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一轮复习 /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还剩 7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年 级 高三 学 科 语文 版 本 统编版 内容标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高三总复习 小说阅读 二. 教学步骤: (一)知识要点 1. 理清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理清情节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四个环节,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② 提取线索,且注意线索的明、暗之分; ③ 了解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及其作用; ④ 关注出人意料的“突转”式结尾。 有关“情节”的命题范围主要包括情节的概括、线索的作用、情节间的关系、 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等。 2. 分析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特定场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两方面。 分析环境应做到: ①掌握自然环境的作用,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暗示衬托人物心理等; ②对社会环境的阅读,要能由表及里深刻领悟其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认真 体会人物关系特点。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 3. 把握人物 “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 的某些本质。把握人物形象应做到: ①认真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人物 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神态等的描写; ② 分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辅助人物; ③ 评价人物切忌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而应当就事论“人”; ④ 明确小说人物的“典型化”特征。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人物的评价、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刻画人物的特色 (正面、侧面、多角度对比等)。 4. 提炼主题 小说是立意的艺术,立意是小说的灵魂。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 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提炼主题应注意: ① 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所以认真分析主要人物可以透彻地领悟 作品的主题; 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 类似的普遍现象。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小说题目双关意义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对有 关深化主题的语句的理解等。 5. 品味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小说要特别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及表现力量。 品味语言时应注意: ① 抓关键词,以点带面地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② 深刻挖掘潜台词; ③ 认真分析个性化语言; ④ 留意作者含蓄、客观、形象的叙述语言。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词语或句子语境义的理解、通过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形 象、分析句子在情节结构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等等。 