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赤壁赋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3、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难点: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2、语言运用的妙处。教学程序及设计:一、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一起走近苏东坡。二、题解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3.关于“赋” 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阵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三、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壬戌(rénxū)桂棹(zhào)余音袅袅(niǎo)幽壑(hè) 嫠妇(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旌旗(jīng) 酾酒(shī)横槊(shuò)舳舻千里(zhúlú)扁舟(piān) 匏樽(p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四、学习第一段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 这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 1、抽读第一段,正音。 2、全体朗读一遍。 3、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五、学习第二段 ( 这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1、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4、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5、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 六、学习第三段。思考:( 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思想中的消极面。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七、学习第四段。思考:( 这段写作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对生活旷达乐观的态度)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八、学习第五段。思考:( 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可恩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洲,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九、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十、艺术鉴赏(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喷泉”,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他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十一、背诵课文。十二、字词积累1、通假字: ⑴ 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⑵ 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古今异义词 ⑴ 七月既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常用希望义。 ⑵ 纵一苇之所如:古义往、到。 今义常用适合、如同。 ⑶ 冯虚御风:古义太空。 今义常用空虚义。 ⑷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3、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望: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 之: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表被动。)4、词类活用 ⑴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⑵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 ⑶ 正襟危坐 (使动用法) ⑷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 ⑸ 方其破荆州 (使动用法) ⑹ 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作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