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教材解析本单元围绕“爱”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会去爱。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二”,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课题内容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本课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解决吃水困难的事迹,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我多想去看看》课文采用同样格式的两个自然段,通过一个山区里的小朋友很想去美丽的北京看看,一个北京的小朋友很想去美丽的天山看看,反映了各地人民之间心相通,血脉相连,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一个接一个》课文用儿歌的形式,再现了一个少年儿童想多睡会儿觉,想和学校的小伙伴开心地玩游戏,想听老师讲快乐有趣的故事的真实心理,使一个极富童真童趣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四个太阳》本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使我们从课文里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学习目标1.会认58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3.会背《汉语拼音字母表》,知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识字学词,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4.会读会背古诗,养成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点1.会认58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2.会背《汉语拼音字母表》,知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识字学词,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课时安排
《吃水不忘挖井人》——2~3课时《我多想去看看》——2~3课时《一个接一个》——2~3课时《四个太阳》——2~3课时《语文园地二》——2~3课时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读写结合,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好习惯。1.吃水不忘挖井人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识记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感情。注重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思考、想象、表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进而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愉悦,得到思想启迪。学前准备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毛主席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鼓励学生课外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学习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师生)2.教师准备:制作字词卡片;搜集毛主席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情境导入。(约5分钟)1.出示毛主席画像,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2.引导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毛主席的资料。3.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瑞金城外沙洲坝的老乡们是怎样怀念这位伟人的。(板书课文题目)1.看图,欣赏歌曲,说说自己看懂或听懂了什么。2.自主汇报: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领袖……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质疑:水是怎样的?谁挖井?怎么挖井的?谁吃水?为什么不忘挖井人?1.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毛主席的故事或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5分钟)1.引导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3.组织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用生字练习组词。4.组织开火车认读生字。5.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6.组织全班交流。1.轻声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指名读课文。3.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用生字练习组词。4.开火车认读生字。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6.全班交流。2.给下列生字注音。()()()忘井村()()()席乡战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心:___________广:___________三、指导写字。(约15分钟)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重点指导“忘、想、念”中心字底的写法:不要把卧钩写成竖弯钩,第一点是左点,不要写成撇。)1.认真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2.仔细观察教师范写,跟着书写,掌握书写要领。3.描红、临写。4.全班展示。4.我会写。吃主住以叫江没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4.组织全班展示。四、作业设计。(约5分钟)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收集更多关于毛主席的图片、资料、故事。1.按要求认真完成作业。2.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教学反思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跟文本相关的资源及与毛主席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毛主席是怎样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解决困难、造福人民的。2.教育学生要热爱共产党和毛主席,不要忘记那些教育、帮助、关怀过自己,对自己有恩德的人。学习重点了解毛主席是怎样关心人民疾苦、造福人民的、从毛主席的行为中受到启发。学前准备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1.出示词语,引导开火车认读。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新课。1.开火车认读词语。2.齐读课文题目,进入新课学习。5.读一读下列词语。主席叫声上面战士乡亲们水井
二、品读课文。(约25分钟)1.学习第1自然段。(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2)指导理解。(3)练习说话。(4)组织学生表演读课文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1)指导第2自然段。(2)细读第1句话,启发交流、思考问题。(3)指导读,理解第2句。3.学习第3自然段。(1)思考:乡亲们不忘毛主席表现在哪儿呢?(2)指导看课文插图,理解交流句子: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中蕴含的感情。1.学习第1自然段。(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给句子标号。(2)一名学生读讲,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不对。把表示地点的词(“瑞金”“沙洲坝”“江西”)画下来。(3)说说“瑞金、沙洲坝、江西”三个地点有什么关系。(4)表演读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1)自读第2自然段,学生动笔画出共有几句话。(2)合作交流:①毛主席在那儿住的时候看到什么?从“很远”这个词看出什么?②想象没有水吃会有哪些困难。(3)交流表达:想象挖井时会受哪些累,从这里,你能看出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3.学习第3自然段。(1)围绕问题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2)朗读句子,交流总结:乡亲们一刻也没有忘记毛主席。(3)反复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乡亲们的感激之情。6.读一读,说一说。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学校外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个____________________。7.把词送回家。想念怀念(1)我非常()在南方工作的爸爸。(2)我很()童年的时光。三、回归1.指导学生带着对毛主1.带着感情,齐声诵读课文。8.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
整体。(约10分钟)席的一片深情,齐声诵读课文。2.启发思考: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不应该忘哪些人?(永远记住那些为我们的幸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也不要忘记关心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人。)3.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有哪些感恩的名言呢?2.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完成:①住房不忘(建房人)。②吃饭不忘()。③读书不忘()。④()不忘()。3.全班交流汇报感恩名言。整。例: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不忘(),时刻想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始终以读为主线,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到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隐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最后由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哪些人”,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课堂教学片段细读课文,交流感悟师:听同学们读课文真是一种享受。请齐读第一段。这次有个要求:读后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学生齐读)生1:故事发生在沙洲坝。生2:故事发生在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师:你们说得棒极了!那请你朗读第二段。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挖井人指谁?听后交流。(生读)生1:课文中的挖井人指的是毛主席。生2:还有战士们和乡亲们。(板书:毛主席、战士、乡亲们)师:你是从哪句话里知道的?
生: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师:请同学们用线画下这句话。我们提出的问题,要从课文的语句中去找答案。师:为什么毛主席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一口井?生1:因为村子里没有水喝。生2:因为村子里没有井,人们挑水很远。师:请你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生:因为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所以,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师:是呀,正因为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所以,乡亲们才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了,喝水方便了。毛主席关心乡亲们的生活,为乡亲们做好事,谋福利。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生1:毛主席是个有爱心的人。生2:毛主席是个可敬的人。师:是呀,我们很敬重毛主席。让我们带着这种敬爱,再读一遍这一段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