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蜀相》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篇目是《蜀相》一、说教材《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杜甫被誉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能力目标:1、诵读诗歌的能力;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3、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能力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3、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教学难点: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说教法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教学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2、情境教学法出示武侯祠及诸葛亮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杜甫所要表达的感情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4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思想情感及诸葛亮的形象、比较鉴赏4、比较阅读法将《蜀相》与杜甫青年时期作品《望岳》、以及漂泊西南时期作品《登岳阳楼》进行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把握杜甫不同时期作品风格,体会他沉郁顿挫的诗风四、说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思想情感、诸葛亮的形象以及比较鉴赏。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游戏导入猜猜看,4组抢答,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他的诗句3、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被誉为“诗圣”4、我们初中学过他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走近杜甫(请一组学生详细介绍杜甫,其它组补充,教师补充,旨在让学生对杜甫有个全面的了解,为课外鉴赏杜甫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1、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阶段代表作《望岳〉2、35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代表作为五七言古体诗:《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代表作: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49至59,漂泊西南阶段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诗歌名句: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诵读课文请四组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后及时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导诵读时语速稍慢,应读得深沉,读出感伤。最后全班齐读。(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五)知人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介绍,提示学生注意安史之乱的时间(755---763),教师补充。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杜甫不同时期作品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六)合作探究1、品味语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诗眼是哪两个字,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鹂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板书:意象:碧草黄鹂意境:冷落凄凉)2、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相关史实: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形象: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3、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就是凭吊诸葛亮,你同意吗?为什么?怀古咏史常常是怀古伤今,杜甫写诸葛亮实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颈联表达对诸葛亮的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尾联表达对诸葛亮的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板书)知人论世,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凭吊蜀相诸葛亮,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英雄”兼指包括杜甫及诸葛亮在内的千古仁人志士(七)背诵默写(4小组竞赛,3分钟背诵)(八)迁移训练望岳杜甫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背景: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情感: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2、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背景: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情感: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六、说板书
蜀相杜甫鉴赏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意象:碧草黄鹂意境:冷落凄凉形象:失败的英雄情感:称颂,崇敬,仰慕;叹惋、感伤壮志未酬忧国忧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