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考点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
——赏析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
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
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
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三种。Ⅰ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Ⅱ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Ⅲ 掌握鉴赏物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栏目索引Ⅰ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巩固训练
(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
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
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
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
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鉴赏 上片以“发短”突兀而起,气势逼人,发人深思:满清贵族入主
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的
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词作开篇即
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确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继之以“髯长
”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
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
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
墨客纷纷遁入僧门。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
人着意点示:“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一个“怪”
字传递了词人多少不需表述却不难意会的衷曲。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
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
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至远,由风貌到气
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
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用“折腰”代
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熏风”跟上片“霜侵
”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
时也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
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
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解析 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
的品质。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圆
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
”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
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
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解析答案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
比喻突出性格。精要点拨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
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
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
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
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
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
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
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
析)。Ⅱ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典例引路
(2015·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鉴赏 诗歌首联,上句写春雨的自在飘洒,下句写雨后的清洁美丽。
颔联写雨后天晴,紫烟渐散,丽日当空,表现了诗人得知朋友苏轼被
授予翰林学士等要职后的快乐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仕途上的踌躇得志。
颈联使用了对仗、比拟、通感的手法,描写诗人所见的美景:花瓣飞
入衣袖,娇红的花瓣还沾着雨滴;绿柳轻拂马匹,嫩绿的颜色格外均
匀。尾联抒发诗人情怀:欣赏春光,畅饮美酒,这个都城,谁还有自
己这般清闲呢?一句反问,更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拜望好友时的喜悦和
对春天的热爱。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
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解析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只需找出诗歌中所提到的雨后的意象即可。
作者黄庭坚得知苏轼经过长期贬谪外放,重新回到京城任职,心情愉快,
而当时正值春天,春雨飘然而下,洒在青草上,荡涤了一切尘土,作者心
头的“尘土”也随之而去;笼罩“帝阙”的紫烟渐渐散去,象征着未来的
政治清明,正可以有一番作为;雨后风和“日丽”;火红的花儿沾了雨水
而更可爱;柳色葱翠可人。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是那么的美好,作者信心
满满,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答案 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精要点拨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
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
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
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
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
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
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
“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2.审题答题规范:细辨析、巧回答
“细辨析”指在审题时要仔细辨析意象类试题与意境类试题。意
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①请找出××(意象)。②××(意象)蕴含什
么样的情感?③××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
有: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②××(句、联、片、全篇)渲染
了什么样的氛围?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巧回答”指针对这两类题巧妙地回答。意象类题应是怎么问怎
么答。(详见后面的“微点突破”)意境类题回答则要注意: 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
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还
可接着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意境营造题,要注意其两种方式: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
答意境(画面)特点,要注意参照以下专业术语: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
时。 易醉扶头酒[注],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
自题诗。
注 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鉴赏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人以轻灵、蕴藉的笔致,通过对夏日景物
和身边琐事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百无聊赖、孤寂苦闷的心绪。词中多
次化用前人诗句,熔数家于一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词人独立庭院,
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
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
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
陶陶。下片由写景转向写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
事。本来,这都是士大夫消夏乐闲的韵事,正好在上片的背景里展开。
然而,在词人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与
上片大异其趣: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
词人以昏然一睡为“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却只能“自题”
自赏!词人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供人驱使,
这当然会使他有着满腹的牢骚和不平。所志未遂,华年虚度,寂寂夏
日,百无聊赖,身边连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他自然内心不平。
此词意境貌似闲适而实寓有深意,表现了词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
不定、苦闷彷徨的复杂情感,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读之令人
感慨万千。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答案 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描绘了一幅恬静、
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景图。Ⅲ 掌握鉴赏物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 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简要分析诗中的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和菊花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案
答案 菊花独立疏篱,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
它坚守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
种神韵,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精要点拨
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
》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
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
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
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2.审题、答题规范: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
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
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
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①描述
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
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