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散文阅读专题解析
北京 2020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
沈从文
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发展,即完全密切
吻合。
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戍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悲壮,又凄凉。春天
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此外河边的水车声,天
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的乐舞,田野山路
上的唢呐独奏——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这个发展影
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格不入,老是闹别扭。
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于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显得混乱而无
章次。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襞褶深处时,生命仿
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
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也许我所理解的并不是音乐,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
本性”。一切好音乐都能把我引带走向过去,走向未来,而认识当前,乐意于将全生命为当前平凡人生卑微哀乐而
服务。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从风声、水声、鸟声中,
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发。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也同样能够得到。即身边耳边一切静沉沉
的,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索而
前。
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曲者必
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音乐教育我,实在比任何文字书本意义都重大
得多。
我爱美术有相似而不同情形。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就记忆所及,
最先启发我教育我的,是黄蜂和蟢子在门户墙壁间的结窠。工作辛勤结构完整处,使我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忠诚和
巧智。其次看到鸟雀的作窠伏雏,花草在风雨阳光中的长成和新陈代谢,也美丽也严肃的生和死。举凡动植潜跃,
生命虽极端渺小,都有它的完整自足性。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
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
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小市民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
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乐一样,是逐渐浸入寂寞生命中,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
严密契合分不开的。
我对于美术的理解,明显即比普通美术理论大不相同,也容易和一般鉴赏家兴致异趣。加上十年流亡转徙生
活教育,自然景物与人生万象,复轮流浸润于生命中。个人生命在这种错综繁复人生中发育长成,即缺少美术史
的严格训练,爱好与理解,自然和普通人已经大不相同。和音乐关系二而一,我能从多方面对于一件美术品发生
兴味。有一点还想特别提出,即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
素朴的心。到都市来,工艺美术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他
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式,
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
在小小作品中,作者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顽石,一把线,一片淡墨,
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这点创造的心,就正是民族品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
(取材于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完全密切吻合 即:就
B. 即勉强求适应 即:即使
C. 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 条理:分析整理
D. 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 龃龉:轻声细语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自幼年起的各种声音记忆,使其日后从直觉上更加容易理解伟大优美的乐曲。
B. 以小银匠、小木匠、小媳妇为例,文章意在说明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全神贯注。
C. 作者多年流亡转徙,积累了错综繁复的人生经验,其审美眼光不同于普通人。
D. 作者充分调动感官来捕捉平凡生活之美,并借助生动的细节使之重现于纸上。
21. 作者理解的音乐和美术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
22. 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北京 201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
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
《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
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
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
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
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
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
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
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
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
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
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
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
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
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
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
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
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
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
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
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
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
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
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
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
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
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
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
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
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
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 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C.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
旧。
B. 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
生命力。
C.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19.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 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 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 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
体说明。
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
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
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北京 201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
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
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
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
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
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
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
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
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
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
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
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
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
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
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
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
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
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
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
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
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
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
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
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
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
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
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
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
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
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
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
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
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
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
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儿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
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
象。
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 分)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2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
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
的体验和感悟。(6 分)
北京 2017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
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
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
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
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
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
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
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
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
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
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
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
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
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
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
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
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
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
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
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
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
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
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
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
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
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
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
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
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 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
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 分)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
