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我与地坛
一、 史铁生,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及《合欢树》等。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三、1.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在这一部分中,集中写地坛的有三处,每一处景物描写又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第3自然段,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第5自然段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 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第7自然段景物描写也是对生命的解读。“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种种状态: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2. 作者说,地坛历经沧桑,仿佛在那儿等待了他四百多年。这话怎样理解? 这是种委婉的说法,目的在于突出强调古园对他的影响。简而言之,与地坛有不解之缘:地坛离他家很近;地坛是作者逃避现实的场所;地坛给了作者有益的启迪。
五、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苔藓xiǎn 扶弱济困jì 掺酒chān 出殡bìn B.瞥见piē 蹑手蹑脚shè 昵称nì 狭窄zhǎi C.窗槛jiàn 着想zháo 一幢zhuàng 砖砌qǐ D.模特mó 编辑jí 唠叨láo 瞅一眼jiū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班配 一筹莫展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耐烦 怙恶不悛 不落巢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根茎 挺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暴躁 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3)女人的手指 ——了一下,想是叫苇眉了划破了手。 A.启示 傲然 震动 B.启事 傲然 振动 C.启示 毅然 振动 D.启事 毅然 震动 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C.“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D.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河,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同学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 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 B. 光速降一倍或四分之一时,时间变化率并没有分别降一倍或四分之一。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
一个人的遭遇
1. 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2.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六国论
一、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三、 二、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四、 三、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四、“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五、比较: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六比较《过秦论》 1、 都是史论文 2、 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 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 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 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二)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分析: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赔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赔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眼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赔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沫,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 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阿房宫赋
一、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瞅!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奏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二、 、“赋”体常识: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三、以第二段为例,分析写作的特点(包括铺陈夸张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法,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语句押韵的情况),谈谈这些特点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一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四、词语整理: (一)正音: 蜀山兀(wù) 缦(màn)回 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焚椒(jiāo)兰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 尽态极妍(yán) 剽(piāo)掠其人 鼎铛(chēng)逦迤(lǐ yǐ) 锱铢(zī 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 直栏横槛(jiàn) 管弦呕哑(ǒu yǎ) 参差(cēn cī) (二)一词多义: 1、“一”:(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 (2)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3)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一体、整体)(整齐划一)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6)靖国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乃、竟)(一寒如此)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多么) (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初次,才)(一见如故) (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2、“爱”:(1)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爱不释手)(爱屋及乌)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怜惜) (3)吴广素爱人(爱护、关心)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 3、“取”:(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拿来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出,提取)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攻下)(取而代之)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6)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采用,采取) (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选取、选择)(以貌取人) 4、“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同姓的亲属,家族)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种类,类) (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聚结之处) (5)族疱月更刀(众,普通,一般) (6)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家族) 5、“毕”:(1)六王毕,四海一(了结,灭亡) (2)吾与汝毕力平险(尽) (3)毕礼而归之(使……完毕) (4)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完毕) (5)众妙毕备(尽、全、都)(原形毕露) (6)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完毕,结束)(毕其功于一役)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毕竟”,终究、到底)
6、“幸”:(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得到宠幸) (2)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幸运) (3)今事有急,故幸未告良(特地)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 (5)下至家人,幸皆无恙(侥幸,幸亏)7、“举”:(1)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2)杀人如不能举(全,尽)(举世无双) (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4)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拉起,张起)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 (7)举类迩而见义远(提出,举出)(举一反三) (8)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推举,选拔)(举贤荐能) (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拿)(举棋不定) (10)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行动,举动)(言谈举止) (11)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所有的) (1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实行,推行)
