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飞向太空的航程 皎皎明月,美丽夜空,渺远苍穹,曾让人多么神往遐想。 远古时期 嫦娥奔月 敦煌的飞天壁画 飞天、 航天始祖-----“万户”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叫万户的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点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有记录的航天事业实践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后,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神舟上天 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筛选信息:1、新闻的导语是哪几段?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评论式)(描写式) 2、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岔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 3、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1、1958年,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发射成功。6、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7、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8、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9、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4、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分析其作用?结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重点分析阅读附录文章《嫦娥一号发射全记录》,将它与本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进行比较,试分析两文的主体部分在写法上主要相同点与不同点。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孙彦新、李宣良、白瑞雪、王玉山)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镜头一:22日晚,新华社受权发布发射公告。连日阴雨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在10月22日这一天突然迎来灿烂阳光。也就在这天晚上,新华社受权发布公告:嫦娥一号卫星将于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公告指出,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月球探测活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从1958年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起,美苏欧日在49年时间里123次探访月球,实现了6次共12人的载人登月。声音:(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尽管我们晚了,但在历史长河中这40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能够代表全国人民送中国的首位月球使者上天,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荣幸与骄傲。 镜头二:24日傍晚,进入发射倒计时。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群山深处的山谷里,天蓝风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群山中高耸的乳白色运载火箭,托举着体重2350公斤的嫦娥一号卫星。而卫星飞向的月球,就挂在远处的天幕和山峦之间。火箭上端,雾气蒸腾缭绕——第三级火箭使用的燃料液氢液氧,储存温度分别是零下253摄氏度和零下186摄氏度,尽管燃料贮箱进行了水平极高的保温设计,火箭周围的空气还是迅速地被冷凝成水汽,为了防止结冰,要不停地用氮气吹除,直至发射前的最后几秒。离发射塔架500米处的燃烧池内,大火熊熊燃烧——在常温下不断汽化的液氢液氧,会使贮箱的压力越来越高,而一粒沙子从一米高处落下来的能量就能引起燃料的爆炸,因此需要一边加注一边泄压。从发射前负8小时液氢液氧开始加注的那一刻起,两条专用的管路就要不停地把汽化的燃料导入燃烧池烧掉,而燃料的加注也会持续到发射前5分钟。声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这里是我国三个航天发射场中唯一能够进行低温燃料火箭发射的地方。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外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组建37年来,已经将50余颗国内外卫星送上太空。 镜头三:24日18时05分,火箭点火。清晨的一场雨没有阻挡住10时起出现的阳光,卫星按预定时间开始发射。“一分钟准备!”18时04分,寂静的山谷响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员李本琦洪亮的声音。监视所有塔架都打开完毕后,3号塔架上最后一名操作手已于5分钟前撤入地下掩体。在发射场周围的山坡上,在西昌指控大厅里,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塔架上的57个摄像头将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实时传送到各个点位。包括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数十家媒体记者的镜头从多个方向聚焦运载火箭,在2.5公里安全距离之外的多个参观台上人头攒动;远处一条条乡间山路上则挤满了附近的村民和远来的游客。 虽然今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已进行了7次发射,但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还是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10、9、8、7……3、2、1,点火!”18时05分,就在李本琦喊出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用力地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瞬间爆发的巨大声响排山倒海般压向重重群山,40米深的导流槽里事先注入的400吨水顷刻化做了水汽……声音:(发射01号指挥员李本琦)这是我1999年以来第11次站在这个位置上,发射前后进行一系列运作必须严密无误,一步出错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我曾有两次在发射前最后时刻面临某设备信号异常,而我必须在1秒钟内做出或者忽略或者停止程序的决策,好在最后都有惊无险。 镜头四:24日18时05分至30分,火箭惊心动魄的壮美飞行。“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属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到青岛、厦门、喀什的测控站;从太平洋上的两艘远望号测量船,到首次在航天器测控中引入的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的4个大型天文射电望远镜,如同火炬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第148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43秒,整流罩分离。此时,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嫦娥”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隆隆的声响向四周漫延,房屋被震得发抖。 第271秒,火箭二三级分离。第609秒,远望号测量船传来消息,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参观的人们意犹未尽,一边热烈交流一边离开参观地点。而在指控大厅里,是一张张严肃紧张的面孔。第1249秒,三级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二次发动机关机。长征系列火箭完成了第103次飞行。人类目前进行的123次探月活动中,63次以失败告终,这其中因为火箭故障而引起的失败又占多数。声音:(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我国历时8年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自1994年2月首飞以来,已经进行了14次发射,成功率为百分之百。然而,航天事业高风险的性质,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放松,执行这次任务的火箭采用了控制系统的系统级冗余等技术,进行了质量可靠性升级。 镜头五:24日18时30分许,卫星入轨。第1473秒,当大厅里响起“星箭分离”的报告声,凝固的空气一下子沸腾起来。握手、拥抱、欢呼、祝贺……害怕影响任务而一直沉寂的闪光灯突然兴奋起来,将一张张笑脸映得更加灿烂,也将这个喜庆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2007年10月24日18时30分这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卫星在太平洋上空,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进入预定的大椭圆轨道。天边升起了绚丽的晚霞,尽管夜幕尚未完全降临,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此刻显得格外明亮。声音:(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从2004年初立项研制到发射,总共用了3年半时间;工程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目前国内修建14公里高速公路的费用。中国探月工程以好、快、省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镜头六:24日19时09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18时50分左右,卫星已经飞到南美洲上空,在智利CEE测控站的测控下,卫星太阳帆板成功展开。13分钟后,用于向地面传输科学数据的定向天线也开始展开。利用国际联网增加测控覆盖率,这在我国航天史上尚属首次。此外,欧洲空间局的3个测控站也将对嫦娥一号卫星提供测控支持。此时回看发射塔架,到处是玻璃碎末、昆虫尸体、斑斑水迹,以及被火箭尾焰烤焦的痕迹,火箭点火起飞时的强大威力每次都会造成这样的场面。根据损毁程度的不同,发射后恢复需要的时间从数天到一个月不等。19时09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总里程100多万公里、时间为两周左右的漫长“嫦娥”奔月旅程开始了。声音:(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发射成功仅仅是刚刚开始,“嫦娥”奔月的旅程充满风险,我们既要尽最大努力保证成功,也会正确面对失败。无论如何,中国探索深空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重点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岔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航天历史主要是作为背景材料来使用的。相同点:按时间顺序叙述。不同点:《嫦娥一号发射全记录》主体部分按一般新闻的写法,强调及时性,关注当下的事件,叙述嫦娥一号整个发射过程。补充的背景材料比较少。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立意更高。作者没有关注一些琐碎场景,而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其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中国实现飞天梦艰辛过程。一方面让人了解这一重大事件到底经过了怎样的艰辛历程,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在狂欢之中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的意义更加突出。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深入探讨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本文标题有何含义? 深入探讨明确:本文除了符合新闻的结构外,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提问:阅读导语和结语部分,思考本文的结构还有有什么特点?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两层含义:时间上,空间上)导语(1)—(3)“神舟”五号升空(描写式)意义十分重大(评论式)主体(4)—(29):回顾航天历史(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结语(30)“神五”进入轨道迎来飞天时刻 小结: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四部分组成。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有吸引力。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神舟五号”胜利归来!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在“神五”飞船中工作。 俯瞰地球、 人类登上月球 作业:1、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2、小作:参照课文,写一篇反映校田径运动会的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