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讲解及练习题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1、郦道元的《三峡》: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 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 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描写三峡 秋季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周敦颐的《爱莲说》: ①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 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 的人。 ④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的语句:香远益清。 ⑤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⑥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 ⑦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 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孟浩然的《过故人庄》:①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 外斜。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滁州西涧》中表现诗人想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上点自由和安静的诗句是:春 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 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陶渊明的《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 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 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表 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8、陶渊明《饮酒》 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7、 ?齐鲁青未了。 8、《望岳》中极写泰山神奇秀丽风光的诗 句 , 。 9、荡胸生曾云, 。 10、《望岳》中的千古名 句 , 。 《饮酒》中表现诗人身居闹市,不为所扰的诗 句 , 。表 明诗人不为所扰原因的诗 句 ? 。 《饮酒》中的千古名 句 , 。 《饮酒》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 句 , 。 《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 , 。 《滁州西涧》中“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的诗句 是 , 。 独怜幽草涧边生, 。 11.曹刿认为作战的首要条件是“取信于民”,这就是指鲁庄公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漫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 起(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13.《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习 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来写船行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杜甫的《望岳》中,表现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陶渊明的《饮酒》反映诗人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8.《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突 出表现了水流的湍急,《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三峡工程蓄水之时,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我们不由得想起郦道元《三峡》中表现夏水 湍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完成下面的题。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 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风直到夜郎(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1.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有关语句来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品质,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 近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古诗词中有大量描写色彩的句子,请写出两句含有色彩词 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 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5. 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慨,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古诗 来表达:________________ 26.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 身在最高层。”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哲理的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 江晚景〉》) 27、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原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 是: 28、请写出两句古代有关待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满招损,谦受益。 (3)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9、《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 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7、《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 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 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 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 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 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 时见日。 8、《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 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也(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 ) 3、曹刿请见( ) 4、又何间焉( )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5、其乡人曰( ) 6、肉食者谋之( )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忠之属也( ) 3、公将鼓之( ) 4、公与之乘( )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再而衰 古义: 今义: 7、必以情 古义: 今义: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 后 一 层 写 曹 刿 跟 鲁 庄 公 的 对 话 , 说 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 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 。 10、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1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2、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课文翻译小巧门: 1、加。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 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远谋”译为“深谋远虑”。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物名、地点、官名、书名、 年号等专有名词可按原文予以保留。如:文中的“曹刿”“鲁庄公”等。 3、换。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词的意义,现在已改用其他词来表达,或者有的词虽然有的词还 用,但已改变了意义,都要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如: “小信未孚”,译为“这是小的 信用,不会为人所信服”。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无法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义 的可省去。 如:“公将鼓之”的“之”,是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省去。 5、调。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如: “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式,要翻译成“凭借什么”。 6、补。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知识要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背诵课文。 2、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为形象的方法。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 韩傀( ) 免冠徒跣( )( )天下缟素( ) 寡人谕矣(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 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 以君为长者 错意 怫然 免冠 徒跣 以头抢( )地尔_ 色挠 休祲 缟素 二、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受地于先王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_____ 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________通__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通__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不说。 通 意思 4、寡人谕矣: 通 意思 四、指出句子中的词类 请广于君,广: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 五、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否,非若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 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 表并列 B 表修饰 C 表承接 D 表转折 E 表因果 F 表假设, 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 ②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 ④ 暮寝而思之 (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 4.“者”可 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五、阅读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一)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 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 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 ___ ②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虽千里不敢易也(易,交换) C.岂直五百里哉(直,价值) D.非若是也(是,这样) 7、选出文段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秦王用十倍之地于安陵的土地来作交易,是为了帮助安陵君扩充疆土。 B.唐雎用先王御封地而守的理由来作辩护,十分有力。 C.先王之地,秦王却只是用十倍之地来作交易,不值;起码要一百倍以上。 D.秦王不攻打安陵君的根本原因是把安陵君当为长者,尊敬安陵君。 8、选择翻译正确的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 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 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 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 《晏子使楚》 一、基础知识 1、《晏子使楚》选自《_________》。晏子,名_____, ________时期著名政治家。 2.给下列字注音。(4 分) 淄()袂()踵()诣()酣( ) 诣( ) 枳( ) 耶( )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本字,并解释它的的含义。 ①缚者曷为者也?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齐之习辞者也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王曰,何坐?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其实味不同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避席对曰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7 分)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使 1 2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曰:“何坐?” 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子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肩接踵而在 比:________踵 5、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 (1)晏子使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子为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使使各有所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使贤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为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贤者,使使贤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7)齐人固善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分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楚王和手下想了一个什么计谋来侮辱晏子的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晏子是如何批驳楚王的呢?