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蜀相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设想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写作背景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候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2•课文翻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的祠堂到哪里找寻?锦官城外的柏树郁郁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映着石阶的碧草独自呈现着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鹏空自唱着动听的声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三顾芋庐,是为了制定天下的大计,你辅佐两朝创业治国,竭尽了老臣为国为民的耿耿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征还没获胜自己却先死去,经常使得后世英雄泪满衣襟。3•课文提问思考:①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
亮的崇敬之情。①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8鸭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自”、“空”。碧草映阶,黄鹏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Z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②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③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1•课堂练习(1)对两首杜诗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A、《登高》首联,勾画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折射ill诗人内心的凄楚。“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不正是秋景的写生吗?加之耳听“猿啸哀”、目睹“鸟飞回”,恰恰流溢出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投的怅惘。B、《登高》颔联视野开阔,气势宏大一“无边”与“不尽”从平而上极写数量Z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C、题曰“蜀相”而非“武侯祠”,可见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物。杜甫绝非为旅游而来。因此可以认定诗的意境有二:一则歌颂诸葛亮的才智与功业;二则惋惜自己的壮志未酬。D、“碧草自春色”“黄鹏空好音”。诗人不关注巍巍之殿宇,凛凛之塑像,却将“自春色”与“空好音”摄入镜头,这样的构思,全部是为了烘托末句“长使英雄泪满襟”而蓄势。(2)对两首杜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写《登高》吋,杜甫住在夔州,地处长江之滨,瞿塘峡口。此处向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人经观察,捕捉住了这些特点,将它们巧妙地融入秋江景色,借以展现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世界。B、《登高》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展示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剖露了诗人的实在感情:“艰难苦恨”、“潦倒”的景象,恰与“风急天高”的景物描绘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这反差,使诗人形象跃然纸上。C、“诗言志”。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甚至自比舜的大臣稷;但唐皇并不器重他,致使诗人郁郁不得志。入蜀后,便深怀崇敬去瞻仰武侯祠,借古人之形象,以吐郁结在胸中的壮志难酬之块垒。D、杜甫七律《登高》与《蜀相》内蕴深邃,形式整齐,若用普通话读之,颇能感受到旋律之美。《蜀相》尤以对仗工整诱人。如首联的一问一答,颔联的色彩对比,颈联的数字对比等,诵读时,都给以美的享受。教学目标: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晶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过程1•关于石头城石头城在南京清凉山西麓,口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因为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三国时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始末: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徳元年(626年),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2•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屮唐文学家、哲学家。自幼好学,博览古今,20岁屮进士,授监察御史等职。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进京。游玄都观,因作诗《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权贵,再度被贬,先后任连州、苏州等地刺史,任中体恤民情,减赋济灾,有不少德政。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晚年,因足疾回洛阳,常与白居易饮酒酬唱,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郎等职,世称“刘宾客”。3.创作背景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和州(安徽和县一带)刺史,途中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途经金陵时,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屮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4•课文提问(1)“石头城”本来是六朝古都,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此时的“石头城”已失去昔tl的繁华,代Z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故都,可惜它已经是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知道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寂寞的叹息默默退去。(2)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英造成的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这里诗人把月亮看做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因为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它又穿过女墙照过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无尽的慨叹含于其中。(2)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旨。(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己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之为前车之鉴。5.《石头城》和《蜀相》的比较相同点:《蜀相》和《石头城》都有大量景物描写,而且都在景物描写中渗入感情。《蜀相》第二联“自”“空”二字,写出了武侯祠的荒凉,也表达了杜甫心屮的凄凉;《石头城》的前两句用“故”和“空”二字表现山河依旧,繁华不再的景象,三四句则让月作见证,强化昔盛今衰的印象。区别:《石头城》完全寓情于景,写得很含蓄,《蜀相》则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直接表达了对古代英豪的怀念崇敬,也表现了作者对命运和生民的关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