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舍昼夜 舍:停止B.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少,小C.君子亦党乎党:动词,偏袒,包庇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责解析 文:文饰,掩盖。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君取于吴,为同姓B.非不说子之道C.孙以出之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解析 A项“取”通“娶”。B项“说”通“悦”。C项“孙”通“逊”。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之不讲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D.子将奚先解析 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5.名句填空。(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可使治其赋也 赋:赋税B.百乘之家家:大夫的封地C.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说:称赞D.君子亦党乎党:结党解析 A项赋:兵赋,这里泛指军政。C项说:通“悦”,喜欢。D项党:偏袒,包庇。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B.C.D.解析 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A项所以:用来……的/……的原因。B项其:代词,他/代词,我。C项与:介词,和/动词,交好,结交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名望,有没有官职
,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有学识,有修养,有才能,能够胜任各种工作。这说明了孔子在人生追求中重真才实学而淡泊名利。B.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时,认为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管理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都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C.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作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D.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是孔子在“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不得不自嘲似的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2·1·c·n·j·y解析 A项中“孔子……淡泊名利”错。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译文: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限,原地不动。(2)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译文:我真幸运,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二)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心止于一忠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董仲舒)10.孔子的“忠”的含义是什么?答案 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1.简要评价孔子和董仲舒的“忠君观”。答案 孔子认为君主与臣子都要恪守本分,君主要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同时认为以忠事君,是指以忠于职守的行为和态度来侍奉国君,体现的是一种诚信与尽责,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态度,与直接地忠于君主本人的行为不同。而董仲舒则认为“忠”只有一种解析,只能一心一意忠于“上”(皇上),不论是非曲直,唯君主的意愿是从,否则为“患”(祸害)。这是一种愚忠、盲忠,不值得提倡。
浅谈《论语》之做人《论语》中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做人要讲“仁德”孔子认为,仁德乃做人之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上充分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否则便是子虚乌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孔子认为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二、做人要正直磊落“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是要跌跟斗的。三、做人要全面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就充分强调了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孔子还强调,做人要重视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着重强调了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所以,对于个人修www-2-1-cnjy-com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四、做君子一是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也就是说,君子要整肃仪容举止,端正脸色神情,注意自己的言辞语调。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作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二是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言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首先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其次是处事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最后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2-1-c-n-j-y三是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