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
《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
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等。
【单元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
塑造人物的方法。
3.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
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教学(学习)课时数】
安排 8 个课时,二个环节:
(1)第 1-5 课时:诗歌
(2)第 6-8 课时:小说
第一环节:诗歌
【教学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探究、小组
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
变幻多姿的意境。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
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
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
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
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3. 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2)尝试青春诗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文本,重点是《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多朗读,
注意夯实基础,了解意象概念等。发放有关作者写作背景资料等。
作者 简介 写作背景
毛泽东 (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
治家和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写于 1925 年。当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当年 10 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办农民运
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习作。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乐山人,
诗人、学者。
写于 1919 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
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
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
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
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
画面。
闻一多 (1899-1946)湖北浠水。现
代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写于 1923 年。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社会,闻一多对此极
为失望。1922 年他赴美国留学,又不堪忍受歧
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1923 年,诗人准备出
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
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
烛》。
二、课堂教学
第一、二课时
(一)导语激趣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或自编导语,或以诗入情,或介绍背景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青春是美妙的,青春是昂扬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现在我们一起品味毛泽东
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进入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吧。(也可从毛泽东《沁园春•雪》引入)
(二)初读会意(设计意图: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朗读是最好的读诗方法,所以用朗读来感受诗人生
命的节奏。)
要求学生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描绘了哪
几幅图画?
1. 学生甲朗读全诗。
首先请一位学生读,全班同学倾听评点。
2. 教师范读(诵背读),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错读或需要调整的句子。
明确:
(1)字音
沁/泌 舸/柯 怅/帐
(2)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忆作为领起字,读时要稍微停顿,读出情感。
(3)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读好情感,理解作者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
3. 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秋景);下阕抒情(抒发革命情怀)。
(三)品读入境
(设计意图:鉴赏品读诗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诗歌的意象,聚焦意象,从意象中品味诗人深沉
而又昂扬的情感。)
1. 积累知识,掌握方法
(1)意象的概念。“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诗人思
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物象)的组合。
(2)意象的类别。诗歌中的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
有的是多个的。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再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3)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
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月亮”是思乡怀人或渲染凄
清的气氛;“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
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4)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意象与意境有一定的联系,
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意象一般与词句相关,而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不少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
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
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
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
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2. 明确要求,学生品读
小组合作,找出自己喜欢的几幅画面,说说画面里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
(1)上阕:独立寒秋图:独立(人)、湘江、橘子洲
湘江秋景图: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2)下阕:峥嵘岁月图:百侣、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图:浪、飞舟
上阕通过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的描绘,描述了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
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下阕则通过百侣、同学少年、浪、飞舟等意象的描绘,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
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
3. 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1)明确主旨: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
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全班齐读或分组朗读并背诵。
第三、四课时
(四)比较研读 (群文阅读)
(设计意图:把《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问题设计理
解诗词的青春内涵及情感,提高对人生青春价值的思考。)
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
《红烛》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在朗读节奏、情感及意象有何异同?
