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逻辑常识 中学生学一点逻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学习语言知识,更离不开逻辑,因为语言同思维分不了家,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思维的前面是语言。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苹果"是一个词,当然属于语言。可是作为一个词,"苹果"并不代表哪一个具体的苹果,例如昨天晚上你吃的那一个苹果,或者今天你在水果摊上看见的那一堆苹果,而是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苹果,连未来的苹果都在内。这么一来,"苹果"这个词就有了概括性。而概括,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你看,语言同思维是分不开的。又例如"过国庆是一个节日",这在语言里是一个句子,在逻辑里是一个判断,但是这个判断是不合理的?;过国庆"是一种活动,怎么会成为节日呢?用集合数学里的话来说,就是把"过国庆"这个元素归入到"节日"这个集合里,在归类上出了错。从语言的角度讲,这是主谓配合不当。如果改说"国庆是一个节日",把"国庆"归入"节日"这个集合才合理,主谓配合也合理了。归类,是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语言的错误反映了思维的错误,思维的错误会表现为语言的错误。而逻辑学,正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所以,学习一点逻辑学常识,提高思维能力,对于学习语言也是很有好处的。 这里针对一些容易产生的逻辑错误,介绍一些逻辑常识。 一、概念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每一个事物,都有许许多多的特征。例如电视机(一般指电视接受机),它的特征就有不少,如荧屏的大小,是不是带彩色,体积有多大,是不是全频道,外壳是什么材料,有没有自动调节功能,是手控还是遥控,是哪个国家生产的,等等。但是这些特征都不是本质特征。电视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电视机是接收无线电传播的图像和声音的装置。"接收无线电传播的图像和声音的装置"才是电视机的本质特点。其他的装置,如收音机,只能接收无线电传播的声音信号,不能传播图像;而传真接收机,倒是能够接收图像,但是又接收不了声音,而且是有线的装置?;接收无线电传播的图像和声音的装置"能够把电视机同其他各种各样的"机"区别开来,本质特征就有这种功能。 人们常常问"什么是……",回答如果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同近似的事物相区别,那个回答可能就是概念。如问:"什么是机场?"回答说:"机场就是飞机起飞、降落和停放的场地。"这个回答抓住了机场的本质特点,同"球场""沙场""运动场""停车场"能够区别开,就说明了概念。如问:"什么是速度?;回答说"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这个回答也抓住了速度的本质特征,也说明了概念。要是有人问:"什么是软盘?"如果回答说:"软盘就是软磁盘。"这个回答什么也没有说明,就没有说明概念。"什么是城市?""城市是人口比较多的地方。"这个回答不能把城市同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区别开来,也同概念无关。所以概念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不算是概念。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呢?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飞机起飞、降落和停放的场?;是"机场"的内涵,"运动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就是"速度"的内涵。 什么是外延呢?外延,简单地说就是概念管辖的范围。"苹果"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苹果,"人"包括了所有的人,连宇宙人也包括在内,只是不包括机器人。"太阳系的大行星",外延就不大了,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么九个对象。"火星的卫星"则只有浮波斯和德莫斯这么两个对象,外延就更小。外延还有比这小的呢,"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的天然卫星""鲁迅""郭沫若"等,都只有一个对象。 一般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呈反变关系。就是说,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相结而形成的多边形",这是"三角形"的内涵,外延当然就包括了所有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呢,是"三条线段首尾相结而形成的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增加一点内涵,外延就缩小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呢,内涵是"三条线段首尾相结而形成的有两个边相等、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再增加一点点内涵,外延又进一步缩小。这是内涵由少到多,外延由大到小。反过来,如果内涵由多到少,那么,外延便会由小到大。如"中国北京的机场"是"飞机起飞、降落和停放而地点处在中国北京的场?;。"中国的机场"呢,就是"飞机起飞、降落和停放而地点处在中国的场地",你看,内涵一减少,外延就加大了。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多,另一个必定小;一个少,另一个必定大。 3、概念和词语 概念是用词语表示的。词语,包括词和短语。 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够表示概念,能够表示概念的是实词。如前面举的"电视机""三角形""机场"等,都是实词。这些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也能够表示概念。如"跳"是"腿子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跑"是"用脚使身体迅速前进",这是动词表示概念的例子?;胖"是"人体脂肪多,肉多","黑"是"物体完全吸收了光线所呈现的颜色",这是形容词表示概念的例子。"三"是"二加一所得的数目","枝"是"用于杆状物体的量词"(如"一枝笔""两枝蜡烛",这里不能用"支")。这是数量词表示概念的例子。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实词都能够表示概念,代词是实词,代词就不能表示概念。什么是"我"?任何人都可以自称"我","我"就无法表示什么内涵了,外延也无法确定。所有的虚词都不能表示概念,让人回答什么是"但是",什么是"的",就无法回答,只能举例子加以说明虚词的用法。 短语都能够表示概念。什么是"稀有元素"?稀有元素?
