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1.谏逐客书/李斯与妻书/林觉民
素养目标学法指导1.注意把握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2.体会两篇文章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1.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体会从正面论述,摆事实、讲道理,得出结论,再从反面论述,摆事实、讲道理,得出结论的特点。
在战国纷争中,客卿像游荡于诸国间的浮萍。在秦国贵族的排斥、韩国间谍案的牵连、秦王一时昏聩的拉锯战中,李斯毕其功于一役,在逐客令面前的抗争与雄辩,破釜沉舟式的一封谏书,压其愤慨,言诚意温,字字千钧,句句中理,终力挽狂澜。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觉民是一位很难被人遗忘的英雄,他侠骨柔肠,顶天立地,胸怀磊落光明,犹如赤子一般。情景导学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不负天下,但负一人——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中国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清宣统三年)得黄兴、赵声通知,回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遗有《绝笔书》,感情深挚,充满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
2.写作背景(1)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2)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在攻打两广督署衙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义。就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妻子。本文就是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形式上是一封书信,实际上却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基础梳理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书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公文文体。亲朋间往来的信件也称为“书”。为加以区别,前者一般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如《论贵粟疏》。后者单称“书”或“书札”“书简”“书牍”,如《报任安书》。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图文导航
《谏逐客书》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与妻书》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发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于革命需要的观点,表现了革命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精神。主旨探微
(一)领读课文1.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提示: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任务探究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2.《与妻书》作者在抒写“吾至爱汝”的感情时,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作用分别是什么?提示:作者追忆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承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感受李斯务求实效和林觉民明晓大义的形象。活动❶有人用“大丈夫”和“小男人”肯定与褒奖林觉民,请结合文本,分析林觉民形象,感受家国两难全的情怀。提示:(1)大丈夫——国之情怀。作者写道:“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任务一(二)精研课文
一个“为天下人”,一个“谋永福”已将他的凛然正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自己将要奔赴战场,即使自己将要与妻儿阴阳永相隔,他心中依旧坚定“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可以为全国同胞“谋永福”。正是他的信任、信念、信仰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英勇就义。
(2)小男人——家之念想。《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通过文段我们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琴瑟之音。他们新婚不久,就谈“死”的问题,让意映非常生气,但是在觉民的婉言解释下无不见其恩爱之意。
他为了妻子的健康、幸福,情愿让她“先吾而死”,因为这样,将来自己就可以独受“丧妻之苦”而不让妻子去承担“失夫之痛”,这是何等至深至美的感情。书信中只是撷取了四个他们的生活片段:关于夫妻谁先死的争论;初婚时双栖之所的甜蜜生活;六七年前“逃家复归”之事;前十余日回家“呼酒买醉”的情景,但是林觉民对妻子深沉的爱是“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他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说得淋漓尽致,令人牵衣顿足,柔肠寸断。
活动❷李斯的说服策略,既表白了自己的忠心和大局观念,同时也达到了劝谏自救的目的。结合文本感受李斯言辞犀利精辟的形象。提示:(1)避重就轻、缓和对立情绪。在李斯的叙述语境中,秦王还没有颁布逐客令,而只是自己听说大臣们有这样的建议,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而已。这种说服的高妙之处在于:第一,把批评的矛头从秦王身上移开,集中于大臣身上,这样避免了和秦王的直接对立。第二,使自己避开了抗命不遵的雷区,另一方面也为秦王收回成命铺好了台阶。
(2)谈古论今、用事实说话。运用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论证逐客之害和纳客之利。首先,他回顾历史,列举了秦国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客卿而民富国强的史实,来说明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其次,着眼现实。列举秦国今天所拥有的珍宝,秦王所喜爱的各色奇珍异宝,皆无一出自秦国,都来自诸侯六国,从侧面说明逐客令的荒唐与毫无道理。