8、“流”:(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水流)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流动)(细水长流)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流)(源远流长)(投鞭断流)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流放) (5)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流派,类) (6)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液体流动)(头破血流) (7)始有流落天涯之叹(漂泊,流浪)(颠沛流离)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 (四)古今异义词: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气温,环境气氛;今:气象情况)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聚敛的金银;今:筹划并管理)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可爱”——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五)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其豪放词风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意境开阔,气象恢弘,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另外一处景物描写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豪放词风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周瑜的雄姿英发与出众的才华都寄予着词人的赞美之情。称赞周瑜,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
专题四
荷塘月色
一、 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二、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必修二第二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复习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踱( )步 梵( )婀玲 霎 )时 淅沥( )
仓颉( ) 薄( )荷 苔藓( ) 舐( )犊
惊悸( ) 夹( )克 抛掷( ) 呢( )帽
沾( )染 脖颈( ) 释鳏( ) 瞑( )目
机杼( ) 粜( )卖 麂( )皮 汜( )
抻( ) 钝( )响 蹒跚( ) 芒( )刺
踌蹰( ) 寒暄( ) 尘芥( ) 羁绊( ) 牛犊( ) 欺侮( ) 歇憩( ) 落( )空
擂( )鼓 敕( )造 纨绔( ) 錾( )银 条褥( ) 嗔( )视 内帷( ) 斟( )茶 两靥( ) 盥( )洗翠幄( ) 懵懂 ( ) 蹙眉( ) 怔怔( )氤氲 岑( )寂 擎( )天 蓊( )郁
2、正确书写下列加点的字。
踱步 梵婀玲 霎时 仓颉 苔藓 舐犊 惊悸 抛掷 呢帽 沾染 释鳏 瞑目机杼 粜卖 麂皮 汜 抻 钝响 蹒跚 芒刺 踌蹰 寒暄 尘芥 羁绊牛犊 欺侮 歇憩 擂鼓 敕造 纨绔 錾银 条褥 嗔视 内帷斟茶两靥 盥洗 翠幄 懵懂 蹙眉 怔怔 斑驳 氤氲 岑寂 擎天 蓊郁
3、解释下列词语。
蓊蓊郁郁:
幽僻:
袅娜:
倩影: 倩,
氤氲:
岑寂:
濑:
深居简出:
花枝招展:
寒暄: 暄,
不更事:
怨府:
淡然:
俨然: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出格:
讪讪:
怔怔:
悲悯:
涎皮:
莞尔:
忖度:
内帷:
二、作家作品。
1、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2、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1974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3、汪曾祺,现、当代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浦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大淖记事》。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4、孙犁,原名孙树勋。早期作品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50年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的开创者。《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
5、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6、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
7、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代表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叙。
三、中心内容及写作技巧。
1、《荷塘月色》: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 独处求静 一无所有 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第一部分:点明心境,交代缘由;第二部分: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三部分: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部分:江南采莲,向往憧憬。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用词精当,又运用了叠词,博喻和通感,描写形象,十分传神。
2、《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3、《金岳霖先生》: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恬淡作底蕴,克制而有神采,内敛而不宣泄,“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文中时有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闲笔”,这些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
4、《亡人逸事》:作者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横断面——“缘定”、“初识”、“持家”、“临别”,由序号自然分成四个部分。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
5、《祝福》: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写作技巧: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为纵线展开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遭遇。其中,“两次微笑”、“三写眼睛”、“四场飞雪”和“五处写钱”等精彩细节,对刻画人物、描摹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全文朴实冷峻的叙述语言中,蕴涵着不可遏抑的躁动、激愤的情感潜流。
6、《边城》: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写作技巧: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语言文白杂糅,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
7、《林黛玉进贾府》:本文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地描绘了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征。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互相爱慕,暗示了以后情节的发展。写作技巧:全文以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写环境与写人物交错起来,使笔势有变化,情节有波澜。写环境有详有略,写人物有虚有实,这些都可看出作者的巧妙构思。
四、重点语句鉴赏(例)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把“清香”比作“歌声”属通感(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同属美好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3、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4、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升”仅是由低向高移动,而“浮”字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物的轻飘状态。)
6、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朦胧柔和。)
7、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若换成“映”,是月光照射,影子显现在荷叶上,表述一半,“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8、在日式的古屋里,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世界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抒发出作者对雨的独特感受。雨的缠绵悱恻,情味十足,使那流浪他乡的游子心也潮润起来。)
9、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将这样四个近义词连用,萧萧冷雨,潮潮湿湿,简直是可触可摸可感。将愁情与雨景交融,传达出作者那“秋雨潇潇”般的离愁和伤感。)
10、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既是软弱的自责,又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11、只觉得天地众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揭露了神权的荒诞,表达了“我”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慨。)
12、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13、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对封建文化的不满和叛逆):
《过秦论》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