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四、升华和凝华
基础巩固
1.(题型一)[河北中考]下列发生了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
B.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C.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2.(题型一)固体香水是将香精溶解或吸附在固化剂中,有棒状和粒状固体香水产品.虽然与
液体香水的同一香气做比较时,固体香水的香气不及液体香水来得幽雅,但固体香水留香持
久,更方便携带使用.如果固体香水长时间敞口放置,会发现它的体积变小了,这是因为其
发生了( )
A.熔化现象 B.汽化现象
C.升华现 象 D.凝华现象
3.(题型二)在如图 1-4-1 所示的实验中,将玻璃片盖严在烧杯上,先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观察到碘吸热后产生了大量的紫色碘蒸气,如图甲所示;撤去酒精灯,使烧杯冷却,观察到
玻璃片上附有固态的碘,如图乙所示.则( )
图 1-4-1
A.图甲说明:碘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B.图甲说明:碘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C.这个实验说明,升华和凝华是同一个物理过程
D.图乙说明:玻璃片上附着的固态的碘是由于凝固放 出热量后形成的
4.(题型一)假如不能发生凝华现象,则下列自然和生活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霜 B .露 C.雾 D.“白气”
能力提升
5.(题型一)[吉林中考]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
又过一 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 .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后_______.
6.(题型二)[吉林中考]食品运输过程中,通常用干冰或冰块来保鲜.请分别说出这两种方
法的物理依据.
7.(题型一)[江苏东海期中]为了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老师做了如图 1-4-2 所示的实
验.同学们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明同学
对此提出了疑义,他认为固态碘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出现的时间太
短,因而没有观察到.同学们争论不休!2
老师告诉同学们一组数据:常温下,碘的熔点为 113.60 ℃,碘的沸点为 184.25 ℃ ,酒精
灯火焰的温度约 400℃,根据这些数据,老师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
到气态的变化过程.该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图 1-4-2
(1)碘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_______;
(2)若要解决这个“争议”,必须对实验加以改进,你认为怎样改进实验更合理_______;
(3)通过这个案例,你对学习物理又有怎样的感受呢?_______.
答案
基础巩固
1.B 解析: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
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 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
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属于升华现象.
2.C 解析:由题意知,固体香水慢慢变小,说明它变成了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但是中
间没有经历液态过程,故这是升华现象.
3.B 解析:题图甲中,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到碘吸热后产生了大量的紫色碘蒸气,
固态的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弥散在烧杯内,这说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撤去酒精 灯,冷却一会儿再看,烧杯内也没有液态的碘,但玻璃片上却附着固态的碘,碘
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放出热量发生了凝华现象.
4.A 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若不能发生凝华现象,则霜不能出现;露、
雾和“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若不能发生凝华现象,对它们的形成没有影
响.
能力提升
5.凝华 熔化 解析:冻鱼身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
现象,后来小冰晶在温度高于它的熔点的环境中熔化而变成了液态的水.
6.见解析 解析:干冰易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在升华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大量的
热,会使食品温度降低,起到防止腐烂变质的作用;冰块熔化时,由固态变为液态,在熔化
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会使食品温度降低,起到防止腐烂变质的作用
7.(1)晶体 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将装固 态 碘的碘锤放在沸水中加热,沸水的
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所以看到的碘蒸气
只能是碘升华的结果 (3)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善于通过实验来验证问题,是学好
物理的前提 解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因为已知碘的熔点为 113.60
℃,所以碘是晶体;(2)将装固态碘的碘锤放在沸水中加热,因为 1 个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
沸点为 100℃,所以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
化,所以看到的碘蒸气只能是碘升华的结果;(3)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善于通过实
验来验证问题,是学好物理的前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