课文 朗读节奏与情感 意象 寓意
《 沁 园 春 •
长沙》
朗读情感豪迈、昂扬
与奋进
多组多个意象:
独立(人)、万山、层
林、漫江、百舸、鹰、
鱼、浪、飞舟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
壮丽秋景,毛泽东抒发了昂
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
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 立 在 地
球 边 上 放
号》
呼唤、自由宏阔、雄
起奔放的情感
一组多个意象:巨人、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
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
活的雄强之力。
《红烛》 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
唯美主义色彩,情感
丰富,情绪四扬三抑
单个意象:
红烛(蜡炬)
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表达
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
的坚毅追求等。
1. 朗读节奏与情感(在教材中划出节奏,采用多种形式朗读)2. 意象与寓意(见上表)
3. 主旨比较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
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描写了横跨两大洋的巨人(诗人自己)的呼唤与
呐喊,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3)闻一多的《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人的
胸怀,既表达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也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4. 共同点: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处在中国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但又十分
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也不想放弃自己的豪情壮志,更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去追寻理想,
拥抱未来。
【板书穿插其间】
第五课时
(五)小结,尝试诗歌写作
(设计意图:以诗歌阅读带动写作热情,条件成熟结集出版学生诗集,以诗歌写作促进阅读深入。
时间若不够,可延至课外完成)
1. 尝试诗歌写作先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即通过具体的形象(物象)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意象中,同时注意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及音乐美。
2. 诗歌写作中,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由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
(即意境)才是目的。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
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3. 同学们刚踏入高中,正处于青春飞扬时期,特别是刚刚经历了辛苦而又甜蜜的军训生活,你肯定
有许多不同的感受,请以“军训•青春”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要求抓住青春的特质,巧用
意象,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和理想,为自己的军训生活以及美好的青春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感情
自然。
4. 填好《诗歌写作评价表》。
项目 评价标准 等级(优良中差)
情感 立意新颖,体现对青春的思考,富有青春
情怀,书写青春抱负。
意象 意象贴切自然,文化内涵丰富。
语言 文字简练,富有张力,诗意盎然。
节奏音律 字词句的排列组合,流畅协调暗合音律美。
5. 展示学生的诗作。(朗读展示,学习园地展示……有条件的可结集出版)
三、作业布置(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诗歌文本后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的理解,
进一步体会青春飞扬情感。作业也可分开穿插至不同课时后布置。)
1. 揣摩《沁园春•长沙》中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
看、忆/红遍、尽染、碧透
(1)看、忆二字起统领下文(七句)的作用。忆字还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
(2)红遍、尽染、碧透,几个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2. 课外推荐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闻一多《死水》、郭沫若的《天狗》、周恩来《赤光
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舒婷《致橡树》、汪国真诗集、青春流行歌词,思索青春的价值。
3. 自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
第二环节:小说
【教学设计意图】
本单元有两篇小说,《百合花》是必读课文,《哦,香雪》是自读课文。依据单元导语、学习
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一是,通过培养学生
概述小说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说叙事特点(尤其小说三要素之情节构成)的了解;二是,
承接本单元前五首诗歌“意象”学习的内容,通过研读文章中的物象,掌握学习“以小见大”的细
节描写方法,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任务情境】
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绚丽青春的飞扬、美好人性的彰显。而不同的时代,人物的个性特点会
有所不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两篇精美的小说,去领略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转型背景下,鲜明个
性的呈现、青春活力的舞动,去欣赏作者独特视角下的物象美、性格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
3. 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4.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1.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2. 主题式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教学课时数】
三课时,二个环节。
(一) 第 1-2 课时:
(1)研读文本《百合花》,梳理了解文本内容和情节结构,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2)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 第 3 课时: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的细节描写,以
小见大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叙事特点;聚焦“百合花”,理解小说主题
前置作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研读《百合花》,自读《哦,香雪》,注意复习意象概念,自
查生字词。(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 分钟)
(设计意图:一是检查预习效果;二是为了发挥课堂最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带着问题阅读,
划出生字词,培养聚焦问题、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大体内容
2. 思考讨论:以“百合花”(物象)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百合花的情节。
二、把握故事情节,聚焦物象“百合花”(标题),理解小说主题
讨论提问: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1)展示白色百合花的图片(注意要白色百合花,符合文中的内容和寓意。)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请学生谈白色“百合花”花卉的主要特点和花语: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
纯洁、高雅……(提示:这是开放的话题,言之有理即可。)
(2)明确: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设计意图:培养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一次: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
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
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
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明确百合花的表层含义:
指代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小说的意象,也是线索。
(3)思考提问:概述故事情节,简要划分课文层次;围绕百合花被,试着给情节不同部分拟一
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
明确:
情节 段落 内容 小标题
开端 1-23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途中发生的故事 带路/借被前
发展 24-42 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借被
高潮 43-56 总攻开始,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献被
结局 57-结尾 新媳妇执意给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盖被
(小结:小说三要素之“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研读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明确百合花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A.请学生朗读 15 页第一次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刚走出门不远……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
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B.再请全体学生齐读“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明确百合花的含义:
百合花
表层
含义
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意象,也是小说的线索。
深层
含义
A.小通讯员与我一系列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朴实纯洁、勇于改错的小
通讯员形象;B.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
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淳朴善良、深明大