(3)以美为辞、满足虚荣心。运用了许多谦卑和溢美之词,如开头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一个“窃”字,摆出一种谦卑的姿态,去迎合秦王的强势心理;第二段,列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代国君任用外籍人才所取得的成就,虽然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但李斯在行文中,特意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营造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彰显了秦的强大;第三段,更是用铺张扬厉的笔法,极力铺陈各种奇珍异宝,这些宝物都是秦王征服诸侯雄霸天下的见证和标志,所以,列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秦的强大与富饶。这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歌颂,迎合了秦王的好大喜功的本性。
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分析丰富的表达技巧。活动❶作者抒发的是夫妻之情,说明的却是国家大义,运用多变句式,情因理抒发得感人肺腑,理因情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加以分析。提示:《与妻书》中不仅有长短句相互交替,还多处运用对偶、排比等句式。从结构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任务二
如:“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该句前半部分如滚滚长江之水,排山倒海,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浩然之气,后半句笔势却突然放缓,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泪珠和笔墨齐下”的张力和节奏。给人极大的冲击。
活动❷请结合文本分析《谏逐客书》铺陈排比、气势雄辩的特点。提示:(1)《谏逐客书》在列举事实和申述道理时又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而且整篇文章一以贯之。这种铺张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式组成。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开始,就首先铺陈了秦国在逐渐壮大富强的发展过程中众多客卿的功业,由四位国君唯才是用的史事组成一个大的排比,每个排比句式中,又彰显出铺张的痕迹。比如说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从西、北、南、东各个方向上的拓展来铺陈和展示张仪的作为。
(2)在说到秦王嬴政纳取异国之物为己所用时,则一气铺排了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等七件器物玩好,真可谓铺张中有排比,排比中见铺张。这种肆意的铺张和排比大有纵横家雄辩的气概,却很少有纵横家言辞中过分夸张渲染的习气。(3)因为其所列论据皆有所依傍,比如昔者四位国君重用客卿的事件均与史实相符,而今秦王重物轻人的所为亦无虚构夸饰。恰恰由于铺陈中的角度、句式,用词中的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铺陈虽多,但仍能一气贯通,完美地达到了恣肆与严谨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文白对译
教材原文
[①至爱:最爱。至,副词,最、极。②即:副词,就是。③念:念头,想法。④自:介词,自从。⑤原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语出《西厢记》,眷属,家属,这里是夫妻。⑥然:转折连词,然而。⑦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比喻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⑧称心:适合心意。⑨彀:同“够”。⑩仁者:仁爱的人。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第一个“老”:动词,尊敬。第二个“老”:名词,老人。第一个“幼”:动词,爱护。第二个“幼”:名词,孩子。⑫充:扩充。⑬其:代词,他们,指天下人。⑭所以:……的原因。⑮而:连词,表修饰。⑯体:体察,理解。⑰当:一定。⑱乐:以……为乐。⑲牺牲:为公或正义事业献出生命、财产等。⑳福利:幸福利益。其:副词,表希望。]
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课内素材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适用话题】“爱国与爱家”“真情大义”“生与义”等素材积累
2.课外素材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之前接受守岛任务的人,最长的只坚持了13天,可王继才和王仕花在这里一守就是32年。升国旗是王继才和妻子在岛上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岛上风大且阳光强烈,一面国旗用不了一个月就会褪色脱线。
为此,32年里,夫妻俩自掏腰包买了两百多面国旗。曾有人疑惑地问他们:两个人的小岛,升不升国旗有什么影响?王继才的回答斩钉截铁:“守岛就是守国,开山岛再小,也是中国的国土,必须升国旗!”在孤岛生活,生活艰辛。粮食不够,王继才和王仕花就捡海螺和牡蛎充饥;淡水不足,他们就想办法收集雨水。老父、老母去世,他们不在身边;大女儿出嫁,曾承诺一定出现的王继才还是忍痛缺席,只能在大海边对着女儿的照片哭泣。【适用话题】“家国情怀”“无私奉献”“平凡与不平凡”等。
像李斯一样择业李斯生于战国末年,年轻时当过看守粮仓的小官,他对自己的处境很不满,但又没有更好的选择,为此苦恼万分。人物速写
有一次,李斯去粮仓外的茅厕里解手,一走进去就看见里面有几只老鼠,它们一只只毛色灰暗,瘦骨嶙峋,见人就四处逃窜,非常狼狈。这时他突然想起了粮仓里的老鼠,它们在里面尽情地偷吃粮食,每一只都吃得肥肥胖胖,毛色油亮。两种老鼠的生活相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李斯不禁感叹,真是选择不同结局也不同。既然如此,自己为什么要待在这小小的粮仓里任职呢?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李斯就跑到齐国去拜荀子为师,学习治理国家的学问。
几年后,李斯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楚王无所作为,不值得他去效力,其他几个国家也势单力薄,成不了大气候,他觉得只有在秦国才能有所作为,于是决定到秦国去。临行前,荀子问李斯去秦国的原因,李斯回答说:“如今各国争雄,正是有志者立功成名的好时机,学生不能坐失良机,应该急起直追。秦国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我到那里正好可以大干一番事业。”荀子对李斯的选择表示非常赞赏,李斯就来到了秦国效力,在此后十年内辅佐秦始皇消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他也因此被秦始皇器重,官位上升到了丞相。
