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优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 读 书朱光潜①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就是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②-6-/6 优选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③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选自《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有删改)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6-/6 优选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的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自然界的植物,可中国人特别喜爱松、竹、梅,把它们推崇为某种人格精神的象征,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这都是的常识。 -6-/6 优选有人认为,松、竹、梅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值得观赏的外在形象,(      ),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都是中国人所推崇、提倡的一种风骨。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这种风骨,主要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但是,当这种人生态度遭受挫折而又无力抗争、不愿屈服时,也会有以一种超然物外或纵情山水、的态度对待现实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对松、竹、梅的风骨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形形色色 耳熟能详 艰难险阻 放荡不羁B.形形色色尽人皆知艰难险阻放浪形骸C.五花八门耳熟能详艰难困苦放荡不羁D.五花八门尽人皆知艰难困苦放浪形骸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B.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自然不无关系C.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当然不无关系-6-/6 优选D.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的发展,赋予人们心中松、竹、梅的含义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B.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C.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1.C 解析原文是“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2.B 解析B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3.D 解析A项,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B项,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C项,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6-/6 优选4.B 解析第一组成语是“形形色色”和“五花八门”,前者形容各种各样,后者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阅读材料中形容的是各种植物多种多样,没有变幻各种花样的意思,所以用“形形色色”更恰当。第二组,“耳熟能详”和“尽人皆知”,前者的意思是“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后者的意思是“人人都知道”。阅读材料中陈述的是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件事,这只是个简单的常识,因此“耳熟能详”用在这里不恰当。第三组,“艰难险阻”和“艰难困苦”,这两个词语都有“艰苦、困难”之类的意思,但前者中的“险阻”往往指(道路)险恶而有阻碍,不容易通过,或以此比喻经历的艰险。而“艰难困苦”只形容生活或处境的困难艰苦。阅读材料上文以“道路”比喻人生经历,这里用“艰难险阻”与之搭配就更恰切。第四组,“放浪形骸”和“放荡不羁”,前者的意思是“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后者也有“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的意思,但前者重点表达的是不受世俗礼法束缚,而后者在现今主要表达不受道德规X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从原文的语境来看,显然用“放浪形骸”更恰当。5.D 解析四个选项中两个以“笔者则认为”开头,两个以“然而”开头。上文说“有人认为”,接下来要阐明作者自己的看法,用“笔者则认为”开头要比用“然而”开头与上文的衔接更连贯。此外,用“然而”开头,与下文的“固然”“但”之间形成的让步、转折关系,使句子复杂化了,表达不够简明。选项中表达松、竹、梅的形象特征,有两项用“外在形象”,两项用“自然属性”,上文用的是“外在形象”,从文脉上看,选项用“外在形象”与上下文都更连贯。下文说“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选项中与下文的“但”关联的词有“自然”“当然”“固然”三个,相比之下,“固然”与下文“但”关联得最恰切。6.D 解析“随着”和“使”保留一个即可,两个同时使用,使该句缺少了主语。另外,从下文的内容看,“在原有基础上”修饰的是“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赋予”或其他词语。-6-/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