义、无私、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是人物纯
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小结:小说三要素之“人物”塑造方法)
(5)明确标题(物象)作用:
(设计意图:明确物象的作用)
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的重要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百合花是文章的线索。
②以“百合花”的纯白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
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表
达了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拓展延伸】题目含义及作用的解题思路
表层 解释概括基本含义
形象
文本中人物的品格与追求,如人性的关怀、社会责任、爱家爱国、
探索精神、工匠精神等。
题
目
含
义
深层
主题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安土重迁、家国情怀、爱好和平、敬畏自
然、描述现象揭示的本质等。
是否修饰或者点明写作对象
是否有利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或者态度
是否作为线索
题目作用 四联系
是否揭示主旨
三、活动延伸
(设计意图: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组思考:
(1)重点研读“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
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2)“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
明确:百合花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
感情。百合花是象征,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以“百合花”为题,一是,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二是,题目以借代的手
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
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小
通讯员和我)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情感美。
附:板书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技巧点拨——赏析本文中的物象
【任务引导】
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推动情节
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经意的信手泼墨,但
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
而可以喻大”。借“伪装”,借“物象”,以小见大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留给读
者以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 分钟)
思考讨论:依据文本,除了“百合花”外,试着找到二个或以上其它物象并做赏析。
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情节,小组交流后,展示分享。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分享展示、教师点拨,进一步巩固已学内容并加强
对文本的理解)
(一)物象赏析:
1. 野菊花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
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
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
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把小通讯员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
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
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
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2. 馒头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
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这
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
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第二次是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线地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
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
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
“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
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
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3. “衣肩上的破洞”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
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
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恼意。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
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
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
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
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
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
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
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
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
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对烈士的敬佩和痛
悼……照应小说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读者的心。
【明确】小说中使用多个物象,每个物象先后出现多次,对展开和呼应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
象、揭示文章主旨等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小结:
背景补充:《百合花》写于 1958 年 3 月,是茹志鹃前期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
争后不久,她的丈夫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
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
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
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使用多个物象以小见大,刻画了有
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
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茅盾所说的:“没有闲笔”,“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
气贯串,首尾灵活。”这一切,都使小说情节细节各个部分富于有机联系。
三、作业
(设计意图:学习和运用在文本中使用“物象”等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写法。)
1. 结束了初中生活,走进了高中,回首这段时光,每个人都会有有趣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
取一两个片断,最少使用一个物象,写出性格美或者情感美的主题。字数不少于 600 字。
2. 填好《写作评价表》。项目 评价标准 等级(优良中差)
主题 立意鲜明、新颖,体现对青春的思考,
富有青春情怀,书写青春抱负。
物象 物象贴切自然,文化内涵丰富。
语言 文字简练,富有张力,逻辑严谨。
结构 字数完整,条理清晰。
卷面 书写工整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塑
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
读完课文后,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设计意图:聚焦解读香雪的形象)
哦,香雪
情节 段落 内容
序幕(引子) 1-4 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 5-57 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和旅客做买卖
发展 58-69 ①
高潮 70-77 ②
结局 78-结束 香雪深夜和迎接的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明确:①香雪渴望有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②香雪实现愿望,
换取铅笔盒,徒步返回。
2.小说以“哦,香雪”为题的好处。(注意“哦”的读音)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
(1)题目清新可人,富有诗意。
(2)点明小说的主人公。
(3)题目中加“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
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设计意图:回扣本课第 1 个问题,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塑
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1.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
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徒步三十里夜路的苦。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请从文中找出铅笔
盒相关的情节,谈一谈,你如何理解铅笔盒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
明确:铅笔盒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23 页“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
钱”。
第二次,24 页“‘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第三次,24 页“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
