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李颀(690-753?颀,念qí),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以边塞诗著称,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等,都有诗书往还。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约在天宝末去世。
李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唐才子传》传曰:“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调新乡县尉。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工诗发调即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
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唐诗别裁集》中云:“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写边塞征战生活之艰辛,讽刺统治者轻启战争。借《从军行》旧题,以汉喻今,借汉讽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旷野扎营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浑融着无垠的沙漠。悲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儿听到了眼泪也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紧跟将帅拼命向前。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在荒野,徒然看到西域葡萄引入汉地。
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这是一首思想内容深刻的诗。厌战怨征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放眼于历史上和亲与交战反反复复的现象,把笔触伸入到积怨不解的胡汉双方,最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不惜以百姓鲜血满足一己私欲的统治者。
诗中对被征讨的“胡儿”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在唐人诗中不可多得,可说是把边塞诗的思想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
这首诗从文体上看属于什么诗?题目上为什么加上一个“古”字?明确:《古从军行》,“从军行”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这首诗写当代之事,讽刺唐玄宗的开边西北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上加一个“古”字,同样也表明是拟古之意。问题探究
诗开首两句先写“白日”、“黄昏”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三、四句接着描绘晚上的环境: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接着五、六两句,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相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本诗描写了怎样的从军生活环境?突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特征?
七、八两句,侧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思归之念。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行人”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
重点语句赏析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请分析这句名句在表达上的效果。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从侧面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借汉喻唐,以古讽今,其主旨是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你认为诗中那一句用警醒的语言点明了这一主题?明确:“空见蒲桃入汉家。”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换到的是什么呢?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蒲桃”,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此处用故,讥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草菅人命的帝王,有力地揭示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该句也是全篇的诗眼,是诗意的落脚点,前面的铺陈,在此处都有了着落。
明确:首先,请看注释理解典故的意思。这些典故借古讽今,暗示了唐王朝的帝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造成生灵涂炭。典故的好处在于,有些话不好直说,可以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主题;同时,使得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原来古今帝王都不体恤民生大率如此。“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等典故,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本诗借边关紧张的从军生活、凄凉的战场景观,讽刺了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总结主题思想
诗风悲壮苍凉。以偶间散,押韵平仄互换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大体相承,但气势的动荡开阖却是新的发展。
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在节奏上又多变化,例如每两句的句尾轮换使用双音词和单音词,读来铿锵跳宕,韵味悠长。
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