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专题九 文学作品阅读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 (1)考查形式:2014—2018年江西省中考现代文中的文学作品阅读,题型都是主观简 答题,每篇文章设置3~5小题,总分值在16~17分之间。 (2)选材内容:以叙事散文为主,兼顾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所选材料多出自《人民日 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和名家文集。且多选名家作品,如巴金、肖复兴、林清玄、阎连 科、蒋勋、余光中等的作品,文质兼美。主题涉及亲情、生活感悟、学习成长、怀念故乡、 社会关注等,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给学生在情感和精神上予以启迪,重在引导考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 (3)考点分布:2014—2018年文学作品阅读中出现的高频考点有:①整体感 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②词语的含义及作用;③句子的理解和赏析;④句段作用 ;⑤分析人物形象;⑥筛选和整合信息;⑦分析写作手法及作用;⑧把握人物或作者 情感;⑨理解文章主旨;⑩开放拓展探究。   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 (4)备考提醒:文学作品阅读是江西省每年的必考文体阅读,考生在备考 时要特别重视,练习时重点把握高频考点,适当练习低频考点,多多做题,理解 并掌握答题技巧。另外,由于近五年文章篇幅在1100~1700字之间,字数逐 年增多,从1100字增加到了1700字;选文出处绝大多数为书籍,只有2013年 的出处是《北京晚报》,也就是说其选文注重文学性和厚重性,并不太注重时 新性,在训练时可适当增加阅读量,精选厚重文本,注重能力提升。文体知识清单   一 散文文体知识文体知识清单   二 记叙性散文的基本常识文体知识清单  文体知识清单  文体知识清单   三 记叙性散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文体知识清单   议论  穿插在记叙、描写和说明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 或者借以抒发胸臆,作用是画龙点睛,点明中心;表达作者的观点 态度,揭示道理,深化文章的主题;段与段之间的议论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感染力 强 间接抒情  情事交织,表达情意;情景交 融,互为映衬;情理交融,发人深 省 说明  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为写人叙事服务文体知识清单   四 常见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修辞 方法 作用 比喻  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使抽象的事物具 体化,便于人接受;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拟人  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夸张  烘托气氛,加强渲染;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 的印象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文体知识清单   反复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增强语言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文体知识清单   五 常见的表现方法及作用 表现 手法 特点及作用 铺垫  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来临之前,先对次要人 物、事件、事物(如环境、情绪、气氛等)进行描述,使行文构思 更加严谨。常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主题等 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者暗 示,以求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情节严丝合缝 照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衬托  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 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文体知识清单 对比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烘托、 渲染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欲扬 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 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托物 言志  用某一物品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间 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文体知识清单 借景 抒情  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完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设置 悬念  设置疑团,不做解答。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虚实 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和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 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 涵丰富 象征  用某一物品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间 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阅读攻略 考场上如何快速阅读散文 第一步,读标题。散文的标题有的明示了写作的对象或内容,有的提供了阅读的线索,有的甚至明 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分析散文标题,把握标题的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阅读文本。可以说,散 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解读散文的一把钥匙。如《济南的冬天》就表明了描写的对象是济南的冬天。 《藤野先生》表明了写作对象是“藤野先生”。 第二步,找线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或为情感。找 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旨。当然,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就 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考点技法突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表明了写作的线索;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如《济南的冬 天》,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其中“暖和” 一词反复出现;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如 朱自清的散文《春》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对春天急切的盼望之 情;中间对春天景物的描绘凸显喜悦之情;结尾以一组排比句抒写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第三步,抓关键。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如朱自清的《背影》,可 以抓住“背影”这一关键词来寻找课文中与“背影”有关的语句,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 相见”,这些带有“背影”一词的语句,正是理解本文作者情感的关键。[2018·江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6分)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 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 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 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第1讲 思路、情感、语言 真题体验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 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 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 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 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 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 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 草。