这样做好在哪里? 5、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6、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请联系课文说一说晏子的语言特色 《爱莲说》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 )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 亭亭净植( ) 予谓菊( ) 宜乎众矣( ) 二、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学者称他 2、本文运用 的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 作用是 。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 一、理解默写 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的是 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的是 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的是 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的是 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的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 蕖 爱 莲 说 辞 海 荷 文 体 散 文 散 文 说 明 文 写作目的 说明荷的用途提倡种植荷 托物言志 对荷作简明 概括的介绍 所抓特点 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能比拟人高贵品质的特点 生物属性,生长习 性、用途等 主要表达方式 说明、记叙、议论、抒情 记叙、议论 抒情、描写 说 明 语言特点 富于感情色彩 富于感情色彩 科学、准确、平实 1、本文选自《____》,这部书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由___整理, 编定为_____篇。 2、用原文填空。 表明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的行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点明纳谏成效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3、邹忌从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用日常小事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设喻,由小到大,由己及君, 由家事到国事,类比推理,巧妙的讽喻齐王。道理由潜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易于接受。 好处: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劝说别人要 注意方式方法,既尊重对方,又言辞委婉,循循善诱。 6、写一句表现勇于接受意见的名言或故事。 答: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文章第二段写的是: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8、有关纳谏,从谏的名言:(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邹忌是怎样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的? 答:邹忌见到徐公后,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照镜子作比较,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 10、邹忌运用了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运用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论据确凿,使人易于 接受。 11、从进谏的方法和齐王纳谏的态度两方面,谈谈对我们处事为人的启发? 答: 12、第一段写比美的事,与文章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 答: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13、人物言行可以体现其品质,试对邹忌和齐王做简单评价? 答:邹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具有良好的自觉自醒意识,善于设喻说理,现身 说法,明白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王:开明而有作为。善于纳谏,闻过则喜,以民为重,勇于改革。 14、敢于进谏的忠臣的故事: 屈原因向楚王进谏而造逐放,最后投江而死。 八大题答案 1、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 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4、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5、“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 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6、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 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 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7.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8.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 王容易接受)。 二、虚词一览 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__________ 暮寝而思之 __________ 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 窥镜而自视 __________ 之:臣之妾畏臣,闻寡人之耳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________ 问之客曰 __________ 由此观之 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 _________ 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 以: 自以为不如 __________ 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 于: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_______ 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 皆朝于齐 __________ (一)读《郑板桥题画三则》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 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 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 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 乎哉! 6、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4 分) (1) 新篁初放 篁:____________ (2) 岂非天然图画乎? 岂非:__________ (3) 遂有画意 遂:____________ (4) 倏作变相 倏: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 独画云乎哉! 8、第一则通过写养竹、爱竹,潜心观察,最后总结出主旨。请你概 括出这则短文的主旨。(3 分) 9、第二则短文作者从画竹的过程中总结出怎样的作画经验?试 总结文中写到的作画过程。(3 分) 10、这二则文章都是以画竹论艺,尤其是郑板桥总结出的画竹,先观察,得 “眼中之竹”,次是凝思,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成“手中之竹”。对你的学习有哪 些启发?谈谈读后体会。(3 分) 11、前人认为板桥题画中多于闲言、戏语中见情趣。试从第二则短文中找出 一处作分析。(3 分) 年级语文通假字归类整理 5、与 yǔ 通“欤”,吗 轻寡人与 《唐睢不辱使命》 6、错 cu 通“措”,施行、置办 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7、仓 cāng 通“苍”,青灰色 仓鹰击于殿上 《唐睢不辱使命》 8、谕 y 通“喻”,明白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唐睢不辱使命》 9、说 yu 通“悦” , 高兴 秦王不说 《唐睢不辱使命》 29、孰 通“熟”,仔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曹刿论战 一、基础知识掌握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 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 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 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我】指鲁国。【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jiàn)】参 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 个人专有。【对】回答。【惠】恩惠。【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bó)】丝织品。【加】 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 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鼓】击鼓。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 已经。【克】战胜。【故】原因,缘故。【再】第二次。【衰】减弱。【竭】尽,消失。【盈】充 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mǐ)】倒下。 (二)通假字 【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 【从】①听从(民弗从也);②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 【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 气完成。【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三、阅读理解运用 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 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5.“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 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 因,平庸。 7.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 验。 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9.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 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 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 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4.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些都 说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 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 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 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 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 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 16.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8、《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 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 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 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 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 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 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 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 (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 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 衬。 1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 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 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 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 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 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三峡 1 基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 或 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 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 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 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 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 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 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 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1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 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 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 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 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 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 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l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 同景象。 