李斯不愧是个智者,他从两种老鼠的不同生活中得到启发:要成就人生就要先选对职业,只有选对职业才能谈得上事业。当然,择业不是简单地一味图薪酬,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跳出小范围,不事庸主乃至弃暗投明,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迁移练笔:请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学以致用
【示例】我看到春雨,很喜欢。看,那蔚蓝的天空霎时变了颜色,要下雨了,一会儿,那蒙蒙细雨便织满了整个世界。像牛毛,像花针,轻轻地打在身上、脸上。轻轻柔柔,如少女般的温柔和细腻;舒舒爽爽,像孩子一样的调皮与可爱,在我们的脸上跳着舞蹈。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爽与舒坦!正是因为有了这春雨,大自然才充满了生命气息,大地万物才有了依靠,广大劳动人民才有了希望……
省略句一般指文言文中省略了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的句子。省略方式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阔得多,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等。省略句给我们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需要对它进行正确判断,并准确填补省略的成分。聚焦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考试大纲》有关“古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省略句的考查有两个特点。
1.文言文省略句仍然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有多套试题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一知识点。2.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在这些语文试卷中,通过文言文翻译试题,来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考生需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所以,考生应该逐项检查句子的成分,以找出省略部分。下面分析文言文省略句的几种类型。
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对话省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话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鸿门宴》)
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如: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其)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掉。如:白露横(于)江,水光接(于)天。(《赤壁赋》)
1.先认真阅读需要翻译的句子,遇到根据上下文意思读不通的情况,应该考虑是否存在省略情况。2.确定为省略句后,根据具体语境,辨别其属于五种省略句类型的哪一类及省略了什么内容。3.结合句子情况,补出省略成分,再对全句进行完整翻译。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袁宗道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为置侧室高,礼训慈育,闺内穆如。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
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解析】本题关键点有:(1)“无何”,不久、没多久;“婴疾”,缠绵疾病、患病;“亟”,含有急迫之意,这里指病情严重;“斥”,拿出;“俾”,让;“无问”不论;“遐近”,远近。(2)“尔”,你们;“识”,通“志”,记;“绝”,动词,断绝、杜绝;“他肠”,异心、恶意;“食”,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食此土”,省略句兼状语后置,(于)此土食。【答案】(1)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2)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
【参考译文】天啊,天啊!为什么我的外祖母突然去世啊!悲啊!不肖子孙我,幼年丧母,外祖母每次见到我,就落泪,边哭边抚摸我:“孩子你饿吗?你冷吗?”就拿吃的穿的给我用。因此我虽然茕然一人,却跟在母亲膝下生活没有分别。现在我成年了,但外祖母在哪呢?悲啊,悲啊!
太夫人姓赵,她祖先是江陵人,景泰年间搬到公安县,于是在此落户。传言(一位)未做过官的士人文深与赠中宪东谷公以及同乡另一位未做过官的士人闬,关系很好,于是获悉了太夫人为人勤劳谨慎的情形,就说:“这正是我家的妇人。”于是命方伯公托人去提亲。赠中宪公性情爱酒,每天和众酒人同游,只是因为生计萧条,没法痛饮。有个妇人让太夫人(来备酒),于是甘滑鲜美的食物堆满了桌子,霎时置备。大家惊相道:“之前跟那人饮酒,经常没有下酒菜,现在为什么突然这么从容自得了?”
把他的囷箧里外看了个遍,却索然如故,然后才知太夫人空着肚子裂着手来帮助公婆,竭心尽力。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婆婆吃不下东西,外祖母也绝食。恭人去世,太夫人无比哀伤。即便到今五十多年,跟我说及这些时还会哭。平生曾告诉我:“我现在生活宽裕,所以能帮助人,比不上已去世的婆婆虽然贫穷却喜欢帮助人。你之所以有今天,没有已去世的婆婆之德就没你的现在,子孙不要忘了已去世的婆婆啊!”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考上进士。己未年升为比部郎。太夫人跟他到京师,为他添置侧室高氏,礼训慈育,家中和睦。生活了四年,没有为自己置办一件鲜丽的服装。丙寅年,方伯公担任江西佥宪,当时长宪者喜欢打犯人,公的庭院里惨叫声不绝。太夫人听到后,忧伤地说道:“他的盛怒容易消解,但生命难续,何必把人打成灼骨之痛,来博取自己一时之快呢?”方伯公听了这话后,正色说道:“请让此话作为我的警醒。”戊寅年,方伯公凭大参备兵的身份到通、泰,不久由河工超升为河南右辖。不久,转任左辖。日夜埋首于簿书间,体力渐渐损耗。太夫人时时劝方伯公道:“暂且停下吧!即不能吃香的喝辣的,难道还会没吃的没穿的?”
方伯公说:“所谓拂衣者最难的是妻子和子女呀,你这样又为何事为难!”于是癸未年按次序调补身体,最后请求退休,这是听从了太夫人的心意。平时曾告诉诸子说:“你爹攒了些俸禄,慢慢会买些田庐,但是不会全都给你们,而是会分一些帮助族人,这只是因为顾念祖父的后代,不可以吃独食。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她平时生活所说的大义都像这样的。不肖子孙袁宗道,是外孙,不敢粉饰我外祖母的品行,然而也不敢有所隐瞒。只有大致记录,来敬奉先人,那么舅家厚幸,宗道厚幸。
谢谢观看!
查看更多