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白 杨 礼 赞 茅 盾 了解象征 1.概念。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 系,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 的概念、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手 法。也就是说:(它)寄义于物, 依靠联想建立两者关系,从而使表 达形象化、具体化。 2.作用。 (1)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 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 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 (2)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 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 无穷的感觉。 (3)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 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2)根据传统习惯和 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 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 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 种特定的意蕴。 (3)象征不同于比 喻,它比一般的比喻 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 广,有的作品的艺术 形象,甚至全用象征 手法表现出来。 了解象征 (1)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 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 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 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 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 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 表达的含义。物品的主要特 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 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导入新课 红色象征革命; 太阳象征中国共产党; 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 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 慈母手中线象征伟大的母爱…… 那么,白杨树象征什么?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 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 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 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 灭》《动摇》《追求》,剧本《清明前后》,短篇小 说《林家铺子》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作者简介 “《白杨礼赞》写作时间大概是1941年,于重庆。1940年6月于西安 遇见朱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 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 以后在重庆写的。”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 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中国共产党肩 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者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 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 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 创作背景 文题解说 “礼赞”是怀着敬意赞美的意思。作者在 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 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 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 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 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 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 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1.准确注音 毯子(  )   外壳( ) 锤炼(   )   无垠 (   ) 倦怠(    ) 耸立( ) 恹恹( ) 晕圈 ( ) 倔强( ) 婆娑( ) 虬枝( ) 秀颀 (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坦荡如砥(  ) tǎn chuí  dài qí qián yì yín pó suō dǐ  yān yùn qiú wài ké sǒng jué jiàng 字词积累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婆娑: 虬枝: 潜滋暗长: 坦荡如砥: 妙手偶得: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枝叶扶疏的样子。 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 得到妙语佳句。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2.正确释义。 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2 3 1 一、文章结构 4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 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 (7、8),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5 第五部分 (9),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 ,表 达鲜明的爱憎 ,再次赞美白杨树。 整体感知 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不平凡。 2.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 (1)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 (2)暗写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 义、表达主题做铺垫。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 平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生长环境: 雄壮、伟大。 2.外部形象: 旺盛,力争上游。 3.内在气质: 坚强,有斗争精神。 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 倔强挺立、向上发展、 不折不挠 外 部 形 态 总的形象 干 枝 叶 皮 力争上游 笔直,绝无旁枝 笔直,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淡青色 正直 团结 进取 质朴 内 在 气 质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4.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 形象?   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 文揭示其象征义做铺垫。 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 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 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为 什么篇 末写楠 木? ဢ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ဢ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 ဢ 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ဢ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 ဢ 是平凡的树!  ဢ 第8段: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ဢ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抒发赞美的基础+线索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由外在到内涵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 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 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 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 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 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 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 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 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比喻 写出黄土高原地势(平坦 广阔)和色彩(黄绿错综) 欲扬先抑 精读文本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 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 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020/12/4 20 什么叫衬托?本文这一段怎样运用衬托 这一表现手法的? 衬托 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 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 表现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 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这一段怎样运用衬托这一表现手法的?请 见下表: 生 长 环 境 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雄 壮 伟 大 单 调 正衬 反衬 对比 哪部分具体绘其“形” ? 该部分有几层意思?  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和手法 ? 其“形”上主要特点是?绘“形”的顺序是? 外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 (拟人) 自 下 而 上 性 格 动感——旺盛的生命力 环境的恶劣 生命力之顽强 战斗精神 为象征作铺垫 工笔细描工笔细描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 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 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 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 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 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拟人 对比 欲扬先抑 (对白杨树的评价)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反 问 +排 比 扩 展 深 化 层 层 深 入 由树及人,引人共鸣 性格——北方农民 “傲然挺立”的形象——哨兵 品质——人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 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 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 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 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 求上进的精神。 普通却不平凡 (外)生物 (内)象征 (递进复句)深化并揭示出全文主旨 文章第7段 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作者在第7段,承第三部分 (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 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 性评论。 主要用了以下 修辞方法:   拟人 对比 伟丈夫!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好女子 农民 哨兵 精神 意志 拟人  对比  衬托 欲扬先抑 下面,再用排比、反问,层层递进、气势充沛、酣 畅淋漓。 婆娑 屈曲盘旋 反问、排比 四个“难道”反问句式 ,层层递进、层出迭见,气 势恢弘,由赞美树到赞美人, 过渡自然。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由树及人张本。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 的品质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 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 第四个“难道”句,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合作探究 在作者的笔下,白杨树 不只是一种树,它被作者 赋予了一种精神,这是一 种什么精神呢?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种精神呢?你是怎样 理解的呢? 合作探究 象征意义 作者是怎样运用四个“难道”揭示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 :不应 该只觉得它是树 ,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 后面三个 “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 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 ”“不更远一 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 含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的农民。 象征意义 第三个“难道”,由白杨树的 “傲然挺立 ”的形象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 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 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 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突破难点 1、白杨树的这些好品质又与哪些人的品格相似? ①白杨树的朴质、坚强,与北方的农民相似。 因为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共同点,都是“在西北极 普遍,不被人重视”,都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 了,压迫不倒”。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 ②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与“ 守卫家乡的哨兵”的品质相似。因此,用白杨树 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 ③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与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相似。 因此,用白杨树象征“今天在华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 神和意志”。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 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景色美;外部 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精神美。然后 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白杨 树的象征意义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 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 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主旨。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 层推进。 课堂小结 层 层 深 入 树(本体) —人(象征体)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北方的农民 白杨礼赞 白杨树 借物 喻人 北方军民 中华民族 (普通) 欲 扬 先 抑 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形特点 力争上游 不折不挠 (象征手法) 文章结构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触? 在战争年代,广大人民为了民族解放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侵略者赶了出去,建立了新中国。硝 烟已经散去,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面临越 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 良传统。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 出更大的贡献。 拓展延伸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 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 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 民族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今天为振兴中 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读本文,少了一丝散文的唯美之感,却令人无端地感到一 股激情,一种在散文中难得的粗犷豪放之感。大师与一般人的 区别就在于此,我们写树必写其如何如何婀娜,如何如何秀美, 而茅盾先生却另辟蹊径,转而写其精神,即使未能得见,白杨 的姿态、特征,跃然纸上,真有“伟丈夫”之姿。如果说,平常 的散文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那《白杨礼赞》就是黄土高原 上的西北放歌。 茅盾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耳闻目睹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抗日人民的沸腾生活,他看到了中华 民族远大的前途,而我们,应该去学习白杨树的精 神,用行动去证明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 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的第6至8段。 2.作者由白杨树想到了北方的军民,你会用这种手 法吗?从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中 任选其一为题,写一篇100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 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