6. 鉴赏技巧 鉴赏技巧的目的是挖掘小说中的美感因素。 鉴赏技巧应注意: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如描写的特点、叙述人称的选择等)、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等)和修辞手段来表情达意; ② 作者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如铺垫、照应等)和材料来谋篇布局。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艺术手法的辨别及其效果的分析、归纳行文结构等。 (二)答题技巧 解答小说阅读题,大致可分四步走:首先,要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主要事件、 主要人物和环境背景(即小说的三要素);其次,认真审读试题,明确命题意图 和方向,进而选定有效答题区域;第三步,结合题目对有效材料作深入的理解和 分析,着眼点应放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品味语言、鉴赏技巧上;第四步, 本着“以原文为蓝本”的原则,简洁准确地答题,或引述,或整合,或概括,或 推断。 【题型示例】 父亲的嘱托 杨逸 “爸,我不去念了。”我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广州找弟弟去……”话还没说 完,就被父亲打断:“你别瞎操心,我有办法。” 还有什么办法呢?眼看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凑够一半。村里已经挨家挨户 地借遍了,弟弟昨天又寄回 500 元钱,加上我暑假做家教挣的钱,还是不够。 唉,为了供我读书,家人真是竭尽全力了。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扫公路的活 儿,没日没夜地干。过度的劳累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儿,其实他 今年四十才出头。妈身体不好,却总也不肯上医院看。最让我感到愧疚的是弟弟, 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赚到一点钱就往家里寄。 夜深了,窗外的星星困得睁不开眼,我却怎么也睡不着。爸也没睡着,一声 声叹息像铁锤一样砸疼我的心。 破晓的时候,爸披上衣服,对我说:“今儿个你跟我到你城里叔叔家去一 趟。”我一骨碌爬起来:“我不去,去了也是丢人。”爸急了,猛地给我一巴掌: “丢人重要还是读书重要?”爸很少打我,我知道他心里比我还难受。 我故意走得很慢,远远地落在了爸爸后面,可终于到了叔叔家门口。爸怯生 生地敲门,敲了十几下,才听到一个懒洋洋的声音:“大清早的,是谁呀?”爸忙说:“他婶,是我们。”过了好一会儿,门开了。婶婶打着哈欠问:“你们一 大早来干什么?”爸僵住了,过了一会儿,他嗫嚅道:“来看看你和我兄弟。” 叔叔也出来了,勉强寒暄了几句,爸终于开口了:“他叔,其实我们这次来 是有件事想求你。”我看见叔叔立刻皱起了眉头:“什么事?”“这个,你侄女今 年考上了大学,学费还差一点儿,想跟你借点儿。”“借钱?”叔叔像被烫了一下, “借多少?”“3000。”爸小心翼翼地说。 叔叔吸着烟,不看我们父女,只望着窗外阴郁的天空。婶婶漫不经心地抹着 桌子。爸想说话,可只吧嗒了几下嘴。屋内静得令人发慌。 又过了一会儿,堂妹出来了,爸忙跟她打招呼。她扫了我们一眼,对她爸妈 说了一句“我去学钢琴了”,就出门了。叔叔一下子受到启发:“你们看,小文 学钢琴一节课就要 150,你们说我容易吗?”婶婶接着说:“别看我们像有钱的 样子,其实挣得多花销也大,买房的钱不说,就是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 信息费、物业管理费加起来也够呛,不像你们乡下,一年花不了几个钱。”爸低 着头说:“我也知道你们不容易,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也不想来麻烦你们,看在孩 子读书的份上,帮哥一次。” 我惊呆了,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眼圈也红了。 叔叔大约也受到震动,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借就借吧。”婶婶 极不情愿地从房间里拿出钱,爸爸伸过颤抖的双手去接,婶婶手却一缩:“得打 张借条!”乡里人借钱,是从不打借条的,让你打借条,就是不相信你。爸爸的 喉头滚动了一下,歪歪扭扭地写了借条,婶婶才迟迟疑疑地把钱递给爸爸。 我忘了那天是怎样走出叔叔家门的,我只记得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说的一句 话。 爸说:“爸求你一件事。” 