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老舍自传 老舍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实在是太饿了,几分钟的工夫,光头强就把整桌饭菜一扫而空。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把问题说清楚就行了,如果不求甚解,两个人互相猜疑,就会大伤感情。
D.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解析:选A A项,“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使用正确。B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这里使用对象错误。C项,“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解”不是“解释”的意思。“不求甚解”不能理解成“不把问题解释清楚”。D项,“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这里是请求别人的帮助,没有请求饶恕或通融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从国际雪车联合会获悉,首次组建的中国雪车队和中国钢架雪车队共获得了4个平昌冬奥会参赛名额,将首登冬奥会赛场。
B.本次禁毒会议重点指出,不仅毒品泛滥会诱发大量刑事犯罪,而且会影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C.世卫组织的官员警告说,该国政府需要赶快采取措施,不采取行动,否则今后10年还会有大量人口感染艾滋病。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选A B项,语序不当,“不仅”要放在“毒品泛滥”之后。C项,成分赘余,可删去“不采取行动”。D项,句式杂糅,“发挥作用”和“起到作用”杂糅。
3.下列诗句与“倚槛苍茫千古事”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天开美景风云静 B.过江多少六朝山
C.爽气西来两袖青 D.座揽清辉万川月
解析:选B 对仗讲究字数、词性的相对应,文中的“倚槛”为动宾结构,只有B项的“过江”符合。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5 -
在书房书写,只需抬眼一望,山峦就映入眼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墨有时浓重,有时浅淡,可见云彩在作画的时候是富有探索精神的。
①当然,从窗口还可以尽情地观察飞来飞去的云
②云不仅形态变幻快,色彩也是多变的
③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
④如果天空是一张白纸的话,云彩就是泼向这里的墨了
⑤白山看上去有如一只只来自天庭的白象
⑥刚才看着还是铅灰的一团浓云,它飘着,就分裂成几片船形的云了,而且色彩也变得莹白了
A.③⑤①⑥④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①③⑤④⑥② D.①⑤③②④⑥
解析:选B ③句中的“青山”与空前的“山峦就映入眼帘了”衔接紧密,应放在第一空,排除C、D两项;根据“白山”可知③和⑤在一起;根据“云”可以确定①和②在一起;结合后面“墨有时浓重,有时浅淡”可以判断最后一空应填④。故选B。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 5 -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 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语言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B.“痛苦”“开花”概括了沈从文人生中两段重要的经历,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C.沈从文骨子里有一股倔劲。面对郁达夫泼冷水,面对鲁迅的痛斥,他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被苦难打倒的。
- 5 -
D.沈从文经过痛苦的岁月后,他让自己的才华在写作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理性的选择成就了大作家沈从文。
解析:选D D项,“让自己的才华在写作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理性的选择成就了大作家沈从文”理解错误,应为“让自己的才华在文物研究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理性的选择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E.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解析:选BD B项,“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于文无据,且不合情理。D项,“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理解不准确。根据文意,作者之所以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与世无争、毫无声响的转身而感动,难以释怀。
7.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边城》中傩送离家出走,归期不定,他就是翠翠思念着的那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②沈从文少年时因被深爱着的女孩骗而被迫离开家乡,但许多年后,他仍难以割舍那份爱恋。
三、语言表达
8.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拜的作家”评选活动,请为入选的作家老舍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
答案:老舍:几十年的默默创作,几十年的热血挥洒,他手握尖笔抒写世态人情。他的语言生动幽默,他的情感真挚感人,风雨的洗刷使他从一名文艺小卒晋升为人人知晓的文坛巨匠。受迫害的车夫祥子,矛盾冲突尖锐的茶馆,他正是用那贴近百姓的笔墨筑就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字)
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尤其是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排斥外来文化,在文化上把自己封闭起来,只会延缓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时代既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同时也是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五四”以来,以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为代表的革命家和进步作家,都最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都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气魄应该更大一点,更要有世界眼光。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管是第三世界的还是发达国家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凡是人类创造的积极的精神财富,凡属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凡属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我们都要积极地了解、介绍、学习、借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积极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世界上任何一个统一、文明的国家,都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发达国家不用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国家语言文字的统一、规范是自然形成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相反,一些国家过分强调方言的独立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说明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和国家统一的关系。①处和“发达国家不用说”相对应,应填写“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或意思类似的句子;②处照应“有所不同”,所填写的句子的意思应该和“自然形成的”相反;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那么过分强调方言的独立性,就不利于国家的统一,③处所填的句子应该和这个意思类似。
答案:①就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或落后国家)也是如此 ②有的则加上了政府的推动、干预(有的则是人为因素形成的) ③这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 5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