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 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
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
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
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 Q 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 Q 的
压迫和欺凌,是阿 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北京 201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
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
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
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
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
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
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
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
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
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
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
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
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
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
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
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
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
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
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
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
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
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
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
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
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
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
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
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
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
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
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
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
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
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
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
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
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
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
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 分)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 分)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5 分)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 分)
散文阅读专题解析部分
北京 2020
【答案】19. D 20. B
21. ①作者理解的音乐包含:自然之声;日常生活之声;作曲家谱写的乐曲。②作者理解的美术包含:动植物的
生命形态;民间工艺美术;都市工艺美术。
22. ①成长:自幼年起,音乐和美术丰富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他的成长密不可分,起到教育作用;进入都市后,
音乐帮助他调和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内心冲突;音乐作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给他生命以方向感、归
宿感;在他困顿时,音乐给他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②认识生命:作者从音乐中认识自己的生命,从美术中认
识其他的生命;美术使作者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完整自足性;理解工艺美术中包含的制作者的素朴的心。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D 项,“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龃龉”的本意是“抵触、意见不合”,句中“家常絮语”与“龃
龉”的意思应当相对,因此句中的“龃龉”就是“矛盾”“争吵”之意,是生动的生活的一部分。
故选 D。【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 项,“意在说明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全神贯注”错。结合原文“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
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
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见举这些人的例子意在说明艺术品的制
作除劳动外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情绪等与之有关。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念含义及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音乐含义的理解,结合第二段“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
得其乐的歌呼……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可见作者理
解的音乐包含“自然之声”;再结合第四段中“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发。从隔船隔壁
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也同样能够得到”,可见作者理解的音乐还包含“日常生活之声”;最后结合第五段
“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曲者必然
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可见作者理解的音乐同样包括“作曲家谱写的乐
曲”。
而作者理解的美术,结合第六段“就记忆所及,最先启发我教育我的,是黄蜂和蟢子在门户墙壁间的结窠……举
凡动植潜跃,生命虽极端渺小,都有它的完整自足性”可知对美术的理解包括“动植物的生命形态”;再结合第六
段“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而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小市民
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乐一样,是逐渐浸入寂寞生命中,
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严密契合分不开的”,可见作者理解的美术还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最后结合第
八段“到都市来,工艺美术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
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
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可见作者理解的美术也包括“都市工艺美术”。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题问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只要逐段筛选体现作者成长和认识的句子加以概括
即可。
成长方面,结合“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这个发展影
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可概括出“自幼年起,音乐和美术丰富了作者
的生命体验,和他的成长密不可分,起到教育作用”;结合“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
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襞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可
概括出“进入都市后,音乐帮助他调和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内心冲突;音乐作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给他生命以方向感、归宿感”;结合“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
阻止……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
索而前”,可概括出“在他困顿时,音乐给他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
认识生命方面,结合“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可概括出“作者从音乐
中认识自己的生命,从美术中认识其他的生命”;结合“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
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
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在小小作品中,作者注入崇高的理想,
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就正是民族品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可概括出“美术使作者体会到微小生
命的完整自足性”“理解工艺美术中包含的制作者的素朴的心”
北京 2019
【答案】17. B 18. C 19. B
20. 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
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
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21. 示例:为了锻炼自己,高三寒假,我打算和同桌结伴到哈尔滨看冰雕。临行前,同桌的妈妈千叮咛、万嘱咐,
甚至要请假陪我们同行,在同桌的再三坚持下才作罢;而我的父母轻描淡写,简单交代我出门要注意安全,便忙
自己的工作去了。一路上,他妈妈电话不断,嘘寒问暖,他简直要崩溃了。平时,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比较民主,
我也比较独立、善于与别人交流、遇事爱分析思考。而我的同桌这次出门连在自动售票机取车票都不会,因为他
一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独立性,以致养成了顺从、依赖的性格。由此可见,家庭不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
供了成长空间。对一个孩子而言,拥有一个宽容、赏识、信任的成长环境是多么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
跟着父亲学会勇敢和担当,跟着母亲学会谦和与善良……当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会有一个宽阔的天地。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弄清词语的意义、常用用法、感情色
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的变化,辨析记忆。此处可用代入法,判断该词解说是否恰当。B.形
胜: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故选 B。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
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
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引用老舍的《四
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
为了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故选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
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内容进
行比对。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
答时一定要认真比对。B.作者引用龚自珍的话介绍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是为了突出介绍北京西山的一带山给京
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属于“深”的范围,故选 B。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结合语段具体内容详细分析,概括答案。上句是“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
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
历史文化”,这几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普通民居的文化历史意味很深;其二,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体现在
北京的胡同,更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下句“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
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重在突出古城在胡同中体现出的活力。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尽量运用文中语句,分条作答。
【2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要借助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谈谈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
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由表及里指的是一种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这里,只要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周
边世界——城镇、社区、学校、家庭中任选一个,列举出某一现象(事例),然后分析其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最后可
能导致的结果即可。
北京 2018
【答案】18. B 19. D
20. 内容上:
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
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
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
彩。
手法上:
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
的我与文学的联系。
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21. 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
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
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
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
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
