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学习目标】1、了解王昌龄边塞诗歌的风格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品味王昌龄诗歌雄阔豪壮的气势和精炼含蓄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中的豪情壮志。【课前自学探究】1、知人论世:王昌龄(?——约756)字,唐著名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世称王龙标,有“”之称。2、关于边塞诗的文学常识1)边塞诗——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始于六朝及初唐,盛于开元、天宝年间。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王昌龄诗歌既有热情讴歌将士们爱国豪情和昂扬斗志的,又有写戍边将士思乡的忧愁与痛苦的。2)边塞诗的特点:①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思归)、厌战情绪,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②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③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昂扬:气势奔放,富有崇高感。3)边塞诗常见战争场面描写——①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②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导学过程】一、阅读鉴赏1、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重读、语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遥望/玉门关。楼兰/终不还。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根据书本注释及补充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补充注释:长云:漫天的浓云。暗:形容词活用动词。遮蔽,遮暗。雪山:指甘肃祁连山,常年积雪。孤城:指阳关,旧址在甘肃敦煌西南部。玉门关:汉武帝的时设置,甘肃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金甲: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破:击败。3、精华鉴赏(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第1页共3页
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意象:特点:作用:(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二、合作探究:一二句用了的表现手法——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孤城”点出了的地势,渲染出战争将至的气氛。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责任感和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转为。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诗中“楼兰”为的表现手法,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三、本诗小结:全诗格调,充满着。一二句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抒情,用以显志和歌赞战士。四、扩展阅读: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注解: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学后反思】《从军行》参考答案:【课前自学探究】1、少伯、盛、边塞、诗家天子王江宁【导学过程】一、阅读鉴赏3、精华鉴赏(1)意象:青海湖、漫天的浓云、暗淡的雪山;特点:这些景物的色彩黯淡无光;作用:以色传情,用暗色弱光来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2)黄沙:第2页共3页
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条件之恶劣,边地之荒凉;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戍边时间长、战事之频繁;穿金甲: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二、合作探究情景交融严峻的紧张自豪写景抒情借用典故外敌三、本诗小结豪壮英雄主义的气概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四、拓展阅读(1)该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2)环境描写: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凄凉)羌笛(别离乡情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距离远)作用: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第3页共3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