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 理解作者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预习反馈】‎ ‎1.检查1-2节的背诵。‎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 (古之学者必有师;对比论证。)‎ ‎【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第一段中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概述教师的作用;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  讨论后明确:‎ 6‎ a.纵比 ‎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  对其子:择师而教。‎ ‎  对其身:耻学于师。‎ ‎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1)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好古文”和“不拘于时”?(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6‎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总结提升】‎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课后作业】‎ ‎《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 6‎ ‎(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选自刘开《问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下列两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惑(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道(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翻译下面第6-8句。‎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 ‎5.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6‎ ‎ ‎ ‎6.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 ‎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传”、“无惑也难”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从4个方面概括。‎ ‎ (1)‎ ‎ (2)‎ ‎ (3)‎ ‎ (4)‎ ‎8.比较选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然后填空。‎ ‎ (1)相同点:(不超过25个字)‎ ‎ (2)不同点:(每小题字数不超过25个字)‎ ‎ ①《问说》:‎ ‎ ‎ ‎ ②《师说》:‎ ‎ ‎ ‎9.“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这一句与《师说》中的哪句话相应?(连标点不超过25个字)‎ ‎ ‎ ‎(1.(1)低于 (2) 原因(3)以……为耻 (4)加强语气 ‎2.B 3.C 4.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5.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6.道理不只是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6‎ ‎7.(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或不焉,小学而大遗。(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1)相同点:两文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向各种人学习。(2)不同点:①《问说》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②《师说》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