西……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第四次,26 页“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
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然后举起铅笔盒”。
明确铅笔盒的意义:
①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
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
的觉醒。
②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小说写于 1982 年 6 月,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我们国家正逐步走上
改革开放的道路,冰雪正在融化,禁锢正在拆除,中国人民急切地表达出对现代化未来社会的渴望。
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企求,香雪的性格代表着那个时期进步青年
的纯真、善良、追求上进的性格。改革开放伊始,社会上涌动着各种欲望浪潮,苦惯了的中国人包
括中国农民希望生活幸福,也不乏追逐物欲的时髦,而香雪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上的东
西,想得到未来的彼岸幸福。“香雪”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
(小结: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的人生追求!铁凝把她
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地施展出来了。——白烨《评铁凝的小说创作》)
2.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
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究,碰撞思维,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明确:香雪不爱慕虚荣。
(1)香雪本性纯朴。那个铅笔盒的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却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
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了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
雪。
(2)交换是香雪自尊的表现。香雪觉得女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
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赶快回去,明天理直
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她要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
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
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用鸡蛋交换,是香雪自尊的体现。
(3)想要铅笔盒是因为香雪追求进步。香雪的内心把“铅笔盒(宝盒子)——上大学——不会叫人
瞧不起”联系到了一起。香雪在公社中学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为了“不会叫人瞧不起”就必须
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贫穷就必须上大学,为了上大学她才追求一切与知识有关的东西。在这条心理
链条中,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与
卖肾换手机、缩衣节食买 LV 的当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香雪并不爱慕虚荣。
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探究,碰撞思维,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明确:
其他姑娘们 香雪
相同点 都有着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不同点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
做买卖。她们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
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
表。她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
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能松
香雪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
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她渴望用一篮子鸡蛋
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
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
渴望交换铅笔盒。能紧的尼龙袜。(注重外表美、物质) (追求知识、文明和进步)
①直接原因: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
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的同学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希望能
拥有和她的同学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有这样的铅笔
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原因
②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
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
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知识就是力
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所在。
三、整合探究
1. 本单元小说物象赏析方法及作用归纳(同小说设计第一课时)
2. 小结:茹志娟笔调清新,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在铁凝的笔下,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山、树、溪、火车、铅笔盒,笔触所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
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
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天地万物无不多愁善感。
二人都善于使用物象去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文章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话题,善于以
小见大。
附:板书
课文 物象 情感 手法
《百合花》 百合花、野菊花、馒头、
衣肩上的破洞
淳朴、无私、高尚,军民鱼水情,
战友真挚情
《哦,香雪》 铅笔盒 对知识、文明、进步的追求
细节描写
象征
以小见大
四、课后思考
《百合花》与《哦,香雪》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比较鉴赏小说文本的叙述特点,把握小说基本特征。此题可根据学生情况和课时安排,
课后灵活完成。)
明确:
(1)《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我”作为故事人物讲述出来的。
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作为一个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团员,性
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刚参军的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
战斗任务艰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
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隐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
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人物——一个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小通讯员形象。
综观全文,叙述者“我”无疑是“可信的叙述者”,“亲切真实,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增强文
章的感染力”,作品较为明显地传达着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及其信念,即军民鱼水情如百合花般纯
洁。(2)《哦,香雪》则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
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弄在读者面前。即“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客观性、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这就是所谓的“扇面展开”情节,
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
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精与粗之间;而
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
处理。因此,小说不断地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姑娘、
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
这样的叙述角度从另一方面拆分又可一分为二:一是从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二是从台儿沟人
的眼光来看外面的世界。开篇从大环境写起,逐渐缩小描写的范围,从写大山转到写山村里的姑娘
们,再从姑娘们中分辨出独特的香雪,仿佛对台儿沟、对山民、对姑娘们和对香雪从陌生到认知、
到亲近,这就是从外人的眼光来看台儿沟。再有,写台儿沟人忽然迎来“那绿色的长龙”火车,初
见不识,惊惧恐慌,好像在黑暗中打开了一扇观看外面世界的明亮窗户,搅起心中一片波澜,产生
对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从台儿沟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这两种视界或两重叙述角
度,“给小说增添了意趣,给读者创造了情境感”。
五、推荐阅读
茹志娟《故乡情》、梁晓声《大兵》、铁凝《孕妇和牛》、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六、教学反思
附:
【单元学习反思表】
学习环节 学习思考 收获 困惑
诗歌第一、二课时
诗歌第三、四课时
诗歌第五课时
小说第一、二课时
小说第三课时
阶段性学习自我
评价
请如实自我回答下面相关内容:
1.你对你展示的知识和技能感到满意吗?
2.你的学习与评估量表上的期望值相比如何?
3.你对学习环节的哪些部分最满意?
4.从 1 到 10 分,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努力?
5.如果你再学习一遍,怎么改进呢?
6.单元学习后你有哪些新的发现、认识和感受?
7.你觉得老师的教学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一点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