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故宫的建筑与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古代中国为表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有将皇宫建在都城中央的传统。故宫简介
故宫,明清两代皇宫,1403年明成祖任命工部侍郎吴中负责北京城和故宫的设计,距今500多年历史。原名紫禁城。“紫”取名紫宫,意为天帝之宫。古人把天上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居中,是天帝居住地方,皇帝被认为是天帝之子,皇宫自然被认为是人间的“天上宫阙”。又因皇帝居住,一般人不敢涉足,因而取名“紫禁城”。
午门,紫禁城正门,高37.95米。午门有五个门洞,三个正门,左右各有两个掖门,在古代文武官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正门只准皇帝、皇后出入。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有的当场被打死。故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说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叫“颁朔之礼”。
太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四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
保和殿
保和殿休息处
保和殿考试记时器
保和殿后云龙台阶
乾清宫
乾清宫内景
交泰殿
坤宁宫
御花园
读一读,写一写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cuánáolíulízăopánzhóuluándiànqìng
字词积累玲珑:精巧细致。奇巧:奇特巧妙。精美:精致美好。矗立:高耸的直立。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错综:纵横交叉。金銮殿:皇帝举行大礼的地方。攒聚:聚集在一起。缭绕:回环缠绕。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迥:远,差得远。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独占鳌头比喻取得第一名。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整体感知2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明确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形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读明白。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答案: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请你来尝试: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午门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太和殿中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汉白玉石桥文华殿金水河
重点研讨5——8段,思考并分组讨论: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的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答案:(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位置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重要意义。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答案:(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3)文中写龙内容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间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 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彩,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小结: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千多件藏品,九百多万挡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相信你能行:请按照空间顺序向别人介绍你所熟悉的建筑物,要求重点突出,总说分说相结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