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选修《论语》选读 / 六 君子之风 / 《君子之风》PPT课件

《君子之风》PPT课件

  • 2022-07-11
  • 55页
  • 819.5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君子之风 (1)志:追求(名作动)(2)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3)依:依据。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来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为了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孔了赞许他为仁人。比干苦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仁人。管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为仁人。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少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 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喻:懂得,知道。晋·范宁说:“弃货利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4.16) 韩非子的“义利观”完全的功利主义,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它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它把人们追求势力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1)志:追求(名作动)(2)耻:以……为耻(意动)(3)恶:坏,不好。(4)足:值得。 「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勉励学生要专心致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1)鄙夫:庸俗浅薄的人。(2)事:侍奉(名作动)(3)苟:如果。(4)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朱熹说:“鄙夫,庸恶陋劣之称。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论语集注》卷九)清梁章钜《论语集注旁证》说:“志于道德,圣贤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贵,即鄙夫也。圣贤非不事功名也,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不害于道德也。豪杰非恶富贵也,视功名为重,则富贵为轻也。鄙夫则富贵而外,他无所志,故其得失之患至于如此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1)贤哉,回也:主谓倒装(2)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3)堪:忍受。 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他一生大半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极深地理解并履践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以谦虚敏学、尊重师长、德行出众而著称,被后人推居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尊为儒家的“复圣”。(6.11)本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美德。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译文】孔子在陈、蔡之间遭受困厄,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屑,脸色疲惫,可是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弄得走投无路,如今在陈、蔡之间又陷入如此困厄的境地,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治罪,凌辱先生的没有禁阻,可是先生还不停地弹琴吟唱,不曾中断过乐声,君子不懂得羞辱竟达到这样的地步吗?”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内室告诉给孔子。孔子推开琴弦长长地叹息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叫做一以贯通,不能通达于道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成是走投无路!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达于道,面临危难就不会丧失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这才真正看到了松柏仍是那么郁郁葱葱。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后安详地拿过琴来随着琴声阵阵歌咏,子路兴奋而又勇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洁,而我却是那么的浅薄啊!”古时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环境里也能快乐,通达的情况下也能快乐。心境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都像是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有规律地变化。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浮云”比喻义的理解: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1)问孔子于子路:于,向。(状语后置句)(2)对:回答。(3)女奚:女,通“汝”;奚,为什么,疑问代词。 孔子从三层次解剖自己的为人,重点则在于“好学”:(7.19)本章孔子自述为学求知的勤奋。一、在未得知识以前,好学不厌,几至废寝忘食的地步,可见其学习之刻苦。二、在已得知识以后,快乐得忘记忧愁,可见其乐道而不忧贫,为人之旷达。三、努力求学而不知老之将至,可见其自强不息、专志追求的精神风貌。 清·刘宝楠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乃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论语正义·述而第七》) 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钱穆《论语新解》孔子好学之风,令人感动,为人楷模。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8)(14.28)本章孔子从仁、智、勇三者严格要求自己,以成仁道。孔了提出仁、知、勇三者作为衡量君子的道德标准,他自谦说尚未做到。其目的在于勉励学生,从仁、知、勇三个方面去培养仁德,成为仁人。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读解:仁者足以爱人,故胸怀天下,故不以一己私利而忧愁;智者足以明礼,故能克己复礼,故不为一己私利而迷惑;勇者出自礼仁,大义凛然,杀生成仁,故不因一己私利而畏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6.23)本章孔子分析智者和仁者的性格差别及其作用。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读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评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者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南怀瑾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1)弘毅:弘,广大。毅,坚毅。宽宏坚毅。(2)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3)已:罢休,停息。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8.7)本章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 宋•朱熹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容少懈,可谓远矣。”——(《论语集注》卷四)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这就是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语源。(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12.8)本章叙述子贡矫正棘成子的偏见,阐明文采和本质,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12.8) 子贡雄辩的口才:先声夺人,首先以不容辩驳的感叹口吻指出对方已经大错特错。中间插入“驷不及舌”一语,意思是说,你不仅说错了话,而且错得追悔莫及,就是想收回去都不可能了!在把对方压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驳之力后,才正面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论证,有理有据,毋庸置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在质朴多于外在的文采,那么就会粗鄙野蛮,如果外在的文采多于内在的质朴,惟有两者协调,才能称得上君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孔子眼中的“君子”小结: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成语,并理解背诵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杀身成仁 未得到时,担心不能得到;既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形容一昧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患得患失 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后多含贬义。无所不至 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大的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任重道远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于丹心语 课文解读(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形象地表述空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为例子。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我(“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浮云”比喻义的理解: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现代人的“患得”: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课文解读(二) 课文解读(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课文解读三)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的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还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吏事:做官为吏之事。及:等到。释:放下。私第:官员自己所置的住宅。阖户:关门。竟日:整天。如流:像流水一样顺畅。薨:对诸侯或大官死的委婉说法。发:打开。文言练习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岸谷:高深的山谷。比喻高傲。忌克:心存妒忌而凌驾于人。比:类比。颜色:脸色。卒:终于。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一至六课的问字句有:第一课:子贡问政、哀公问于有若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第二课:颜渊问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子夏问孝、宰我问第四课:使子路问津曰、问于桀溺、子路问曰第五课:子张问曰第六课:叶公问空子于子路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