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从军行》一教案教学设计表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五年学校庆余小学教师姓名孙雅君章节名称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设计思路依据的理论计划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爱国诗》1学时这是一个以“爱国、戍边”为主题内容的古诗板块,共三课四首古诗,其中有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杜甫的《春望》。四首诗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之手,但所反映的爱国忧民的主题却是一致的。学生对于历史背景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者是古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措施: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措施: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多了解。《从军行》一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后练习活动使学生获得阅读古诗的方法,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朗读能力,读中悟情。第1页共4页
课堂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可续页)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4、《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5、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6、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第2页共4页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8、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四、体会意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音乐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五、品悟诗情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2`指名说。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3、欣赏古诗新唱《从军行》。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第3页共4页
《从军行》(其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结合注释学生基本能理教解诗意,所以本节课,我以边塞诗为主题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诗学意,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拓展学习时空,从而更好地反感受边塞诗的特点,并让学生欣赏古诗新唱《从军行》,激发学生边塞诗学思习的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专家点评第4页共4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