;自然界存在的数量很少或者很分散的元素,如锂、氪、氡、镓等",可见"稀有元素"表示了概念。什么是"国家所有制?"国家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归国家所有的制度",可见"国家所有制"也表示了概念。 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如"父亲"是"有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女儿"这个概念,也可以用"闺女""丫头""丫头片子""女孩子"等表示。"妻子"这个概念呢,则有"老婆""夫人""女人""婆姨"(陕西话)"内人""内助""婆娘"等词语表示。这就是语言当中的一义多词,也就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先生"可以表示"老师",也可以表示"医生",现在还可以表示"丈夫",如"你们家的先生现在在哪里?"同时,"先生"还是一个尊称,如"黄福堂先生"。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 概念和词语之间既然呈现复杂的关系,那就要注意透过词语看词语背后的概念。 (1)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而天安门又是北京的中心。 (2)这些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之后,变成了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可以发挥联合的长处。 (1)的两个"中心",内涵不一样,表达的是两个概念。前一个"中心"表示"在某一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后一个表示"同周围距离相等的位置"。(2)的"混合"和"联合"是两个词,但是表示的却是一个概念。在阅读时,注意概念和词语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句的含义。 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据测定,夏季有林荫的地方一般比没有林荫的地区温度要低3~5摄氏度。 (4)这里是食品街,不错,点心店、包子铺、水果店、羊肉摊、糖果店、粮店等商店一个接一个,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民以食为天嘛。 (5)黑龙江省康复医院于1991年着手研究治疗"植物人"这一顽症。 (3)的"地区",外延太大,指面积比较大的地方,这里使用"地点"比较好。(4)的"商店"外延又太小,能够包括"点心店、包子铺、水果店、糖果店、粮店",但是不能包括"羊肉摊"。如果一定要把"羊肉摊"包括进去,可以改用外延大一些的"出售点"。(5)的"植物人"是指"严重脑外伤、脑出血等引起大脑皮层丧失活动能力,完全没有知觉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同"顽症"的外延无关,这里却把二者等同起来,造成?;植物人"概念的内涵也不明确。可以删去"这一顽症"。
不注意概念和词语的关系,还可能导致更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6)西夏文化消失了,同玛雅文化的消亡一样,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7)新中国建立已经47年了,我们迎来了祖国47岁的生日。 (6)的前面用了"消失",后面却用了"消亡"。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消失"的内涵是"事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不存在","消亡"是指"事物逐渐衰弱而灭亡"。将来,国家会不存在的,那是"消亡",含有自动消失的意味;消亡之后,才能说是"消失"。西夏文化是消失了,并不是自动消亡的,前一个概念"消失"用得对;玛雅文化同样是消失的,换?;消亡"就不恰当了。(7)后面用"祖国"更换了"新中国"这个概念,也是不合理的。祖国有五千岁以上,不止47岁。 4、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有多种关系。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内涵不一样,外延却一样,两个概念就呈现全同关系。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太阳"和"太阳系中心天体"、"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在集合数学里,A=B可以表示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两个相关的概念,一个外延大,是大概念;一个外延小,是小概念,大概念包含了小概念的全部外延,这种关系就是包含关系。?;水果"和"苹果"、"蔬菜"和"白菜"、"文具"和"笔"、"人"和"中国人"、"车"和"汽车"。在集合数学里,BìA或者AéB能够表示这种关系(A表示大概念,B表示小概念)。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幸徊糠滞庋又睾希幸徊糠滞庋硬恢睾希礁龈拍罹统氏纸徊婀叵怠H?;青年工人"是"青年人"和"工人"交叉的结果,"女教师"是"妇女"和"教师"交叉的结果,"学生党员"是"学生和"和"党员"交叉的结果。