常常吃了上 顿没有下顿,时时都为生计发愁。每到遇上刮风下雨的时候,爷爷和奶奶都要拿着瓢盆去接 漏雨。听爷爷说那时候家里还经常会跑进来一些蛇、老鼠之类的小动物呢!抚着照片上的爷 爷皱紧的眉头,我似乎感触到了爷爷那代人生活的辛酸。 轻轻翻开第二张照片,十几年前父母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张照片是爸爸妈妈 刚结婚时照的,背景是刚建好的新房,房子已是红砖瓦房,墙壁粉得雪白雪白,看上去十分 柔和,坚固。爸爸站在旁边一脸的自豪。尽管没有装修,但那时的爸爸和妈妈却已感到很满 足了。一旁的爷爷和奶奶坐在椅子上,在新建的安乐窝前安详而幸福地微笑着。这已经是一 张彩色照片了,因此我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妈妈手上戴着金戒指。 怀着惊喜的心情,我又翻开了第三张照片,眼前顿时一亮,原来是一张全家福,照片的 背景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了,这才是一栋真正的房子啊!三层,宽敞的阳台,全新的设计风 格,美丽的彩砖。房子里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舒适的沙发、空调、冰箱一应俱全。今年爸爸 还想给我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呢!照片上爷爷和奶奶精神矍铄,爸爸妈妈一脸满足幸福的笑容, 我,天真烂漫笑得多开心,仿佛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完这三张对比鲜明的照片,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 进步史。三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巨大的变化让我感慨良多,这三张照片只是三十年经济发 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合上相册,我庄严地把它们重新封起来。生命的痕迹就在我的回望中悄然划过,生活的 影子也在这照片永恒的记载和折射中,渐行渐远……我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 越来越富足,我们的全家越来越幸福,而记载生活的照片越来越美丽,照片背后的故事越来 越精彩。 【点评】小作者通过三张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其给一个家庭带 来的变迁,歌颂了祖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自豪感。全文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文章语言朴实,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