我说:“爸,您有啥事只管说。” 爸说:“等你念书出来,成了城里人的时候,你可不要……” “不要啥,爸?” “不要让你弟弟给你打借条。” (选自 2006 年 8 月 1 日《扬子晚 报》) 1. 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三自然段的妙处所在。 答: 2. 你怎样理解“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这句话的含意? 答: 3. 小说的题目是“父亲的嘱托”,那么,父亲到底都嘱托了哪些内容? 答: 4. 认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 答: 抉择 郭泉 再次踏上家乡的热土,高振田的心情万分愉悦。这次有机会回老家完全是因 公出差,公司准备在 A 城筹建分公司。高振田理所当然地被委以重任,公司希望 他考察一下 A 城这个市场,掌握并反馈第一手资料。对于公司的委派高振田欣然 接受,毕竟他也想为家乡做出点贡献。 高振田伸手叫了辆出租车,地点是提前预订好房间的 A 城宾馆。路上,出租 司机问是不是来 A 城旅游观光的,高振田随口应了句是,眼睛却透过车窗张望着 街上的风景。 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司机摇下玻璃探出头去问拦车的人到哪里,说的是普通 话,拉车的人说到 A 城火车站,说的是 A 城方言,司机说正好顺道,上车吧,那 人问多少钱,司机说十块,那人还道:“八块钱,去不去?” 司机抓抓后脑勺说:“上车吧。” 他们说的都是 A 城方言。高振田听着打心里觉得舒坦。回家好啊!回家就是 好! A 城宾馆到了,司机赶忙下了车帮高振田把行李搬出来,高振田问:“多少 钱,师傅?”司机说四十。 高振田有点诧异,问:“请问是怎么算的?”司机指了指车里的里程表,说 是按里程走的。 “噢,行,给。”高振田掏了四十块钱出来,“谢谢啊,师傅。” 出租车绝尘而去,高振田早已计算了一遍,按照这个价位,刚才那位拦车的 人至少应该付二十块钱方能到火车站,怎么八快钱就搞定了?是计价方式不一样,还是这只是个巧合而已?迈着稍微沉重的步伐,高振田慢慢地走向 A 城宾馆。 晚上,远在公司所在地的家人打来电话,告诫他回到家乡应该说家乡话,以 免上当吃亏。高振田似乎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付四十块钱的出租车费了,但 他还是希望这只是个巧合而已,毕竟每一个城市都有它风景的败笔,高振田这样 安慰自己。 第二天高振田按计划考察分公司的几个选址。忙忙活活就到了傍晚时分,他 想吃原汁原味的水煮鱼头,于是就近找了一家大排档,点上一盘,畅快淋漓地吃 了一回。结帐时,打量着衣着光鲜、西装笔挺的高振田,老板问:“先生是外地 人吧?” 高振田说是来 A 城旅游的,昨天刚到。老板点了点头说:祝您玩得 开心。  高振田说:“谢谢,多少钱?”老板坚定地说:“三十。”高振田心里颤抖 了一下,指着桌上的菜单说:“上面不是标价十八吗?” “噢,那是以前的价格,现在鱼涨价了,很贵的。我现在正准备改一下菜单 呢。”老板忙解释道。 高振田走出大排档,就近用 A 城方言问了一个家乡人,回答:是十八块钱一 盘。高振田心里失落落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宾馆的。 第三天,高振田在考察关于这一个行业的相关供应商时,偶然看到一大群人 正围在马路中间。他走了上去,明白是一场交通事故。肇事车辆及车主呆呆地被 围在那里,等候处理。从车牌和车身能看出是外地的私家车。它撞着了一位中年 男子。交警正颐指气使地维持着交通秩序。中年男子双手摸着腰部作痛苦状,正 在跟其中一个交警用 A 城方言叙述着事发经过并要求肇事车主赔偿医疗费,交警 也用方言不停地重复说:“你放心啦,本地人啦,还能吃亏?” 高振田心情沉重地离开了事故现场。 两天后,公司方面打来电话询问 A 城是否适合开公司。高振田手握着话筒, 哼哼叽叽了半天,硬是吐不出一个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6 年 12 期) 1. 小说结尾“高振田手握着话筒,哼哼叽叽了半天,硬是吐不出一个字”的 原因是什么? 答: 2. 高振田在 A 城所遇到的能算是“风景的败笔”么?为什么? 答: 3. 高振田在家乡之行中经历了怎样的心情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4. 作者意欲借这篇小说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 分钟) 不愿上天堂 [印度]哈里希·约哈里 从前有个名叫拉拉的商人,他的乐善好施远近闻名。每当圣徒经过他的城镇, 他都提供衣食钱物。 一天,一位道行高深的圣徒来到城里,受到了拉拉的热情欢迎。拉拉以美食 招待,并请他留宿家中。圣徒很高兴,临睡前对他说:“拉拉,你的义行为你在 天堂赢得了一席之地。”“谢谢你这样说,大师,”拉拉说,“也许有一天我会准备 好。”“今天就可以,”圣徒说,“我马上就带你上天堂。”拉拉看起来很痛苦:“哦, 那是我最大的愿望,但是现在恐怕不可能。”