在集合数学当中,A?B可以表示这种关系。 反对关系:在同一个大概念下面的两个小概念,如果两个小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大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小概念之间就有反对关系。?;苹果"和"鸭?;、"白菜"和"萝卜"、"正数"和"负数"。在集合数学当中,AèB可以表示这种关系。 矛盾关系:在同一个大概念下面的两个小概念,如果两个小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大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有矛盾关系。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有理数"和"无理数"、"正数"和"非正数"。在集合数学里,互补关系就是这种矛盾关系。 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并列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列的概念,原则上应该是同一个大概念下面的小概念,大小概念并列在一起是不合逻辑的。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2)3月5日,许多工厂、企业、机关、学校都参加了清扫街道的义务劳动。 (3)半导体光电器件就是能够跟光发生互相作用并经过专门制作的二极管和晶体管。 (1)的"社会环境"包括了"人文环境",(2)的"企业"包括了"工厂",(3)的"晶体管"包括了"二极管"(现在一般都不用真空二极管,都用晶体二极管),这些大概念和小概念并列在一起是不合逻辑的。有了大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小概念,小概念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所以(1)应该删去"和人文环境",或者改?;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2)可以删去"企业"以及它前面的顿号。(3)可以改为"二极管和其他晶体管"。 二判断 1、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太阳是恒星"对太阳有所断定,"鲁迅是作家"对鲁迅有所断定,"语言是交流思想所工具"对语言有所断定,这些都是判断。 "月球不是行星"对月球也有所断定,断定月球不属于行星的范围;"汽车不是火车"对汽车也有所断定,断定汽车不属于火车的范围;"收音机不是电视机"对收音机也有所断定,断定收音机不属于电电视机的范围。这些否定判断也都是判断。 判断有一个真假的问题。"苹果是水果""钢笔是笔"都是真判断,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都在以太当中运行""上帝创造了一切"都是假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 有一些判断的真假,一时难以下结论。如"宇宙人是存在的""飞碟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光速是速度的极限"。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断定这些判断的真假。 2、判断的结构 判断有许多种。上面的判断都叫作"简单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判断在一起可以组成复合判断。这里说的判断的结构,是指简单判断的结构。 最完整的判断?;所有的鲸都不是鱼"。我们以它为例子来说明判断的结构。 一个判断必须有的是主项、谓项和联项。主项表示判断的对象,"鲸"就是主项。谓项断定主项是什么、做什么或者怎么样,"鱼"就是谓项。联项把主项和谓项连接起来,"是"就是联项。一些句子里没有"是",可以把"是……的"加上去,如"鲁迅帮助了许多青年人"可以说成"鲁迅是帮助了许多青年人的"。
有一些判断是肯定判断,有一些判断是否定判断。肯定和否定都表示了判断的性质,因此表示判断性质的项叫作"质项","不"就是质项。肯定判断当然是有质项的,不过在实际所语言当中,质项通常不必表示,联?;是"前面没有"不",就意味着一个判断是肯定判断。还有一些判断,质项前头有一个表示主项范围的量项,"所有的"就是量项,表示判断所断定的是全部的主项。 一个最完整的判断是: 所有的鲸不是鱼 (量项)(主项)(质项)(联项)(谓项)了解了判断的结构,知道了判断的主项和谓项有被断定和断定的关系,就要看一个判断是不是能够表示被断定和断定的关系,如果不能表示这种关系,硬是用联项把主项和谓项连接起来,就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如: (1)这种没有大人监视的无拘无束的活动,是我每周最欢乐的时刻。 (2)巧借总统做广告是一种高明的广告。 (3)字迹一定要写清楚。 这些判断,都有主项和谓项不能配合的逻辑错误。(1)的主项是"这种没有大人监视的无拘无束的活动",表示的是一项活动;谓项"我每周最欢乐的时刻"表示的是时刻,活动怎么是时刻呢?这是用联项"是"把两个不相干的概念连接起来了,造成了判断不成立的逻辑错误。可以把主项改为"这种没有大人监视的无拘无束活动的时刻"。