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廖宗碧
执教者
课题
1. 邓稼先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文中所引古诗文的大意。
2.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品格与超凡的能力。
4.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2.学习作者杨振宁,做一个对民族、对祖国、对朋友充满至情至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品格与超凡的能力。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杨振宁先生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3.文体知识
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三、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宰割(zǎi) 元勋(xūn) 直肠癌(ái) 奠基(diàn) 妇孺皆知(rú) 夐(xiòng) 曛(xūn) 铤(tǐng) 筹划(chóu) 殷红(yān) 挚友(zhì) 彷徨(páng huáng)
2.辨清字形
摄(shè)摄影 慑(shè)威慑 镊(niè)镊子
3.理解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再读感知
1.速读课文, 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记忆并摘抄文中重要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感受文中精美的句子及邓稼先高尚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由学生们进行5分钟生字词闯关引入本堂课教学。
二、跳读课文,感悟精彩句子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前一句是说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后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三、选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
1.第⑱段中,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个人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为什么把他俩对比着写?
他们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此处的对比,不仅说明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巨大,还说明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四、梳理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 不宜铺开来写。
2.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五、拓展学习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童年,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描写,只需写出几个小标题即可。六、六、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廖宗碧
执教者
课题
2. 说和做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词语。
2. 了解臧克家与闻一多,了解写作背景。
3.了解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章的内容,领会闻一多的精神品格,体会文章的中心。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3.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文意,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
2.掌握作者的选材角度及记叙重点。
3.品味语言,揣摩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语言的形象美、抒情美及音乐美。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资料助学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由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听后谈感受引入本文教学。
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教师选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
教师示意学生积累词语: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校订(jiào) 地壳(qiào) 宝藏(zànɡ)
热情澎湃(pénɡ pài) 仰之弥高(mí)
(2)积累词语。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2.学生自读课文,揣摩语调、语气、语速。
3.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2.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
(学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并作展示后教师最后明确):
1.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2.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4.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组织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自然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四、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学生细细揣摩,互相交流、展示后明确):
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品味本文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中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要深入钻研课文,具体而深入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与品格。
二、 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学生朗读1~7自然段,思考: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2)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
(3)略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说明什么?
学生共同研讨,明确:
(1)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2)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3)简略介绍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介绍写《唐诗杂论》不同。
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人印象深刻。
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思考:
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各选取闻一多前后期具有典型性的三件事来写,并作繁简处理,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揣摩,相互交流,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最后再共同总结。
预设: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生1: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对闻一多语言、肖像的具体描写,形象再现了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生2:作者巧妙地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叙述语言形象化,如“吃尽”“消化尽”“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望闻问切”等词语的运用,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目的与决心。
生3:我喜欢“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几个句子,因为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
……
四、 朗读课文,再次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本文,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与精神,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实际行动当中。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文的课后练习及相应的作业练习。
2。积累本文重要的生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廖宗碧
执教者
课题
3. 回忆鲁迅先生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及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关心。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点拨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
一、导入:
同学们,谈到鲁迅也许我们对他并不陌生,你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后教师小结引入本节课教学)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后作交流)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并推举组员作班级发言,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具体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鲁迅喜欢笑。
(2)鲁迅先生走路。
(3)鲁迅先生不讲究穿着。
(4)鲁迅先生接待客人
(5)鲁迅先生怎么对待青年
(6)踢鬼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学生自由读文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做好批注,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预设:
(1)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3)“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4)“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认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图片鲁迅,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六、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写作方法,怎么来写“活”一个人? 请根据所学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抓住一个方面的特点写一个50-100字的片段。
(写人要抓住特点,而且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现。)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笑声——乐观爽朗
走路——雷厉风行
衣着——朴素为美
待客——平易近人 幽默风趣
读信——关心青年 爱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学 勇敢无畏
教学反思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廖宗碧
执教者
课题
4. 孙权劝学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及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
2.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揣摩鲁肃与吕蒙对话时的语气与心理。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 课堂导入
由学生讲述《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的一个精彩的片段引入本文教学。
二、 作者、作品简介
1.《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写作背景: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三、朗读课文,积累语句知识,并翻译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指正。
(2)教师提示学生积累重要词句(生分组抢答,以加深印象)多媒体显示:
①解释加线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及鲁肃过寻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辨析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动词,了解)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
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管)
当
但当涉猎(动词,应当,应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
以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认为)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
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
④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明确:
②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④
a.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来推辞。
b. b.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
c.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d.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相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
四、熟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牢固掌握文本内容,熟知文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由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本节课教学。
二、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3.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
4.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发言后教师明确):
——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3.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4.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5.学生反复读课文,并集体背诵课文。
三、研读赏析,体会对话表现人物的妙处
1.本文的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精妙。请反复品读,细细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本文对话描写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特色。
(学生自主品赏,相互交流,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2)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3)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语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2.表情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要能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并要表演出人物的神态。
3.找两名学生表演朗读。
4.学生再齐背课文。
四、拓展学习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学生自由谈:
1.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 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3. 开卷必有益。
4.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提高人的品位。
5. 读书不只是学生要做的事,参加工作的人同样要读书。
6. 人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
五、 课堂小结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学习本文,我们不仅学习了通过写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精彩笔法,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吕蒙的经历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热爱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六、 作业布置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改编课本剧。提示:
(1)要将“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改编成答话。
(2)要补充吕蒙刻苦学习的情节(或表演)。
(3)要补全鲁肃与吕蒙拜母结友时的对话。
(4)由于时间关系,只限于口头改编。
2.完成相关练习并课外深入了解孙权、吕蒙、鲁肃、等相关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