“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身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 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 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 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 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 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 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 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 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 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 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 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 “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 《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 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 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 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 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 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 就湿了。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 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 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答案】①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 ②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 ③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 ④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解析】本题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考查整体把握文 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关 键词分别是“景”和“情”,其次确定已经给出内容在原文的位置,最后找到需要填写的 内容。这些内容,应当先找出原文,再加以概括,即抽取关键词加以组合。前者按照“什么 +怎么样”,后者按照“谁+做什么”的格式来写。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第①处的句子是 第四段,抽取关键词组合为: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第②处的句子是第七段,抽取关键词 组合为: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第③处是第九段 所写的“我”在山大朗诵《民歌》,台下五百人应和;第④处是第十段流沙河写信告诉“ 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分别抽取关键词加以组合,按 照“谁+做什么”的格式写即可。【考点二】 分析、理解作者情感       (5年3考)2018、2017、2015年考查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5分) 【答案】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细节分析:示例一:“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 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 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示例二:“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 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这个细节中“我”投名片 的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三:“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 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这段文字描写 了女儿认河后“我”流泪的细节,写出了“我”愿望实现后,既伤感又欣慰的复杂心情,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四:“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这段文字描写了“我”刮 泥土、珍藏泥土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的能力。细节是指人物、事物、 景物具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与一般的动作、语言、神态不同,显得“微小”,但有很强 的表现力。答题时,先找出细节,然后阐明什么细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末段,“回 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 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描写了“我”在 路上不忍刮去鞋底湿泥;回到高雄,把干土刮尽又把干土珍藏起来。这几个动作细节,表现 了“我”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考点三】 赏析语言特点      (5年3考)2018、2015、2014年考查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3分) 【答案】文中画线语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具体的句子,指出其在句式、修辞、 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并适当分析这些特点的作用。这段话里,如“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 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是个长句, 其中“绕河套、撞龙门”又是短句,而且整饬,这样,句式长短不一,参差变化,富有韵律。“哪一 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使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气势,表现 黄河几千年来遭受的苦难,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概括文章内容或情节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比如区分景与情,分别概括文章写了哪 些景,抒发了哪些情)。 考点1 理清文章思路(2)梳理文章脉络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梳理作者行文思路。 ②归纳人物感情变化。 ③找出散文的行文线索。 ④概括补充事件过程。 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哪几件事”等字眼。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补充”等字眼。3.审题要点 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题干中出现“哪些”“哪几件”表明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出 现“主要”“一件”等表明记叙了一件事,若是已经给出了部分内容,则需要根据提示词进行概括。 第二步,阅读全文进行分析,确定作答要点。①若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则需要将内容初步分层 (分层时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 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分),看具体讲了几件事。②若是记叙一件事,要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注意抓抒情句、议论句。③若给出部分 内容,则需要根据所给内容确定作答区域,在文中画出内容要点。 第三步,提取要点,简要概括。事件不止一件的,要将每一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 归纳,分条整理出来;记叙一件事的则将六要素整合概括;给出部分内容的,模仿已给情节句式的形式 概括。【答题思路】 1.概括文章内容 ①摘句法。就是摘出文段的中心句。这种句子主要在三个地方:文段开头的首括 句或起始句;文段的总结句;文中的过渡句。 ②概括法。对于没有直接表述中心句的文段,则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分清层次,进行 归纳概括。常见的方法有:归纳法,就是摘引段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取主舍次法, 就是对文段内容进行概括时,抓住主要的内容,舍去次要的内容。 ③组合法。就是文段有几个并列的层次,把几个并列的内容组合起来。2.理清行文思路 ①抓住时间标志。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 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抓住地点转移。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 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地域,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③抓住情节转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 “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样的思路来分析。④抓住角度变化。有的文章,会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写角度,这时,把握 了角度变化,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⑤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 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行文的思路也就被我们抓住了。 