(2)的主项"巧借总统做广告"是一种行动,谓项"一种高明的广告"是一种事物,行动不是事物,所以判断也不成立。可以把主项改为"巧借总统做的广告"。(3)的主项是"字迹"(可以说成"字迹是一定要写清楚?;),字迹哪里有写清楚写不清楚的问题呢?能够写清楚的是"字",所以主项应该改为"字"。 3、简单判断的种类 了解简单判断的种类,对于正确使用判断很重要。 简单判断的量项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表示主项的全部,用"所有的""凡是""一切"做量项;一种是表示主项的一部分,用"有些""一些""一部分""某些"做量项;还有一种是量项不出现,主项表示单个的人或事物。 简单判断的质项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表示肯定,不用表示质项的词语;一种情况是表示否定,?;不""没""没有"。 量项有三种情况,质项有两种情况,交错起来就能够产生六种简单判断: 简单判断例子
全称肯定判断所有的天体都在运动 全称否定判断所有的鲸都不是鱼 特称肯定判断有的动物有尾巴 特称否定判断有的动物没有尾巴 单称肯定判断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单称否定判断岳飞不是现代人 知道了判断的种类,见到了一个判断,就要分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如"学校不是公园",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是说"所有的学校都不是公园"。 知道了判断的种类,使用判断的时候就要注意分清判断的类型。如: (1)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 (2)我们没有理由说今年的生产搞得这样好,是队长思想解放的结果,队长领导有方啊。 (1)的"无时无刻"是"没有任何时刻","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是"我没有任何时刻在怀念我的父亲",等于"我任何时刻不在怀念我的父亲",表示了一个否定判断。实际上,这里应该是一个肯定判断"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的父亲",实际上是"我任何时刻都在怀念我的父亲"。原句少了一个"不",使判断的质发生了错误。(2)是一个否定判断,那就是否定有理由那样说。其实,这里是赞扬队长,应该使用肯定判?;我们有理由说今年的生产搞得这样好,是队长思想解放的结果",或者"我们没有理由说今年的生产搞得这样好,不是队长思想解放的结果"。 4、判断和语言 判断同语言当中的主谓句相当,主谓句可以表示判断。如: 石洞门口有个小孩。(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她妈妈躺在靠墙的铺板上。(冰心《小橘灯》) 月亮下去了。(鲁迅《药》) 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鲁迅《药》) 我爱我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鲁迅《祝福》)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最壮烈的一次战斗--松鼓峰战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显然,这些都是陈述句。只有陈述句能够表示判断。疑问句不能表示判断。如"汽车是不是必须要有汽油才能发动?"这只是提出问题,没有对"汽车"要不要汽油作出判断。"你把汽车开走!"这是祈使句,是让人家开走汽车,并没有对"你"作出判断。 "他跑得多快啊!"这是表示感叹,也不是对"他"作出判断。所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都不能表示判断。 非主谓句不能表示判断,?;啊!""车!""刮风了。" 同词语跟概念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样,句子同判断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有这么一个笑话。小孩的妈妈问小孩:"你们的老师教得好吗?"小孩回答说:"教得不好,昨天他说2+3=5,可是今天他又说3+2=5,简直没法跟他学。"其实,"2+3=5"和"3+2=5"这两个句子表示的是同一个判断,只是语言形式有一点不同罢了。这说明,一个判断可以由不止一个句子表示。如"王小刚拿走了录音机""王小刚把录音机拿走了""拿走了录音机,王小刚",表示的是同一个判断。如果说"录音机被王小刚拿走了",则是另外的判断,因为主项已经不是"王小刚"而是"录音机"了。主项不一样,判断就不一样,虽然意思差不多?;冰雪覆盖着大地"和"大地覆盖着冰雪"意思一样,因为主项不同,所以也是两个不同的判断。 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判断,这就是多义句。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示了两个判断,一个判断是供应好的煤气,一个判断是要把供气工作做好。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判断,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知道了句子和判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使用判断时就应当注意一个句子是不是同时表示了两个判断,上下文是不是能够清除其中的一个判断。 