“为什么?”“如你所知,我没有妻 子,她几年前就去世了。我儿子才 10 岁,还需要我照顾。还需要些时间他才能 长大到接管我的生意,到那时我会很高兴接受你的邀请。”“你要多长时间才能准 备好?”拉拉想了一会儿说:“15 年后他 25 岁,该能打点生意了。那时我就可 以去了。”“就 15 年吧,”圣徒说,“到时我会返回,履行我的诺言。” 15 年后,圣徒返回拉拉家。门前躺着一条看门狗和一群小狗,当他敲门时, 狗摇着尾巴欢迎他。拉拉的老仆一开门,立刻认出了圣徒。“欢迎您,先生!” 仆人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老主人不在了,现在是他的儿子照料生意。”“拉 拉在哪儿?”“5 年前他死于心脏病。但是请进,先生,这房子跟从前一样,门 永远为圣徒打开。进来吃顿热饭吧。”圣徒进门,狗也跟了进来。圣徒坐着等候 时,想到没能送拉拉上天堂,感到非常悲哀。他闭上眼睛冥想,突然意识到拉拉 已投胎为身边的母狗。“拉拉!”他说,“你在干什么?”“儿子 20 岁时,我死于 心脏病发作,”拉拉说,“当时他的新婚妻子怀孕了,虽然他生意做得很成功,但我担心没有人保护房子和他的家人,所以决定回来做条狗。”“我理解,”圣徒说, “现在你准备跟我走吗?”狗叹了口气:“非常想跟你走,但恐怕现在不行。这 些小狗全靠我,两年后他们会长大,能保卫房子。那时我就自由了。”“好的,” 圣徒说,“两年后我会返回。” 两年后,圣徒重返拉拉家,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 耍,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圣徒四处寻找,却找不到拉拉投胎的那 条狗。老仆迎接他时,圣徒问:“这些狗的母亲哪去了?”“一年前被贼杀死了, 先生。”仆人说,“你不知道它死前是怎样英勇地战斗。请进来吃饭吧。”仆人将 狗和孩子们从圣徒身边赶开,然后去盛饭。只剩下鹦鹉在圣徒身边了,它突然开 口说:“嗨,欢迎回来。嗨,欢迎回来。”圣徒陷入冥想,他确定拉拉投胎成了 鹦鹉。“嗨,拉拉,”他说,“你现在没有负担了。房子受到保护,家人也过得很 好。是上天堂的时候了。”他打开笼子,向鹦鹉伸出手。 “请别带我走!”拉拉说,“我在这儿挺好。儿子儿媳都很喜欢我,他们会 想我的。孙子孙女们喜欢和我说话,用手给我喂食。非常感谢你记得你的诺言, 但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上天堂。这个笼子就是我的天堂。很遗憾让你白跑一趟, 我不再想要任何不属于我的东西了。如果无牵无挂没有责任,那我干吗还存 在?” 圣徒感到震惊,但他尊重拉拉的愿望,不再返回找这个没有时间上天堂的商 人。 (选自 2006 年 5 月 23 日《环球时报》) 1. 请谈谈第二段“一位道行高深的圣徒来到城里”一句中“道行高深”在文 中的作用。 答: 2. 根据原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拉拉这一形象的内在特点。 答: 3.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耍, 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一句的含意。 答: 4. 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揭示拉拉的生存目的?试结合拉拉做人做狗做鹦鹉的经 历,解释这句话的具体内涵。 答: 后娘 红柯 暑假开学,爹给铲子新娶的后娘和后娘带来的那个圆胳膊圆腿儿圆肚肚圆脑 袋圆脸盘圆眼睛的五岁小弟弟都走出院子送铲子回学校读高三,后娘很温和地同 铲子再见,铲子心里就装进了一个春天的太阳。 春天的太阳一直挂在铲子心里,所以铲子的笑脸就多。老师同学都说铲子变 了一个人儿,铲子忍不住抿嘴儿笑:当然!爹终于不再孤寂,铲子能一门心思冲 高考了! 可是,上半学期的一天上午,铲子正由寝室去教室,突见邻居兴堂叔找来。 兴堂叔看见他喊:“铲子——铲子——” 铲子忙跑过来:“叔,你来了?” “我进城买农药,你……你爹让我顺道看看你。” “我爹好吗?” “好……好,你娘对他一千个好哩。” “我……后娘好吗?” “好,好呀。可是……” “咋?” “你娘她……她不要你了。她不许你回家去。” “可我想爹呀。” “想也别回。你娘说你要回去,她就走。你爹让你千万别回家去。” 铲子的眼一潮。他九岁上就没了妈,他多想有爹又有妈呀。可是,铲子得听 话,铲子心疼爹。铲子潮着眼说:“我不回家,一定不回。” 兴堂叔的眼也潮。兴堂叔叫声“铲子呀”,从兜里掏出一沓钱说:“这是你 爹捎给你的一千块钱。省些用,够到高考了。” 铲子不由瞪大眼睛:“爹哪来这么多钱?” “他把你家的牛卖了。为这,你娘生了好大的气呐!眼下总算好了。铲子, 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考上呀。” 铲子接过钱,喊声“爹呀!”眼圈儿红起来。 兴堂叔小心地从兜里掏出一张小照片儿捧给铲子:“铲子,这是你爹的照片。 想爹了,就看上一眼吧。” 铲子双手接过照片,眼泪一下子淌下来。