l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l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l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l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l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 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l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l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l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l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l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 同情。 l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 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l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l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l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 现力强,充满生气。 l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精要笔记: 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 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 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 一、解释词语 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缺” 2、重岩叠嶂 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上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8、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三、简答: 1 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 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 示着凄婉美。 2 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林寒涧肃 与朱元思书 一、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 【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 【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 碧】青白色。【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寒树】使人看了 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竞上】争着向上。竞, 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 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 声音。【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 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 名之心。【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 映】互相掩映。 精要笔记: (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 思想。 (2)本文的特点: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 (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 一 解释加点词语: 答案 1 从流飘荡 从:顺、随 2 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3 猛浪若奔 奔:飞奔的马。 4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5 鸢飞戾天者 戾:至 6 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 7 窥谷忘反 窥:看。反:通“返” 二 翻译句子 答案 1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飞奔的马。 2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 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 成百的山峰。 3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 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4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 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5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 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 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二、 阅读探究 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 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 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 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郁郁葱葱,顽强生 长,互比高低,直插云霄,连绵起伏,生机无限。通过“写貌”表现树之奇,亦山之奇。 ② 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通过“绘形”山之奇 尽显。 ③ 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鸟之鸣,婉转流 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 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通过“摹声”又显一奇。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 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 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 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 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 拓展延伸 1.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 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 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 乐是无法比拟的。 参考译文 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一.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 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 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 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 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二、正音正字。 弗 f 鶿~雎 jū 怫 f 跣 xiăn 抢 qiāng 傀 guī 祲 jn 缟 găo 挠 no 谕 y 三、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大王给予恩惠, 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 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护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 陵),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 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 往地上撞罢了。 6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出身 平民的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再加 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 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 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四、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色厉内荏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 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 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 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 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 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 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 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 接拒绝,态度坚决。 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 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 危为安,运亡为存”。 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 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 命。 11、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 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 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 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 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 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 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昳( )丽 朝( )服衣冠 窥( )镜 期( )年 朝( )于齐 间( )进 二、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8 分) (1)冠( )( ) (2)廷( )( ) 寇( )( ) 延( )( ) (3)蔽( )( ) (4)纳( )( ) 弊( )( ) 枘( )( ) 三、实词过关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修___________ 昳丽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 服__________ 窥__________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__________ 4、朝于齐 朝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 蔽 6、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__________ 7、谤讥于市朝 谤_________ 讥______ 谤讥________ 市朝__________ 8、闻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__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__________ 10、时时而间进 时时__________ 间__________ 1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__ 12、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____ 13、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畏__________ 四、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解释: (一)词类活用: (意义和用法)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闻寡人之耳者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二)一词多义 1、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于是入朝见威王 ( ) 2、 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 (三)古今异义 1、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 今: 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古: 今: 3、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 今: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古: 今: (四)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谓其妻曰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时时而间进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皆以美于徐公 ( ) 必以情 ( ) 五、篇章理解 1、全文用设喻说理说理的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从全文看,第一 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 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以小事设喻,由_____及______,以小 见大,由________到_______,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七、理解性默写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编订者 是___________。“讽”的意思是 。 2、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4、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 八、课文内容理解 1、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 样的品质?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 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 们学过的古文中, 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3、“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 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7、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A、邹忌 B、齐威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