三、推理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例如"教师是知识分子",这是已知判断,我们可以由此推出"优秀的教师是优秀的知识分子";"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是已知判断,我们由此可以推出"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推理当中,已知的判断叫作"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结论"。从上面的例子当中可以知道,所谓"新判断",只是对于前提来说的,这是把前提当作"旧"判断;新判断并不是刚刚发现的判断,可能在人类的历史上老早就被人们发现了。 上面举的例子,都是简单推理的例子,就是由一个已知判断做前提推出一个新判断做结论。如果前提不只是一个判断,而是一个以上的判断,那就不是简单的推理,而是复合判断的推理了。 复合判断的推理有三种: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1、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例如: 猫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 虎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 狼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 狗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 豹子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 鬣狗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 所以所有的食肉动物都有尖牙利爪 "猫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等都是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了"所有的食肉动物都有尖牙利爪"这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有完全的归纳推理和不完全的归纳推理这么两种。上面的例子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例子,就是说,前提只是列举了一部分"食肉动物",而结论却包括了所有的"食肉动物",结论的范围比前提大。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列举完所有的对象,因此人们只能进行不完全的归纳推理。 如果能够列举完所有的对象,所进行的就是完全的归纳推理。如: 十里铺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八里沟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下王村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大泥村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双旺村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双龙桥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泡桐岭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西小营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东小营是我们乡的村子,已经成了富裕村 我们乡一共有九个村子,都已经成了富裕村 这个归纳推理就是一个完全的归纳推理,因为一共只有九个对象,把全部对象都列举出来作为前提,前提的范围和结论的范围一样大。 进行完全的归纳推理,只要前提是可靠的,那么,结论也一定可靠。可是进行不完全的归纳推理,结论的范围比前提大,结论就不一定可靠了。因此,进行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应该想办法找到前提和结论的因果联系。找到了因果联系,结论就可靠得多。例如: 张三吃了许多发霉的花生,得了癌症 李四吃了许多发霉的花生,得了癌症 王五吃了许多发霉的花生,得了癌症 赵六吃了许多发霉的花生,得了癌症 牛七吃了许多发霉的花生,得了癌症 马八吃了许多发霉的花生,得了癌症 所以吃了许多发霉的花生的人,得了癌症 因为发霉的花生里面有致癌物质黄曲霉素,因此吃了许多发霉花生的人会得癌症。这就找到了吃发霉花生同患癌症之间的关系,这个结论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如: 所有的电子计算机都有输入输出装置 这台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 所以这台计算机有输入输出装置 这就是著名的三段论。第一段叫作"大前提",第二段叫作"小前提",第三段?
