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学资料 / 说课评课 / 数学说课 / 《四边形》评课稿

《四边形》评课稿

  • 2021-10-27
  • 2页
  • 4.19 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边形》评课稿《四边形》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四边形》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以及一年级下册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本课是让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通过对四边形概念的肯定与否定的例证辨析,使学生对四边形的概念得以精确的理解和认识的强化,为后续教学中认识和辨析长方形、正方 形、其他平面图形的特征奠定基础。这就是这节课要让学生学习的内容。现在,我就梁丹老师执教的《四边形》这节课,看看她是怎么让学生学习的,也谈谈我的看法。1. 情境创设激兴趣。梁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猜图形游戏,找准教学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通过分类认识四边形提供了丰富的图形素材。这一点,非常符合我们主张对数学教学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观点完全一致。2. 小组合作破难点。探究新知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突出并突破教学重难点,梁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显然,在识别四边形之后,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需要时间保障,梁丹老师给了25分钟的样子;难点是要以有效的策略突破的,我很开心,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借以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层次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第二个层次发现并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这样两个层次后学生对四边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紧接着第三个层次,理解概念内涵,描述四边形概念,在对比、辨析中明确四边形的特点,随后通过对概念的肯定和否定例证辨析,使学生对四边形的概念得以比较精确的分化,强化了认知,既加深了对概念 内涵的理解,也丰富了四边形外延的认识。3. 联系生活辨本质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体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梁老师设计了:(1)找身边的四边形。(2)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这两个环节。我在这里申明一点,联系生活不是数学的点缀,而是思维的基点和主要参考,教学过程里什么时候需要铺垫,减缓坡度, 联系生活是一个重要的选择。4. 梯度练习强技能。本节课的三个练习(画四边形、判断特征、数四边形),让学生在基础练习中巩固新知,在变式练习中深化新知,在提升练习中内化新知,层层递进,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这一点。南京大学的郑毓信是学哲学的,但对数学教学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有三项基本功:善于提问、善于举例、善于优化。练习的设计的梯度,就是设计的梯度的陡与缓,也就是三个层级要有坡度。梁丹这一点很好,第一阶梯保基本,第二阶梯保巩固,第三梯度保发展。应该说,学生的达成度,一是依赖教学的三个层级板块的合理化,二就是这个梯度练习起了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5. 有效评价注动力。梁老师在本节课上,能根据课堂生成对孩子进行即时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注入了无尽的原动力。评价是学情判断的显性标志,会了、会了多少、怎么会的,都是活生生的生成。这也表现出了梁丹老师精准的准备,合宜的设计,以及所在学校的良性教研氛围。当然,针对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我也有几点建议,供梁老师参考,也希望大家从中对照自己的 教学流程:1. 小组合作中,如何让每位孩子都能有效展示?我的建议是小组不宜大,可以以同桌交流为 主,这样的参与面,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同时,展示一定要让中等或者差一点的学生成为主体,因 为,这样才可以准确判断学情,微调自己的教学进程。2. 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我的建议是把三层策略用足,沉静开启学生思维的按钮,不断地启发,互相帮助,就是不能急 于导出答案。如果说这节课有问题的话,就是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理解不深到深”的过程 的力度不够。华应龙说过,错若化开,精彩自来。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循序渐进,剥茧抽丝, 也是我们后期应该关注的一大问题。顺便指出来一个小问题,梁老师的评价语言虽然基于鼓励,但 是,如果是基于学生的思考程度评价他,就非常精彩了。比如,你说很好,不错,就不如说“这么 难的问题,你说你是如何弄明白”、“你看,不难吧,认真操作一次就明白了吧”。换言之,评价过 程,远比评价结果意义要大一些。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我们数学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思维大于活动”。思维的激发,由“个别到一般”就是数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愿我们每位老师都成为点燃孩子智慧之火的火把,非为既往,非为现在,只为将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