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22. 略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语境去理解。B 项,曲解词意。“热烈”在文中的意思是“多情,饱含期待”,并非是“热闹,
眼花缭乱”的意思。因为语段描写的是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幻化成人的过程。
19.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
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仔细阅读文章,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方能鉴赏。D 项,断章取义。错在“简陋
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原文作者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现实是未知的,如同
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所以,应该是 “好奇心”才能“刺激想象”。
20.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分析比较文中重要内容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本题是两个小问,要分开来回答,先回答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的不同,先要了解第④段是如何对河蚌仙女梦想描写的,
第③段又是怎样对童话故事进行叙述的。再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而“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解析第一小题的不同要从北荣上、艺术手法上、结构安排等方面着手。阅读第④——⑤节文字,寻找有效的答题
区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
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第三段童话故
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思,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就他的青年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
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增添了诸多细节,如仙女出水缸后直
奔家中,清扫、做美味饭菜等,表明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神话传说的描写和记叙,也为文章增加了文
学性和神秘性。作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而生发的
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作者与文学的联系。同时,既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又引出下文凝视水
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21.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
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
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
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水缸里的文学”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学”,修饰语是“水缸”,
有题目可见“文学”用于“水缸”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学”和“河蚌”,和仙女,和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系。
阅读文章第五节“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
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第六节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
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
们格外好奇。……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
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第七节说“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
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第八节说“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
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从以上有效的答题语句可知:“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
力,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作者奇迹般的创造了。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它引发了关于河蚌
的故事,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保留了作者的创作活力,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水缸成了作者童年
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正是“水缸里的文学”这一标题的丰富意蕴,考生应分点有序作答。
22.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
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
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本题为启示题,要求学生能够结自身实际谈对“阅读”的理解和
认识。答案包含两方面,分别是对象和感悟,要围绕文章中谈到的“阅读”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关系来谈
阅读体会,还要切忌脱离文本作自行发挥。加入考生自己的经历,切忌脱离自己的阅读经历空谈。北京 2017
【答案】
19.C
20.D
2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
命力、精神与品格。
22.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
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23.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
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
精神的主旨。
24.A
【解析】
19.试题分析:C 项,“精打细算”的意思是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从原文
“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盘算应为筹划谋算之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监赏评价 D。
20.试题分析:D 项,“般出山林的事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与文中“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
跟老去的玛丽亚·素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不符,字词“仍然”是关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1.试题分析:作品内涵的归纳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二是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三是含蓄
的内容加以解说。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深奥”含义的理解及对“抵达不了”原因的分析,从文本第二、四、五、六、七等
段落筛选重点字词理解,其中原因可根据文中“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
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来分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3.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及文本结构,根据前一问可分析构思特点是选用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
人物。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4.试题分析:A 项,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只是大观园,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
【考点定位】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北京 2016
19.C20.C(选 A 得 1 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22.【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23.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
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
敬意。
24.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
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
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解析
19.【试题解析】本题选 C 项。A 选项中的“太斩劲儿了”出现在文中的第③段,首先联系上文“美得很”和观众的
反映,“太斩劲儿”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前文的表演是月琴合奏和中年汉子的唱腔,应该是太给力了。B 选项中的
“气韵弥漫”,文中作者说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脸,那气韵弥漫就应该是在整篇小说中都有老腔。所以的味完满是
正确的。C 选贡中的乡党出现在文章的第@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胜演出,所以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
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故 C 选项错误。D 选项,联系下文中主持人濮存昕的做法,夺过演奏者的乐器,自己参与到表
演中,这种行为,让人惊讶。而后文中观众们全场沸腾,是赞扬的态度。所以哗然是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解答时就要仔细地反复地琢磨前后句的语境,
然后根据选项给的理解意,带入理解。本题给了四个词语,即“太斩劲了”“气韵弥漫”“乡党”“哗然”。首
先,要定准语境范围,A 项的“太斩劲了”是观众的喝彩,联系语境及上文“美得很”,不难看出“非常给力”
理解正确。B 项“气韵弥漫”抓住“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腔”这一语境,结合选项中“(作品)”可推断理解
正确。C 项“乡党” 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腔演出,所以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
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故 C 选项错误。D 项“哗然”可以由主持人濮存昕的举动判断正确。
20.【试题解析】本题选 C 项。A 选项中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并没有看到过
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我”的朋友的赞赏,所以我觉得很神秘的原因不仅是这些演员,更重要的是朋友
如此推崇。B 选项中并不是演奏声遮住了鼓掌叫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震惊、“鸦雀无声”。
故 B 选项错误。C 选项在文章第⑤段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
的小说《白鹿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想到的是“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中……老腔的气韵弥漫”第⑥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腔的演唱后,让“我”“释然”了。
故 C 选项正确。D 选项,文中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从宋代唱到现在,并不能反映出这种表演形式一直
很流行。文中没有相关语句。故 D 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择题的形式,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答题区域。题干明确“最”
恰当的一项,所以有些选项的理解可能也有道理,但是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解题时必须注意。如选项 A,根据前
后语境,作者产生神秘的原因一是白发白眉的老人为首的十几个农民演员;二是朋友如此的推崇,因此,A 项的
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所以选 A 项可以得 1 分。C 项理解完全符合前后语境,理解全面深刻。B.D 项
错误明显,修饰限制语不准。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
间演出班社。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
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震撼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晴】筛选概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是要求概括“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
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老腔的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神秘”“震撼”
“懊丧自责”“偏爱”等.
【试题分析】1、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
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2、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听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
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事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
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拨】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
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
刻画描绘。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
度即赵季平、濮存昕、观众。
2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题。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
《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关中地区。白鹿原是关中大地的
象征,老腔是关中的演奏。所以老腔是飘荡在白鹿原上的。而作者书中没有老腔的表演是陈忠实的遗憾,后来的
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演,让作者释怀了。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的书中的。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在解答时可以根据题意改变一下问法,有利于打开思路。①《白鹿原》是作者代表作品,作者
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
也有弥补遗憾之意。②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
地的神韵,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2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喻、排比等手法。比喻
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
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感受”的题目要求。答题时既要答出手法,又要
答出相应的感受。而题目明确指出是第四段,给学生减少了阅读范围。虽说是第四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整个
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全段从“沉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