铲子淌着眼泪对兴堂叔深鞠一躬。 兴堂叔重重拍下铲子的肩:“孩子,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考上呀!一定别回 家去呀!” 兴堂叔走了,铲子一口气跑回座位,泪水一下子打湿几本书。他一时真有点 儿抹不过弯儿呢,那轮太阳还在呢……可钱和照片实实在在地揣在兜里。他抽泣 一下,狠狠把照片和钱捏一下,那轮太阳就被捏出了心窝儿。铲子想:她不要我 就不要吧,只要要爹就行。再抽泣一下,慢慢擦干眼泪。可是,卖了拉犁的牛, 爹该平添多少苦和累呀!他仿佛看见瘦削的爹 在田里弯成了一只硕大的虾。 铲子拼命嚼书,每天都对自己说:只许胜不许败。 高考后,铲子在城里打工,上大学不能再全指望爹了。 录取通知书拿到手,铲子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儿:也许拿了通知书回家她不 会骂的?这个想法儿一旦出现便难以克制。他进村时正值晌午头儿,正是人家各 自坐在自家院子的树阴里吃午饭的时间。毒辣辣的太阳把没树阴的土地、房屋晒 得白花花,灼死人。铲子紧阵儿脚,走到自家院门口树阴下。不灼热了,舒服了 许多,铲子又害怕起来:万一惹了她咋办?只一会儿,铲子就拿定主意:不管咋 的都要看一眼爹。他壮下胆,几步跨进院子大喊:“爹——爹——” 没人应声! 他这才觉出院子很静,院子里因少了那头牛显得很空落,在原来拴牛的地方 坐着一个剥花生的小男孩。小男孩的脸瘦瘦的,胳膊细细的,干瘪的小手像是根 本就捏不开花生壳儿。小男孩听见喊,猛地抬头。小男孩的脸怔怔的,两只眼睛 格外大。 小男孩突然明白了什么,哇地哭起来:“哥,哥……咱爹早死了……娘不许 给你说。” 铲子愣住了。看着破旧的屋子,看着屋子上升起的黑黑的炊烟,铲子的泪涌 出来。 (选自《北京文学》2005 年第 8 期) 5. 小说开头“圆胳膊圆腿儿圆肚肚圆脑袋圆脸盘圆眼睛”一句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6. 根据原文,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具体含义。 (1)春天的太阳一直挂在铲子心里。 答: (2)狠狠把照片和钱捏一下,那轮太阳就被捏出了心窝儿。 答: 7.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铲子还是后娘?根据是什么? 答: 8.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合情理。试从“后娘”的角度对此加以说明。 答: 【试题答案】 1. 答:① 道行高深,圣徒才能带拉拉上天堂,从而引出履行诺言的情节,为 故事发展作了铺垫;② 道行高深,圣徒才能看出拉拉投胎成狗、鹦鹉,从而引 出两人的对话,推动故事向纵深发展。 2. 答:乐善好施,责任心强,英勇无畏,热爱家人。 3. 答:①“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耍”表明拉拉的 后代已不再需要拉拉的保护和照顾,他们自己能够和谐快乐地生活。 ②“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重在突出生活的美好,暗示这里虽不是 天堂但胜似天堂,暗示拉拉不会上天堂。 ③“笼中的一只鹦鹉”为下文埋下伏笔。 4. 答:①最能揭示拉拉生存目的的是“如果无牵无挂没有责任,那我干吗还 存在”。 ②拉拉认为,自己存在于世就是要负起某些责任。做人时,他以抚养儿子并向圣 徒提供衣食钱物为责任。做狗时,他以保护家人、房子和抚养小狗为责任。做鹦 鹉时,他以安慰家人、给家人带来欢乐为责任。 5. 答: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写出了小男孩的健壮与可爱,与结尾 处对小男孩“脸瘦瘦的,胳膊细细的,干瘪的小手”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从而 更加反衬出后娘对铲子的爱:后娘为供养铲子读书,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甚至不 惜劳累亲生儿子。 6.(1)答:后娘的形象和母爱一直保留在铲子心里,让他感到温暖。 (2)答:后娘不让自己回家的绝情与冷酷让铲子心寒,于是下定决心忘掉她。 7. 答:主人公是后娘。根据有二:① 小说题目是“后娘”,可见小说是把后娘 作为中心人物的;② 虽然小说把铲子放在了台前,但情节都是围绕后娘展开的, 都是为了间接描写、刻画后娘这一伟大形象。 8. 答:出人意料的是:前文写后娘不要铲子了;到结尾,读者才知道后娘原 来用另一种方式深爱着铲子——瞒着铲子父亲早已去世的消息,费尽心力供他上 学。 合乎情理的是这个结局其实在前文有所暗示:① 开头描写后娘“很温和”, 给铲子的感觉像太阳;② 铲子并不急需太多的钱,爹没有必要卖牛,所以爹卖牛一事就有可能是假的; ③ 既然后娘不让自己回家,那应该是父亲而非兴堂叔 来学校见铲子“最后一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