【答题模板】 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如果是人,可采 用“谁+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注意:①写答案时需要分条整理。②概括一件事时,个别要素若文中未提到,概括时 可忽略,还需删减次要情节,避免答案过长。【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理解并概括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2)分析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或者作者对……持什么观点态度?概括主要观点。 2.辨识标志 题干中有“情感”“感悟”“态度”等字眼。 3.审题要点 (1)阅读题干,标注关键提示。 (2)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作者的情感还是文中人物的情感。 考点2 分析、理解作者情感【答题思路】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抓住描写的物象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把握全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7.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情感变化的各阶段去概括 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模板】 这篇文章运用了××的修辞方法(人物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或某处通过……细节 描写,或通过记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语。 (2)画线句子或段落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辨识标志 题干中有“语言”“赏析”等字眼。 3.审题要点 (1)关注题干有没有给出答题角度。 (2)若没有给出答题角度,则需根据句、段、文章的语言具体特点分析,从句式、 修辞、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综合解答。 考点3 赏析语言特点【答题思路】 1.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需要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 具体阐述。 (1)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思念、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 感情色彩等。 (2)结构性作用。这类词语一般是连词或表达情感转变的名词。在全篇(或某段)中起照应、 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生动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细致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 (4)主题性作用。指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暗含了怎样的主旨。 (5)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用,包括色彩性、 音乐性等。2.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1)从描写角度赏析: ①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写人、事的句子凸显人物(事件)……的特征,使描写更生动,具有真 实感,为人物或情节的变化做铺垫;写景时句子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 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从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它们常 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要信息。 ①时间词:写出了……时间上的紧迫,表达了…… ②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   ③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 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④数词:准确、具体地描绘了对象…… (3)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辨别技巧,然后了解它们的一般 作用,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常用修辞及作用有: 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②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③夸张:突出了……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④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内容,突出了……感情。 ⑤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 ⑥反问:加强了语气,写出(突出、强调)了……(观点、态度、情感)。(4)从句式角度进行赏析: 反问句和陈述句:反问句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意思,陈述句也可以表达肯定意思。两者的区别在于 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更能引人注意,让人深思,同时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祈使句与疑问句:疑问句的语气弱于祈使句,表达更为委婉、客气、礼貌,易被对方接受。 长句和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 简单的句子。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 力。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描写之中,短句主要用于紧急场合、演讲词中。 整句和散句:“整”和“散”都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 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散句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 灵活,使用范围广。整句和散句各有优点,经常结合使用。【答题模板】 ①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②从句子的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强调了 )……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③从句子的描写角度赏析: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 象(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④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或形象。 ⑤从句式入手:这句话……句,表达了……作用。 【小贴士】  有时要从以上五个角度综合考虑。针对训练 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09 针对训练”(好沉的一抔土)第2讲 形象、含义、主旨 真题体验 [2017·江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7分)   秋 夜① 巴 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眨眼睛一样 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 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 藤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 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 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 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 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 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 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 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 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 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 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 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 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 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 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哔哔剥剥 ”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 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 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 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 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 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 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合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释] 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 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考点四】 分析人物形象     (5年2考)2015、2017年考查 1.