;结论"。大前提表示一个一般性的判断,对所有的计算机进行了断定;小前提起了过渡的作用,过渡到结论;而结论则是一个个别性的判断,只是对"这台计算机"进行了断定。又例如: 所有的机动车都有驱动装置 这台车子是机动车 所以这台车子有驱动装置 这是由"所有的机动车"推到"这台车子",也是由一般到个别。 在实际的语言当中,演绎推理很少有像上面这样完整的语言形式,一般说来,总是省略了一段或者两段。如: (1)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 (2)深秋的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煦暖得像阳春三月。(吴伯萧《猎户》) (1)的后面,摆成三段论是 凡是幽僻的路,白天都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所以这一条幽僻的路,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这说明,这个三段论省略了大前提,只有小前提和结论。 (2)摆成三段论是 只要深秋的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就煦暖得像阳春三月 今天深秋的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 所以今天煦暖得像阳春三月 根据文章中的情况看,讲的?;今天",也就是只讲了小前提和结论,因此这个三段论也是省略了大前提。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或者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这是一种前提和结论一致的推理。
《战国策·魏策》里有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季梁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类比推理:想到楚国去而向北面走,就会离楚国越来越远;那么,想用扩大领土而提高威望的办法称王,就会离称王越来越远。这个推理很有说服力,尽管南辕北辙的故事可能是季梁自己编的。这个类比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性的,即"任何人想到楚国去而向北面走,就会离楚国越来越远",结论也是一般性的,即"所有的国王想用扩大领土而提高威望的办法称王,就会离称王越来越远"。 传说我国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的能工巧匠鲁班,有一次上山找木料,手抓着茅草往上攀登,茅草划破了手。一看,茅草有像一排牙齿似的尖刺,就是这些尖刺划破了他的手。于是鲁班进行了一次类比推理:有一排尖刺的茅草会划破手,有一排尖刺的铁条就会划破木料。鲁班因此而发明了锯子。 鲁班的类比推理,前提是个别性的,即"有一排尖刺的茅草会划破手",结论也是个别性的,即"有一排尖刺的铁条就会划破木料"。 类比推理是很有用的,仿生学可以说基本上就是用类比推理的办法建立起来的科学,就是由生物的某一个特点推知人造物可以有某种特点。但是类比推理的结论不是必然性的,有时候结论并没有什么可靠性。例如人类由地球上有人而推断火星上也有人,就是一次失败的类比推理。因此进行类比推理,要尽可能找到前提和结论之间的相似点,并且要尽量找到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因果联系。 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如果进行的是推理,就要注意前提是不是可靠,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合理。如果不注意这些,就可能进行了错误的推理,有时候语言也会发生错误。如: (1)前年我看见他老是喜欢卡拉OK,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唱个不停。去年,我看见了同样的事情,不过,光盘更多了。今年,他在学校举行的卡拉OK演出当中受到了好评。明年,我相信他会更加喜欢。他会一生都爱好这种娱乐。 这是一个归纳推理。前提是"前年我看见他老是喜欢卡拉OK,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唱个不停。去年,我看见了同样的事情,不过,光盘更多了。今年,他在学校举行的卡拉OK演出当中受到了好评。明年,我相信他会更加喜欢",结论是"他会一生都爱好这种娱乐"。很显然,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一个人的爱好可能发生变化,怎么能由几年的情况推断人家的一生呢?而且"明年,我相信他会更加喜欢"这个前提也不一定可靠。
(2)"踢球会耽误功课,你懂不懂啊?像你这样天天都要踢两个钟头的球,怎么得了?; 这是个演绎推理。摆成三段论就是 天天踢球会耽误功课 你天天踢球 所以你会耽误功课 这个演绎推理,大前提是不可靠的。踢球会付出时间,如果不加控制地踢球,确实是会耽误功课的。但是,每天踢两个钟头是不是一定会耽误功课呢?那可不一定,是不是耽误功课还要看其他情况。如果一个人十分用功,学习方法也好,学习环境也不错,那么,每天踢两个钟头的球不一定会耽误功课。所以,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是片面的,因此结论也不可靠。 (3)写错字是不应该的,跟制造假货一样不应该。 这是一个类比推理。这个类比推理,只有"不应该"这一点是共同的,其他的地方没有什么共同点。制造假货是故意的,写错字是无意的;制造假货是为了获取非法利润,写错字没有获利的企图,所以这样的类比推理没有说服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