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为政以德
第一课《为政以德》:2·3章:【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2·9章:【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14·5章:【评析】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求是高考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4(1)上述材料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治国理想?(1分)(2)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分析并就其中某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1)为政以德,讲究礼节(1分)(2)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才能做成大事。具体说来,要做到办事严肃认真、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百姓(2分)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1分)
冲刺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4.(1)如果从“义”与“利”两者的关系来解读这则文字,孔子的观点是什么?(1分)(2)你认同孔子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评析。(3分)
24(1)重义轻利(2)认同文中的“信”即道德实践之一,孔子以道德为最高价值,认为道德是超越物质利益的,尤其是就为政之道而言。“信”之类的道德基础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政权建立和巩固起来的根本。
不认同“重义轻利”观点将将“义”和“利”关系机械的对立起来,以致后世儒家讳言利、排斥利,造成了价值观上严重偏颇。重义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追求公利并非与“义”对立,追逐私利也不能一律排斥。
2010宁波十校阅读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4·5)24.⑴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谁?(1分)⑵根据孔子与南宫适的对话,概况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3分)
24.(1)南宫适(2)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武力侵暴”亦可)
2.(1)“民本”思想(保障民生的思想)。
(2)在孔子看来,有民才有国,而基本的生活保障则又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必要前提,因而让老百姓“富”起来之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非常重要。但物质财富往往是有限的,富人占有的多了,老百姓得到的就必然少了。可见,限制富人“聚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设法“富”民。在当时生活资料普遍匮乏的社会里,这种思想既是朴素的,也是进步的。即使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5.(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从孔子对不同对象“问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立国之本在于“民”,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为政”的重要追求。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