文章写“秋夜的梦”,突出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把人物放到具体的情节中去;仔细揣摩 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然后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了解人物主要活动,再 抓住关键词句来帮助概括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如“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他突然发出 来爽朗的笑声”“那么平易近人”“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为了追 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只要抽取关键词就能作答了。 【答案】突出了鲁迅先生慈祥、开朗、平易近人、安静、恳切、热心、勇敢的性格特点。【考点一】 理清文章思路(5年5考) 2.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 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写文字。(6分)  鲁迅先生那颗 燃烧的心所发生 的变化  “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 通红的心一直在 燃烧 ①  ②  听见鲁迅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  ③  ④  ⑤  ⑥【答案】 .①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 ②心仍在他胸膛里燃烧,发光 ③心在“哔哔剥 剥”地燃烧 ④听见他激动、带感情的声音,看见他拿下只手压在胸前 ⑤燃烧的 心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然后又变成先生慈祥的脸庞 ⑥看见先生愉快的笑脸【解析】此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这道题要求考生理解“我”梦境中,鲁迅先生燃 烧的心的变化情况和“我”的感受,进一步理解文章中所表现的鲁迅的热切、勇敢、奉献 的精神,以及对“我”的触动和影响,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答题时,先通读全文,抓住描写鲁 迅燃烧的心的句子:“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连他那颗心‘哔 哔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燃烧的 心”“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以及 “我”的感受的句子:“我感到一种献身 的欲望”“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 动地、带感情地说”“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简要概括即可。【考点五】 理解句段含义    (5年2考)2017、2014年考查 3.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3分) 【答案】鲁迅先生期望活着的人:(1)管自己生活;(2)勇敢追求真理;(3)不要在暴力面前低头;(4)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句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揣摩人物语言,然后用恰当的 词语概括鲁迅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解答这道题应当先反复默读这段话,再抓住关键语句加 以概括。这段话应当抓住“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地继续向着 更大的光明前进”这两句话加以概括。【考点六】 理解主旨     (5年2考)2017、2014年考查 4.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2分) 【答案】 “我”领悟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温暖了“我”、鼓励了 “我”,让“我”找到勇气、获得力量。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 燃烧着的心”,主要把握“燃烧的心”“看到”的意义。“燃烧的心”应当比喻鲁迅先生热烈 爱国、勇敢斗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看到”表明“我”领会到了先生的高尚品质,“我”被他 的精神感动、鼓舞,获得勇气和力量。【考点二】 分析、理解作者情感    (5年3考)2018、2017、2015年考查 5.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文章构思奇特,通过梦境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 质。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解析】这道题解答文章的构思特点和作用,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文章写作者看到鲁 迅的身影,看到他燃烧的心,听到他的话,文末“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 夜的梦”,点明这是一场梦。作者通过描写梦境中的鲁迅,描写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直接表现 鲁迅的特点。而且,借一场梦,表达“我”对先生的日思夜想和敬仰怀念之情。【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 (2)根据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 (4)××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5)分析作品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6)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 物的评价)。 考点4 分析人物形象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人物”“性格”“品质”“怎样的人”等字眼。 (2)题干中有“描写”“分析”等字眼。 3.审题要点 (1)如果题干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 合具体内容分析”两个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2)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则答案不需呈现具体的分析。【答题思路】 1.通过人物的外貌,分析人物形象。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 身材、衣着服饰、仪表风度的描写,从而显示人物外在性格特点的一种方法。透过外在 的表现,我们常常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我们就可以把握人物个性、身份、 经历、爱好和思想情感。 3.通过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心理,其实就把握了人物形象,而且这种 形象往往具有真实性。 4.通过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形象。行动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和形象特征,它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动作,来展示人物的活力,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5.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细节描写 是对人物最传神的细微之处的描绘,对人物思想、形象、内心世界进行准确的展示,从而精妙地 揭示人物形象。 6.通过侧面描写,补充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 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侧面描写通常有人物的烘托和 环境的烘托。 7.通过烘托对比,突出鲜明形象。分析人物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 物之间的主次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地认识和把握人物形象。次要人物能使主要人物的形 象更鲜明突出。 8.借用环境烘托,明晰人物思想。精要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的 作用,特别是为揭示人物的思想提供了一个诗意的背景。9.从典型事例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典型事例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10.抓住作者或其他人带有倾向性的议论,或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多种方法,但归根结底都要忠实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要把自己的感情 凌驾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上。要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方法,提取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做出恰如 其分的分析与评价,进而归结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板】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征类型: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 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式的概括,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概括。 ②××是一个……(性格、思想品质)的人+表现了……【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文中某句有……的丰富内涵。 (2)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尾句的理解。 (3)联系个人的成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某人说的某段话,表明了什么? 2.辨别标志 (1)题干中有“画线的句子”“内涵”等字眼。 (2)题干中有“理解”“分析”等字眼。 考点5 理解句段含义3.审题要点 (1)审清题干,要仔细研读题目,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标志词。 (2)审题时一定要明确理解句段的深层含义,一般要与文章的主旨、思想情感联系起 来。 【答题思路】 1.把握句子的含义 (1)从句子的位置入手。如果是总领句,可以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 要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 理解其内涵。 (2)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 句子的关键词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3)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 子点明、突出或者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 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2.把握人物语言的含义 (1)从人物形象入手。即结合人物形象去理解人物外在语言的含义,这个人物的形象决定 了其语言形态与内容。 (2)从人物的关键句、关键词入手。仔细揣摩人物语言,反复研读重点句子,勾画出关键词 ,分析词句背后的意蕴。 (3)从文章的背景与主旨入手。结合文章背景,了解人物是在什么情形下说出这些话来的, 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文章主题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3)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 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主题”“道理”“启迪”“看法”等字眼。 (2)题干中有“概括”“明白”“谈谈”“体现”等字眼。 考点6 理解主旨3.审题要点 (1)区分哪些句子是一般句子,哪些句子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2)概括文章讲述的道理、揭示的哲理、主题均为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3)看清题目要求是让概括主旨、分析主旨,还是探究主旨的意蕴,探究主旨需要结 合自身实际谈体会。 【答题思路】 1.从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题目 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题目进行分析,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2.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 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进一步深化中心。 3.从文中的关键句入手。有的文章的主旨会通过一些关键句显示出来,如抒情句、 议论句、主旨句、过渡句等,把握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4.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写作意图入手。每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写作 意图,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人物和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有助于文章主旨的归纳。 5.重视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或揭示材料所蕴含的 深刻思想,或明确表达作者内心的某种想法。 【答题模板】 通过……的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 理。针对训练 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09 针对训练”(密密的针脚)第3讲 作用、手法、探究 真题体验 [2016·江西改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20分) 从田湖出发找李白去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 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 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 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 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我要到外面世界去。我要到外面世界走走和看看。   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 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 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 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 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 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 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 床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 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 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 个大人物。 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 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 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 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 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 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 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 梁疙瘩村,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 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 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 怔着惊着了。 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 我待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 “你怎么在这儿?” “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 “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  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 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 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 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 胳膊大唤了。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文章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有删改)【考点一】 理清文章思路     (5年5考) 1.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 的经过。(6分)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                         →                        →                             【答案】 “我”匆匆离家上路,想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为了(离 家出走)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特意绕过三姑住的村庄 “我”被三 姑夫半路强拉硬拽着回到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后被送回了田湖。【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与把握。答题时需要从文章中找到大致的答题区间,由“ 我”出走开始到“我”出走结束,即原文中第三段至倒数第四段,然后根据题干中第一个提示,梳 理后面的内容,用“我”做了什么的句式进行概括即可。【考点三】 赏析语言特点       (5年3考)2018、2015、2014年考查 2.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分) 【答案】文中画线的两句话都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是一个渴望长大,渴望成 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与“自由”的叛逆少年。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通过分析句子的描写方法,即心理描写,可以揣摩人物心理,这 两处心理描写展现出了少年人的典型心理,想要长大,渴望自由,由此可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考点七】 分析句段作用      (5年1考)2016年考查 3.文章多次写“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案】内容上:突现出“我”想要离家出走,以进行“我”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以此 来证明“我”的成长。结构上:呼应标题;突显文章主题,立意深远;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读者内 心深处有关成长的记忆,以及懵懂少年时代的情感与成长的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反复出现的作用要从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内容上,首先要分析含义,即表达了“我”想要离家出走的愿望,以此 来证明“我”的成长;在结构上反复表现这一愿望,呼应了文章的标题,最后从对主题、读者影响 等角度分析其效果即可。【考点八】 把握写作手法(引用)       预测考点 4.[全品原创] 文中引用李白的诗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通过引用李白的诗,表现出少年的“我”懵懂的理想情怀,“我”虽然不懂得诗句的 意思,却对诗中的意味与写诗的人的风采充满向往,反映出“我”的性格特点,突出了文章成长 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文章使用了引用的写作手法,一方面从内容上表现了少 年心志和幼稚情怀,另一方面突出了主旨,丰富了人物形象。【考点九】 开放拓展探究       (5年2考)2016、2015年考查 5.“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你认为“我” 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谈谈。(4分) 【答案】示例:“我”的成长布满了李白的影子,即受到了李白及其神采风韵的极大影响。少 年的“我”渴望像李白一样洒脱自由,此时的李白是“我”理想的代言人,但是成长是艰难的, 少年时代的理想未必都能成为现实,“我”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代表了最初愿望 所遭遇的挫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探究。首先要分析清楚文章中李白代表的意蕴,结合“ 我”对其的仰慕、追寻与学习,可以看出李白是“我”的偶像,是“我”理想的象征,由此分析 “我”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正说明了成长的艰难和遭遇的挫折。此题为开放性试 题,答出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语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小说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2.辨识标志 题干中有“首段/最后一段”“内容”“结构”“作用”等字眼。   考点7 分析句段作用3.审题要点 (1)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提到的重点句段,明确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2)根据题干要求或从结构,或从内容方面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具体说明,则两方面都 要涉及。 (3)根据相应位置的段落作用(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分析该句段运用的写作手 法,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或好处。【答题思路】 重点段落作用一览表【答题模板】 ①句段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 ②句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内容,引起了下文的 ……内容。 ③句段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在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赞赏和追求/喜爱/钦慕)。【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作者在第×段中描绘的景物有何作用?(景物描写作用) (2)文章写××,有什么用意?(侧面描写作用) (3)作者在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类比的作用) (4)作者写××的目的是什么?(对比的作用) (5)文中引用……,有何作用?(引用的作用) 考点8 把握写作手法2.审题要点 (1)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写作手法或者给出具体的 提示性句子。 (2)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常见的有引用、对比、做铺垫、埋伏笔、 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 (3)若是提到具体的写作手法,则根据该写作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若 是没有给出,则需要根据提示性的句子进行判断。【答题思路】 1.引用的作用 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对 应。 2.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令(季节)、地点;②渲染某种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表现 人物心情;⑤推动情节发展;⑥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3.侧面描写的作用 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 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 刻含蓄。 4.类比的作用 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 物的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5.对比的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 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答题模板】 ①景物描写:交代了……,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②侧面描写:句子通过……,从侧面写出了……,突出表现了……。 ③类比:通过……类比,突出……的特点,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引发读者的联想或共鸣。 ④对比:通过……和……的对比,突出了……的特征,揭示了或表现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 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⑤引用:通过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主旨,增强了文化底蕴,增强了感染力,呼 应标题。【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某人认为……,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理解和 思考。 (3)文章结尾某句话有什么深层意蕴,结合文意阐述你的感悟。 (4)你认为文中的……和……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谈谈。  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观点”“理解”“思考”等字眼。 (2)题干中有“谈谈”“感悟”“理由”等字眼。 考点9 开放拓展探究3.审题要点 (1)找出题干中句子主干,不要受其他语句干扰。 (2)审清题干的关键字词,准确掌握隐含信息。 (3)答题时,观点明确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连贯,力求生动。 【答题思路】 1.仔细审题 如“结合主题谈启示或感受”一定要明确结合主题进行谈论;“文章给你感 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最动人的情节内容和情感”,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出文中蕴 含的思想意义;“某人认为……,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则要先表明自己是否同意 这一观点,然后针对自己的观点结合原文谈理由。2.善于提炼 “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 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找出具有思想意义的语句,并能够提 炼出来。“某人认为……,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则要把握住对方的观点,从原文的标题、 开头结尾等关键句等概括中心观点,结合中心观点对题干中的观点进行辨析,并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合情合理 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要能自圆其 说。 4.表述流畅 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结合文中 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举例说明。启示、感悟题一般用“总分”式结构进行回答。先用“我认为 ……”,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或感悟;然后分点说明,从几个 方面展开陈述。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